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到春節了。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一定要有個儀式感?
那就是——斷舍離:
包裝還沒拆的過期食品、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雜物、幾年沒穿過的衣服、小孩的各種玩具......
每年都感慨“家裡哪來這麼多東西”,卻依舊無腦地買買買,好像永遠都不滿足。常常想斷舍離,又狠不心來,導致“物質過剩”。
除了物品,你是否有某些回憶、某段關係、甚至是某個人,想永遠地說再見?
有朋友說,想把和前任在一起的照片都刪掉。
“在一起 5 年,拍了上萬張照片,一直捨不得刪,好像只要它們存在,那些回憶就還在。
但是,聽說他已經帶新女友見了家長,我也該開始新生活了吧。”
也有朋友說,想好好清理一下微信通訊錄。
“這些年加的好友越來越多,每次想刪掉一些壓根不聯絡的人,卻總想著‘萬一以後有需要’咋辦?
結果通訊錄裡躺著1000多人,能談心的卻沒幾個,發個朋友圈都要分組可見,真累人。”
我們總以為擁有越多,就證明自己過得越幸福。
事實卻是,擁有的越多,無法斷舍離的就越多,煩惱和痛苦也隨之越多。
只有消耗你的人、事、物減少了,精神狀態才會變好,生命能量才會更強,人生才會越來越順。
所以,從此刻開始,我們不妨:
好好地斷舍離,好好地和過去告別。
有個叫喬桑的90後女孩,在她88㎡的房子裡,只有6件傢俱。
她的生活極其簡樸:每天睡在地板上、撿便宜的菜買、出行只坐公交。
央視紀錄片《生活的減法》,記錄了她的一天:
早起刷牙,她的牙膏已經擠不出來了,為了不浪費她就剪開外殼,努力刮出最後一點;
去菜市場,她會跟老闆要一些蔫了的菜,被別人笑話也無所謂,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在解決資源過剩的問題;
吃飯常靠“以物換物”,她給鄰居黑豆、燕麥,鄰居還她西瓜、獼猴桃、排骨湯;有朋友來做客,她會把伙食成本控制在10塊錢左右......
這樣生活幾年後,喬桑覺得: “瘋狂購物,並沒有給我帶來長久的快樂,反而斷舍離以後,我整個人更開心了。”
這讓我想起一個概念——物質黏性:
過剩的物質,像狗皮膏藥一樣黏在我們身上,甩都甩不掉。
這個概念是作家山下英子在她的書《斷舍離·人生清單》中提到的,與之類似的,還有精神黏性、空間黏性、時間黏性……
喬桑,就是一個物質黏性很低的人。
但很多人,物質黏性卻很高。
TA們物慾很強,生存空間被塞滿了各種過剩物,健康、心情也隨之受到負面影響,發展和成長也受到干擾。
好好清理我們的物質黏性,才能帶來更多幸福感。
就像山下英子說的:表面上丟掉的是物質,但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看不見的內心的“多餘執念”。
可為什麼有很多人,明明也想像喬桑一樣,好好地斷舍離,過上極簡生活,但就是做不到呢?
原因可能是以下三點:
1、物質軸思維
物質軸,是指生活以物質為軸心。比如同一件衣服買好幾個顏色,迷戀大牌、奢侈品,喜歡購物帶來的快感......
