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南方小土豆,究竟指的是啥?
最近爭議比較大的“南方小土豆”,我看大家都挺能聊的,從(是不是)地域歧視,到(算不算)自我矮化,再到(要不要接受)新聞語言的低幼化娛樂化,評論角度有很多,到今天已經發散成開年最爆款的社會話題了。
期間一些老師表示:拿個暱稱上綱上線,是破壞哈爾濱的文旅發展!是挑唆南北對立!給我嚇得差點腦萎縮。那我先來疊個甲吧:首先,我相信小土豆的稱呼不存在惡意!但是,這裡面依然有一些複雜的問題。
我想把“南方小土豆”和短影片的流量密碼——“寶寶碗”,聯動起來一併做個解讀。
寶寶碗是什麼?
看下面這張截圖你就懂了:
這是一個從23年火到24年的情感熱詞,簡言之,“寶寶碗”一般用在情侶日常、夫妻生活的內容語境下,指的是男主用來給女主單獨盛放食物的碗。
需要強調一個重點,寶寶碗就是寶寶碗,換一個字都不行,你不能替換成“小碗”“分餐碗”,因為那樣會破壞掉它的情緒價值——也是這個詞唯一的價值。
為什麼“南方小土豆”可以和“寶寶碗”一起說呢,因為這兩個詞都是鑰匙,你隨便在社交網路上一捅、一轉,就可以解鎖出網友在情感話題上的一種立場、人格:
反對者會覺得,
“如果沒有配套的哈爾濱185帥哥做對比,南方小土豆還沒有這麼引人憤懣。把地域的刻板印象擬人化本身就很不可思議,讓兩個擬人化形象公開調情就更噁心了。陌生人之間,需要用這麼親密的表達嗎?”
“你可見過哪個男人喜歡被稱為小土豆,又有哪個男人以飯量少、吃兒童餐為榮?不,他們不僅不喜歡,甚至會覺得這是一種怠慢,甚至是一種冒犯。”
“不管是小土豆還是寶寶碗,跟風者大多都是女生。她們發出小孩子一樣的聲音,覺得自己奶fufu的超可愛,讓人有保護欲。但這就是在推崇幼態、弱小、自我矮化的女性審美。”
“像小小隻、奶呼呼、糯嘰嘰這種形容詞,只能用在孩子和食物身上,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這些詞用在成年女性身上,這非常令人不適。”
而支持者會覺得,
“這類跟風效仿在增加趣味的同時,也在傳遞著愛與溫情。”
“即便是成年人也渴望被當做孩子寵愛。希望被人捧在手心裡呵護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這難道有錯嗎?”
“如果你不喜歡,那不要參與就好了,但沒有必要干涉別人怎麼玩梗。”
——然後總是少不了觀點的碰撞,在激辯中,流量不就滾滾而來了嘛。
前兩天我看了一篇報告,說在2023年的網際網路,網友對時尚、顏值、才藝等關鍵詞的關注度已大不如前,“即便是火到海外的科目三,你跟風拍一兩條就沒熱度了,沒辦法成為一種固定創作。”
但情感賽道卻總是充滿吃瓜群眾,尤其是當情感扯上當下的戀愛觀、女性主義思想,可謂人人能討論、處處可掐架。
蒙淇淇、徐徐入月來、全嘻嘻、平底鍋……包括現在的寶寶碗、小土豆,都是一脈相承。
*以防有人不知道何謂平底鍋:
Ps,平底鍋文學在知乎走紅後,博主@平底鍋 本人被爆出曾在“什麼時候你感到女性依舊地位很低”的問題下,回答“不許有婚前性行為,不然會被老公嫌棄” “在家裡要聽老公的話,要乖乖的,要讓老公高興”。這些內容極大增加了@平底鍋 形象的複雜性,也掀起了新一輪的網友熱議。
發展到這一步,我們就別再爭論跟這樣的風究竟對不對好不好了,還不如討論一下,為什麼?
為什麼社會文化的低幼化、娛樂化、調情化這幾年日漸形成風潮;為什麼會有大批年輕女性樂於炫耀自己的弱小、聽話,喜歡被當做孩子甚至寵物照料;在“寶寶碗”“小土豆”大受歡迎的背後,到底折射出她們怎樣的心理訴求?
