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30日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小組賽中,中國羽毛球隊17歲的小將張志傑突然暈厥,送醫後搶救無效去世。
據印度尼西亞羽毛球協會7月1日新聞釋出會,空軍中心醫院和中央綜合醫院的治療和檢查結果均顯示張志傑因突發心臟驟停離世。
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張志傑的多名隊友都對其去世表示哀悼,有隊友表示“張志傑平時身體挺好,沒聽說有什麼疾病”。
如此年輕而前途無限的孩子去世著實讓人痛心,他的離去也提醒我們,即使平時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突然離世。
而這與突發心臟驟停背後的原因有莫大的關係。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導致血液迴圈中斷,身體各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如果不及時進行搶救,患者很快會死亡。
這常常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我國每年約有54.4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SCD),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驟停而死亡。
由於心源性猝死發病快、發病時間難以預料,有時候,周圍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人就沒了,因此瞭解其誘因、來臨前的症狀及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心源性猝死雖然來的急,也並不是完全無跡可尋,今天九叔就來探探猝死的“跡”。
劇烈運動時,心肌需氧量增加,會加重心臟負荷。如果心血管功能原本就有障礙,容易造成供氧失衡,心肌壞死,最終導致心源性猝死。
此外,長時間或劇烈運動也可能導致大量出汗,進而引發電解質失衡,特別是鉀、鈉離子等流失,造成低鉀血癥。
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合併低鉀血癥,極易引發惡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室顫等,導致供血急劇下降,甚至發生心臟驟停,搶救不及時則易發生心源性猝死。
臨床資料顯示,在打羽毛球或跑馬拉松等運動猝死病例中,低鉀血癥是導致他們猝死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2020年《中國急救醫學》期刊上一篇解剖了5516例猝死病例的研究發現,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首要原因,佔比達到了57.76%。
而排第二的為情緒激動,佔比達25.66%。
生氣時心臟血流比平時增加了一倍,心臟的收縮力加強、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湧向心臟,易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進而引發猝死。
現代人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又常常熬夜作妖,容易讓身體處於過度勞累狀態。
此時,身體會持續緊繃,神經系統也高度緊張,交感神經一直被刺激,從而讓血壓升高,從而增加心臟負擔。
過度勞累還會導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臟的耗氧量,嚴重時可能引發,繼而誘發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與心臟問題關係密切,因此更喜歡盯上那些有心血管基礎病變的人群。
如患冠心病會造成心肌梗死,導致心肌組織的壞死和心臟功能失常;
心肌病則使心肌結構和功能異常,增加了心律失常和突發性心臟驟停的風險。
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顫和室速,可使心臟失去有效的泵血功能,導致血液供應不足,最終導致猝死。
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肌炎等條件也可導致類似的心臟事件。
所以,有基礎疾病的人尤其要小心呵護自己的心臟。
對於年輕人,運動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和肥厚型心肌病。此外,過度緊張、激動、勞累等因素也會增加年輕人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對於中年人,特別是30歲至63歲之間的群體,往往是心源性猝死的高發人群。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熬夜加班、飲食不規律等因素,讓他們更易患上冠心病。
老年人則更容易受到心肌炎、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影響,這些疾病會導致心臟功能逐漸下降,從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猝死雖然來得又急又重,但在它發生之前,常常會給我們發出求救訊號,千萬不可忽視。
如果胸部出現劇烈、緊縮、壓榨性的疼痛,覺得就像胸口被反覆擠壓且感到透不過氣時,需要警惕。
胸痛也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現,一般發生在胸骨後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需多加註意。
我們的情緒也會保護身體,如果此時還伴隨恐慌感,不要忽略自己身體的“警報”,不管在做什麼,立刻停下來觀察。
除了胸痛, 在沒有受傷或疾病的情況下,肩膀、下巴、喉嚨、牙出現疼痛,有時會感到憋悶,這種情況也要警惕。
平常有高血壓的患者如果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甚至嘔吐,這種情況就需高度懷疑是不是發生了腦血管意外,謹防猝死。