這種心態,被哲學家埃裡希.弗洛姆解讀為:
“作為一個人,他與他擁有的物質財產無法分開。衣服或房屋如同身體一樣,是自我的一部分。他越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便越需要擁有物質財產;
如果他失掉了物質財產,‘自我’便少了重要的一部分,便在某種程度上不被別人或自己看作一個全面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太關注物質,不知道除了這樣,還有什麼能讓自己開心起來。
可買來的東西發揮不了作用,人也會迷茫,覺得離開這些東西,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2、拖延心態
《斷舍離》中有一個觀點:
拖延的本質是逃避。我們拖著不去斷舍離,是在逃避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妻子如果丟掉家裡很多東西,丈夫或許會說她“敗家”;丈夫把不用的釣魚竿送人,也可能會讓妻子不滿。
逃避不確定性,會助長拖延心態,讓人過上一種消極的生活。
微博熱搜#熬夜本質上也是一種拖延#中,有一位博主講道:
“白天,我們作為一件他人的勞動工具存在,到了晚上,我們才終於擁有了可以完全掌控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熬夜,也就是拖延入睡,其實就是在逃避失去這種掌控感。”
熬夜和物質黏性一樣,都是我們掌控確定性的方式。但這如同“飲鴆止渴”,看似能帶來安全感,實則後果更嚴重。
3、囤積願望
我們經常看到老年人喜歡囤各種東西:包裝盒、塑膠瓶、廢紙殼……
TA們年輕時經歷了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匱乏感根深蒂固,而囤積物品能消除匱乏感,於是便養成了“囤積癖”。
不止老年人,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有囤貨的習慣,這可能是一種“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
童年時期缺失的物質和愛太多了,長大後就會拼命想補償自己,以此來填補內心的匱乏感。
另外,我們身處一個物質過剩、網路發達的時代,如果抵制不住誘惑,人就更難和物質黏性劃清界限。
總的來說:告別冗餘的生活和物慾,需要強大的內心力量。
很多人可能覺得,享受物質生活並沒有太大壞處,為什麼非得改變呢?
但適度降低物質黏性,我們會過上另一種更高質量的生活。
1、我們的思維模式會從“物質軸”轉變為“空間軸”。
空間軸,就是把空間作為生活軸心。
《極簡主義》一書的作者Ryan Nicodemus,為了養成“空間軸思維”,不惜丟掉家裡80%的東西。
他曾是一個極度追求物質的人,管理著幾百名員工,擁有豪車、洋房,但心裡卻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富有。
後來,他約見了幾位極簡主義者。回家後,他花了9個小時打包好家裡的所有東西,包括衣服、家電、傢俱……
在接下來的三週裡,他要用什麼東西,再從箱子裡拿出來。21天后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只使用了20%的東西,剩下80%的東西還在箱子裡,動都沒動過。
為了擁有這些東西,在過去的10年裡他每天努力奮鬥、工作,但這21天的經歷讓他意識到:沒有這些東西,反而更輕鬆自由了。
於是,他把這些東西全部送人、變賣、丟掉。
房子空了,他的心態也變了: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了內心的富足,因為他為真正有用的東西騰出了空間。
清理物質黏性,就像給生活進行“排毒”。能讓我們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享受生活環境裡沒有一絲負擔的感覺。
2、幫助我們培養“理念自律”的心態。
理念自律,是指從認知上自律起來,從精神上斷舍離。
比如這兩個場景:
“精神斷舍離”前,明知道自己愛的是個爛人,還是早上一醒就看手機,看對方有沒有給自己發訊息。TA沒發就難受,發了又會因為分不掉而難受。
“精神斷舍離”後,自己知道這段關係已經結束了,果斷從心裡把TA踢出去,騰出更多空間,來關注對自己有益的事。
理念自律,讓我們保持清醒、理智的認知。哪怕只是逛個超市,看到一個打折物品也會思考:
“這個東西能不能派上用場?對我有用,就買;對我沒用,白送也不要。”
這種乾脆利落的心態,不僅能省下錢,還能讓擰巴的人變得灑脫。
就像一個網友說的:賣掉了前男友送的東西,就像賣掉了“戀愛腦”,從此專心愛自己。
3、為自己創造一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
學者Matthews等人研究發現:
低自尊的人,更容易產生“物質黏性”,因為TA們無法好好評價自己,只能透過佔有更多物質,來得到外界和自我的肯定;
而斷舍離之後,人們的注意力會回到自身,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提高自尊水平。
