“最近窮死了,老公剛換了新車,拉著我一起吃土”,小優向閨蜜哭窮道。閨蜜也不示弱:“我也是呀,之前去馬爾地夫旅遊花費太大,一直還沒緩過來。” 誰知另一個家境很好的閨蜜也加入哭窮行列:“誰說不是,今年行情一般,我在股市裡也虧得想哭。”另外兩人對她只翻白眼,小優說:“得了,你這瘦死的駱駝都比馬大。”
在社交中,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哭窮是會傳染的。窮,本身是一件不太上臺面的糟心事,可在非正式的社交場合人們為何爭先恐後,樂此不疲地哭窮呢?
首先,哭窮是一種自嘲式的解壓方式。很多哭窮者並非生活真的困難,衣食不愁的人照樣會哭窮,生活雖不算差,可是收入未能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這是理想與現實的差異讓他們覺得自己窮。這種窮並非真的物質貧乏,是一種假性的“心窮”。不管是真窮還是心窮,把它說出來都會釋放些負面感受,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抑制表達情緒是一種不健康的方式。而把情緒表達出來,即便是負性情緒(如焦慮),會讓人感覺更好。所以,哭窮會有利於人們把自己對物質生活的焦慮情緒釋放出來吧。這讓我想起另一項研究,其結果顯示,當人受傷時喊疼,竟然真有緩解疼痛的效果。其原因是喊疼時,就像是傳送一種干擾訊號給到大腦,從而緩解疼痛。把窮喊出來,也是自己傳送干擾訊號來麻痺自己因不滿現狀而產生的痛苦吧。
其次,哭窮會在社交中相互傳染,這是一種“從眾心理”在作怪。當別人都在喊窮時,你偏說自己很富有或乾脆緘口不言,會讓你感覺到一種偏離團體、特立獨行所帶來的壓力。所以,團體的氣氛會迫使你也得學著哭窮。正如小優那個家境很好的閨蜜一樣,也許她並沒有物質生活的煩惱,當大家都在哭窮,她也是不自覺地加入了哭窮的行列。
第三,哭窮是一種社會責任的規避。社會賦予了成功者以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有錢人不主動買單會被人說小氣,有權的人不願幫忙會被人說成冷漠。而相對處於劣勢者似乎就能很有理由地避開一些責任,獲得更多的理解甚至憐憫。所以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越有錢更愛哭窮,而有些窮人卻為了不讓別人可憐自己而強裝慷慨。
第四,哭窮有時也是一種變相炫富。正如文首例子中的小優哭窮,其實是在炫耀自己老公剛買了新車,而閨蜜則是在炫耀自己的馬爾地夫之旅花費不少,非常豪華。另一個閨蜜則暗指自己在股市裡面有好多富餘資金。明著是哭窮比慘,實則是攀比炫富,只是很好地包裝在哭窮的外衣裡面罷了。
哭窮,若作為一種自我解壓方式當然是有利於負面情緒釋放的。但若是見人就哭窮,或為了迴避一些責任而哭窮顯然容易招來反感,影響別人對你的印象。
文章來源: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