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3種易漏診“猝死”心電圖,千萬小心!
撰文丨何金山
猝死帶給人的恐懼,除了死亡本身外,還在於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
花樣索命,措手不及
1
小楊是個19歲的小夥子,剛上大學,平時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疾病史,沒有心臟病史,平時活動正常,跑步、登山、打球都正常參加。
上了大學後,他開始學習游泳。在一次游泳過程中,小楊突然心臟呼吸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生前,並沒有太多能夠協助明確死亡原因的證據,唯一留下的是一份入學體檢時的心電圖(圖1)。(讀者朋友們,請認真分析每一張心電圖,與猝死的原因緊密相關~)
圖1:小楊猝死後留下的體檢心電圖
2
小王是一個27歲年輕女性,任職某公司銷售經理,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應酬多,身體還算健康。
每年的體檢,除了心電圖有一些ST-T段改變(圖2),其他都沒什麼異常。
她也沒在意,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拼命,想著透支下年輕和健康,為將來多準備些籌碼。
可天有不測風雲,在一次凌晨接到領導的加班電話後,小王突然發生心跳呼吸驟停,送到醫院也沒有搶救過來,醫院診斷為心源性猝死……
圖2:小王的心電圖
3
小李今年35歲,已婚,有一個女兒,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小李平素身體健康,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更沒有冠心病,也沒有菸酒不良嗜好。
但健康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帶來健康的生命。
在一次夜間睡眠中,小李的妻子聽到丈夫發出痛苦的呼吸聲,再呼叫,沒有任何反應;掐人中,還是沒有任何反應;慌了神,趕緊打了120。
120趕到送去醫院,人還是沒了,醫院診斷還是心源性猝死。
小李的愛人很不理解,好好的一個人,沒有心臟病,怎麼就心源性猝死了?
而且,小李每年也有體檢,心電圖也沒說什麼異常啊(圖3)……
圖3:小李心電圖
死神到來,並非偶然
3個年輕的生命,沒有基礎心臟疾病,以三種不同的方式,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這沒有基礎心臟疾病的心源性猝死,到底是怎麼回事?
游泳、鈴聲和睡眠,每一個熟悉的東西,似乎都成了死神的幫兇……
死神來了,真實再現。
連續的死亡,卻沒能明確背後的原因,更是帶來了額外的恐怖氣息……
正如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存在沒有原因的猝死,除非過於隱蔽,沒有被發現。
3個受害者都被診斷為心源性猝死,而生前留下的證據又不多,除了心電圖。
圖1到圖3,都是正常的竇性心律,PR間期正常、QRS波寬度正常、ST段無明顯壓低或者抬高,看似一切正常。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認真分析心電圖,聰明的讀者朋友,你們知道猝死背後的原因了嗎?
參考文獻:
[1]Liu JF, Jons C, Moss A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syncope and subsequent fatal or near-fatal even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long-QT syndrome. J Am Coll Cardiol 2011; 57: 941–50.
[2]MacCormick JM, McAlister H, Crawford J et al. Misdiagnosis of long-QT syndrome as epilepsy at first presentation. Ann Emerg Med 2009; 54: 26–32.
[3]Ganzeboom KS, Colman N, Reitsma JB et al. Prevalence and triggers of syncope in medical students. Am J Cardiol 2003; 91: 1006–8, A8.
[4]Da Silva RM. Syncope: epidemiology, etiology, and prognosis. Front Physiol 2014; 5: 471.
[5]Ishibashi K, Aiba T, Kamiya C et al. Arrhythmia risk and beta- blocker therap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long QT syndrome. Heart 2017; 103: 1374–9.
[6]Seth R, Moss AJ, McNitt S et al. Long QT syndrome and pregnancy. J Am Coll Cardiol 2007; 49: 1092–8.
[7]Tan HL, Hofman N, van Langen IM et al.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heritability and diagnostic yield of cardiological and genetic examination in surviving relatives. Circulation 2005; 112: 207–13.
本文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責任編輯:CiCi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