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練習
閆某,28歲。產後兩月,右乳疼痛,可摸及核桃大小之腫塊,不紅不熱,質地較硬,有壓痛,活動度小。詢知日暮寒熱,胸悶太息,胃納尚可,口乾口苦,大便幹秘,二日一行。舌紅少苔,脈象沉弦略數。
擬██加味,五劑。
二診:疼痛減輕,摸之仍硬,拒壓。便通胸舒,治法不變,原方加減,五劑。
三診:腫硬之核已無,遂未書方,囑其開闊心胸,調理情緒。
答案下期公佈
上期答案 :十棗湯 小柴胡湯
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一期:
上期原醫案
某君,男,40歲。全身皮膚瘙癢。
患者身圓體胖,大腹便便,面色晦黃如垢。背腹皮膚有鮮紅丘疹新起者,有黃白膿瘡已成者,有結痂者,有脫屑者。雙手掌心皮膚增厚,粗糙,奇癢難忍。肩背皮下有硬結數枚,大如杏核。撫之不痛。舌質淡紅,苔白厚膩。
自覺身重頭沉,體倦乏力。胃納可,大便溏而不暢,小便黃臭。皮膚雖癢多年,尚能忍受,年前大連出差,食海鮮過多,致瘙癢益劇,夜難入寐。診其脈,沉滑略數,觸其腹,滿而不痛。
擬祛風利溼湯加味治之,囑其清淡素食。戒絕酒葷。
浮萍15g 蒼耳子15g 苦參15g 土茯苓15g 川軍10g 連翹15g 赤小豆30g 車前子15g 七劑
二診:沉重之軀略減,膚癢依舊,仍有大面積脫皮,脈舌如前。為求速效,擬十棗湯加減。
甘遂1g 大戟1g 白芥子1g 研細,以紅棗10枚煎湯送下。
症狀緩解,但邪氣仍盛,先後又擬一診、二診方,待症狀好轉,擬小柴胡湯加味調之:
柴胡15g 茯苓10g 半夏15g 黨參10g 甘草6g 苦參15g 苡仁30g 車前子15g 半枝蓮15g 赤小豆30g七劑。
共服藥近百劑,體重減輕13kg ,自覺體輕神沛,一如十餘年前。
解說:審症察脈,此溼熱蘊結之證,十棗湯為逐水峻劑,在邪氣盛時用之,以圖速效。待邪去大半,症狀好轉,擬小柴胡湯加味調之,以便長時服藥。
學習經典
十棗湯——
《金鏡內臺方議》:下利嘔逆者,裡受邪也。若其人汗出,發作有時者,義不惡寒,此表邪已解,但裡未和。若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非為結胸,乃伏飲所結於裡也。若無表證,亦必烈快之劑洩之乃已,故用芫花為君,破飲逐水;甘遂、大戟為臣;佐之以大棗,以益脾而勝水為使。經曰:辛以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飲。苦以洩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洩其水,甘以緩之者,以大棗之甘,益脾而緩其中也。
小柴胡湯——
《傷寒明理論》:柴胡味苦平微寒,黃芩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邪在半表半里,則半成熱矣。熱氣內傳,攻之不可,則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以成徹熱發表之劑。人參味甘平,甘草味甘緩,邪氣傳裡,則裡氣不治,甘以緩之,是以甘物為之助,故用人參、甘草為佐,以扶正氣而復之也。半夏味辛微溫,邪初入裡,則裡氣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為之助,故用半夏為佐,以順逆氣而散邪也。裡氣平正,則邪氣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裡。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表邪未已,迤邐內傳,既未作實,宜當兩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故生薑、大棗為使,輔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兩解之劑當矣。
《醫方考》:柴胡性辛溫,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就之以入少陽:黃芩質枯而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君以柴胡,則入少陽矣;然邪之傷人,常乘其虛,用人參、甘草者,欲中氣不虛,邪不得復傳入里耳!是以中氣不虛之人,雖有柴胡證俱,而人參可去也;邪初入裡,裡氣逆而煩嘔,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半在表,則榮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榮衛。
《古今名醫方論》引程郊倩: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髮之氣,使邪無內向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裡熱兩鬱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一切遵醫囑,切不可給自己妄下診斷。
版權申明:
1、文 源: 本文內容來源網路。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尊重知識與勞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協商。
3、責任編輯,微信:ycyd11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