就像前段時間的一個網路熱梗:當代年輕人在上進和上班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
不拜金不購物不買車買房不送禮收禮……這樣的“佛系”生活,將人花在囤積物品上的金錢、時間、精力都縮減到了極致。
所有放不下的人、焦慮的事、過剩的物,都在這種心態下慢慢失去支援,從生活中剝落。
而留下來的人和事,都保持剛好合適的狀態,人的自尊會得到極大程度的滋養,整個人生都會輕鬆很多。
一些收納達人,做斷舍離時都有一個系統的過程。
比如日本收納達人、全職太太Mori,她每天只花很少的時間做整理,卻非常高效。
她的一天是這樣的:
早上8點準時起床,丈夫鋪床,她喂貓;
8點10分,丈夫掃二樓,她掃一樓;
8點30分,各自準備早餐,廚房只放必需品,早餐只需用到一個碗、一個勺子。
接著,她就開始享受全職主婦的生活:化妝、購物、逛街、做飯、逗貓……
期間,她會抽時間做一些整理、收納。
首先,將衣服按顏色、厚度疊放整齊,用收納袋收好,用標籤備註好。
這種收納方式,也適用於小物品、廚具、清潔用品等。
然後,善用掛鉤、收納板、收納盒,整理大小物品。
使用這些小道具有一個好處:所有東西都整齊劃一,就很容易發現哪些東西是多餘的。
比如過期食品、多年沒穿的衣服、功能重複的工具、長時間沒用但捨不得丟的電器……
每一次收納,都能清出一些過剩物質,丟掉、送人、捐贈,或者放上二手網站。
收納完,Mori還會用棉籤清理各種小角落,這種細緻到“變態”的清潔方式,其實是把物質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避免物質過剩。
這樣的生活,Mori持續了三年多。
現在她的家長這樣:
以及這樣:
還有這樣:
是不是非常簡單、整潔?累了一天回到家,這的生活場景能讓人立刻放鬆下來。
當然,我們也不是非要像她這樣,把物質黏性擺脫到極致。適當保持物質追求,是完全合理的。
只是需要注意這兩個方面:
1、會做收納整理,不定期清理過剩物質。
2、養成記賬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消費。
除了物質層面,如果想要在精神層面斷舍離,我們可以這樣做:
1、對自己的人生有基本的規劃和取捨。
比如,能夠決定自己在什麼時候、把資源投入到什麼事情上;
能夠放下已經過去、不再產生正面價值的人和事;
能夠總結自己在之前的經歷中,有哪些成長、經驗和收穫;
不執著於一定要做到某件事,心裡有一個底線,會及時止損。
2、遠離長期消耗你、對你沒有任何意義的關係。
比如,遠離會傷害你、對你沒有成長價值的人;脫離與你理想生活藍圖無關、無法讓你感受到幸福的關係。
對“高度依戀”的人來說,這可能有點難。沒關係,我們可以先放下“完全受這段關係控制”的執念,另外尋找精神寄託,讓自己慢慢變強大。
等內心擁有足夠的力量,再讓此段關係“翻篇”。
3、關注那些能提高心理能量的事。
比如,增加一些不會導致物質過剩的運動:瑜伽、跑步、冥想......
減少會消耗心理能量的活動:看直播、逛購物App、刷種草文……
最後,給大家總結一下斷舍離的核心:
必要-合適-愉快。
是否適合我?是否有必要?是否讓我心情愉快?
留下符合這三點的人和物,其餘的,就讓它慢慢從你的生活中消失吧!
“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在這個物質、慾望都容易過剩的時代,《斷舍離》中的這段話,提醒著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存空間。
也就是,讓你的“自我”生長出來,去思考什麼才是你想要的,什麼才是對你最重要的。如此,你自然會做出捨棄。
你會發現:那些活得輕鬆自在的人,都很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畢竟,你的生命有限,不要再為消耗你的人、事、物而活。
新的一年,願你:放下身心的負擔,活得自洽而輕盈。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笛子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網路
部分參考資料:
《斷舍離·人生清單》-山下英子
當我們把壓抑情緒傾訴,才會看見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才能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才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新年將至,不妨試試心理傾訴,把藏在心底的煩惱一掃而空吧!
冬日雖寒,但心更暖,壹心理攜手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發起「暖冬療愈,新年心啟程——公益傾聽活動」,百位專業心理傾聽師線上傾聽,幫助你釋放過去一整年的壓力和困擾,讓你在新年的起點上,釋放過去、擁抱未來。
點選下方海報,即可參與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