除了疼痛外,若還有明顯的紫紺、口唇發紫、血氧下降等情況時,則要高度懷疑是否肺栓塞。
發病急的肺栓塞,如果沒能及時妥善處理,容易導致肺梗死,引起血液迴圈障礙,導致猝死。
在沒有缺少睡眠、劇烈運動或生病的前提下,連續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都出現無法緩解的疲勞感。
且伴有失眠、焦慮、夜間驚醒等症狀,就要考慮是否心臟出現問題。
在心源性猝死發作前,很多病人會出大量冷汗,這是心肌梗死發作的典型表現之一。
如果平常無心臟病史,但突然出現大汗淋漓,同時心慌、胸痛等症狀,千萬不能大意了,一定及時就診。
首先,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來。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用心感知自己的身體狀況,警惕每一個報警訊號。
當感覺胸悶、胸痛、頭暈、不明疼痛的情況,那就是身體提醒你該休息了,不要為了追求一時的效率,犧牲自己的生命。
久坐人群也要注意,每一兩個小時可以站起來走一走,可以有效地促進腿部血液流動,避免肺栓塞。
其次,重視自己的情緒。
如果知道自己是愛生氣、愛發火,脾氣暴躁、情緒易激動的人,就要適當地控制一下,找到正確紓解情緒的方式。
遇事慢慢來,有時反而會更快。
如果發現自己有猝死前兆,不要驚慌,先安靜休息,躺著舒服就躺著,坐著舒服就坐著,但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一定不要活動。
如果附近有吸氧裝置,應在家人或周圍人的幫助下儘快吸氧。
同時立即服用隨身攜帶的急救藥,如將硝酸甘油嚼碎後含於舌下、
心絞痛患者通常兩分鐘左右疼痛即可緩解,如果效果不佳,10分鐘後可再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同時迅速撥打120急救電話。
最後,如果有餘力,遇到身邊的人忽然倒地、有猝死前兆,學習一些急救技巧,或許可以盡一份力。
一項釋出在《軍事醫學研究》的報告表明:心臟驟停後,若搶救時間在0~5分鐘內,心跳恢復率可達41.7%;而如果搶救時間在5~10分鐘內,心跳恢復率就只有14.3%。
所以,在猝死急救上,一直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如果能把握住這幾分鐘,很有可能會搶救回一條生命。
急救時可按照以下方法來:
首先,不要搬運或搖晃病人,應讓其仰臥在地上,然後輕拍病人肩膀,並大聲呼喚ta。
然後觀察患者呼吸:胸部或腹部起伏有無喘息或異常呼吸(不超過十秒)。
同時觸控頸動脈有無搏動(非醫務人員無需判斷)。同時,大聲呼救,指定在場人員撥打120急救電話,無在場人員時,自己迅速撥打,並同急救中心醫務人員保持有效溝通。
若患者無意識,呼吸、脈搏消失,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按壓方式:雙臂伸直一手掌緊貼患者胸壁,另一手掌重疊放在此手背上,手指交叉互握並翹起,掌根部用力。
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
按壓幅度和頻率為:胸骨下陷5~6釐米(成年人),每次按壓後胸廓充分回彈,雙手不離開胸壁,頻率100~120次/分。
按壓時間與放鬆時間各佔一半,放鬆時掌根部不要離開胸壁,以免按壓點移位。
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清理氣道異物,仰頭提頦法開放氣道,一手捏鼻,嘴巴張大包緊患者嘴唇進行緩慢持續1秒鐘吹氣,吹氣時餘光觀察患者胸廓是否微微起伏,放鬆捏鼻再次進行吹氣。
按壓和通氣比例為30∶2,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按壓和人工呼吸5個迴圈後重新評估患者的意識、呼吸和脈搏。
*注意在開放氣道的同時應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異物或嘔吐物,如有假牙者應取出假牙。
最後,如果旁邊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就最好了。
設計AED的初衷就是讓任何一個人都能毫無門檻地操作。因為情況緊迫,沒有給人看說明書的時間,所以開啟電源開關後,AED都是有語音提示的。
最後的最後,雖然九叔寫文辛苦,但真心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不會遇到上面的情況。
參考資料:
[1]趙智梅,陳曉松,楊儀君,杜鵬舉,周攀豪. 我國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J]. 中國急救醫學, 2020, 40(2): 158-16
[2]王乾,趙麗. 心臟性猝死的研究進展[J]. 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21,30(11):1407-1409.
[3]健康急救科普丨教你學會使用救命神器AED.新華網.2023-04-20.
[4]Gu XM, Yao SB, He ZJ,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success rate of heartbeat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pre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past 40 years in China.Mil Med Res. 2020;7(1):34.
[5]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謀已久!身體發出的6種訊號一定要重視.無錫疾控.2022-08-02.
[6]國羽小將張志傑昏厥後去世,急診專家:現場錯過3個救命環節.上游新聞.2024-07-01.
[7]醫生解剖了5000多例猝死者後發現:猝死的人都有這些規律!.健康時報.2020-08-06.
[8]面對心源性猝死患者如何急救?這四步要記牢.健康中國.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