我在一個女博主的戀愛日記中,找到了答案。
不以偏概全,至少是答案之一吧。
那個女博主說:原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是會被誇獎的。
嚐了一次被誇獎的甜頭,她更加賣力地去做聽話的小孩,討男友的歡心,換取更多的誇獎。
這是典型的代償心理。
可以想見,她的童年是一番什麼景象。
也可以理解,她為什麼那麼痴迷於男人的甜言蜜語。
她在親密關係中做了一場關於童年的夢,這個夢把她的母親和父親還給了她,也把童年還給了她。
她很高興男人像她夢裡充滿慈愛的父母一樣,稱她為“我的寶寶,我的孩子”,她想要反覆體會這種夢寐以求的感覺,於是就執著於“做孩子”,在舉止和衣著上追求幼態,把在男人懷裡做回孩子,當成幸福的天花板。
小孩子嘛,一方面,可可愛愛討人喜歡,另一方面,無知弱小沒有主見,要被大人照顧教導,甚至管束懲戒。
而這種無害的形象和肉眼可見的易掌控,也正合對方心意——因為滿足她們的成本可太低了。
我曾在小紅書上看到一個女孩,沾沾自喜地曬男友怎麼“把她當小孩子寵”:給她買兒童水壺,兒童飯兜,說因為你是我的寶寶呀。然後親親抱抱,不可言說。
還有一個女孩,生病忘記吃藥,男友把她罵哭了,還罰她光著腳面壁思過,網友看不過去,她卻替男友辯解,她說:“都是我自己不對,他罰我是為了讓我長記性,是愛我,為我好。”
幾句甜膩語言,一些小玩意兒,再來一點“為你好”的霸道,就足以捕獲這些“小孩子”的心了。這比打動一個勢均力敵的成熟女性,要簡單得多。
然後離開個人視角,當我們從更高的維度觀察這一切,我認為這一類內容和情緒的蔓延,其實也是一種經濟大環境變化和消費降級帶來的保守化趨勢。
事實上是對生活質量下降和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一方面,各種幼態嬌氣包大流行,什麼寶寶碗啊,小土豆妹啊,“我離開一會兒,請網友幫我看著女友”系列的短影片啊……說明被嬌寵依舊是非常主流的一種情感需求,人們嚮往有保障的生活,希望有人來為自己兜底。
另一方面,寵愛的門檻卻越來越低了。一碗白粥就能感動得偶像劇女主尋死覓活,安格斯牛堡和車釐子被拿來試探一個女生是否拜金……因為大部分人都在不安中踱步,很多人潛意識裡都明白,被嬌寵已經成為某種奢侈,只能靠演了。
於是一方甘心扮弱,獲得弱勢群體理應享受到的憐惜和寵愛——
一方代入高大形象中,獲得動動嘴皮子就能被崇拜和仰視的快感——
你要說愛侶間的情趣,也不是不能理解,甜甜的戀愛誰沒談過啊,都懂的。但或許有人會當真——演的人知道這是表演,看的人不一定知道。
當有一天她們真的習慣了稚子一樣的自己,喜歡保持跌跌撞撞、懵懂無辜的狀態,也就成了真正的精神侏儒,樂於作為弱者接受照顧,習慣在公共空間向陌生人索取關注、依賴和溺愛,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爆哭,奶兇,哼哼唧唧。
而這是非常不利己的,會因小失大,這樣的人很難知道該怎麼衡量真正的輕重利害,也沒想過要做話事人、決策者。
我無權干涉別人如何賽博秀恩愛或在一個社會話題中採取怎樣的態度,但作為一名年輕家長,我有時候會擔心自家小孩會不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這套語境的影響。
我想,我至少可以透過引導教育,培養他健康的心態,應對包括但不限於親密關係的所有挑戰。
1、愛和表揚不限量
我兒子快七歲了,隨著他的成長,我也在不斷調整跟他溝通交流的方式,但有一件事,我一直堅持,那就是每天都向他表達愛,每天都讚美他。
表達愛,沒有理由,不基於任何前提。我就是愛你,我愛你可以到月亮上,再回到這裡,我為做你的媽媽而驕傲,我為有你做我的孩子感到幸福,我很高興能陪你成長,我想做你最好的朋友。
表揚要具體,而且要落到可以透過個人意志改變的維度上。比如我不會表揚他個子高長得帥腦瓜聰明,因為這是天生的,但我會表揚他待人的善意,他的勇氣,他對世間萬物細微的情緒,他每一個新技能,他奇奇怪怪的創造,他好奇的探索,他不完美的畫作,他自以為是幫忙的搗亂。
讓他敢於做自己,也堅信,自己值得世間一切美好,讓他可以自信地回應愛意,而不必誠惶誠恐裝傻扮弱。讓他明白,他的價值不依賴於某個人的憐憫。
2、你很好,她也很好
引導孩子的眼界放寬,看到自己一畝三分地以外的世界,承認和接納別人的優秀,肯定和讚美他的同齡人。
讓孩子知道,感性的東西沒有唯一的衡量標準,你是我的寶貝,那個女孩也是她爸爸媽媽的寶貝,你有你的閃耀,她也有她的光芒,你的同學,鄰居,和你將來會認識的朋友,他們和你一樣,都是值得被尊重被欣賞被愛的。
美好的人和事物並不互斥,不是誰非要壓誰一頭、誰非要控制誰,你們可以相映成輝。
和優秀的人相處多少會有一點同輩壓力,但我們要學會自我消解。抗拒優秀,轉而從不如自己的人身上找優越感,這可一點兒也不酷。
3、學會為自己做主,才能當好別人的東道主
適當突破邊界和刻板印象,比如偶爾和孩子一起胡鬧,偶爾也允許孩子“當家做主”。
家長不是正襟危坐滿嘴說教,爸爸媽媽也可以“像個孩子”,也會出錯,錯了也要道歉。
孩子不必低眉順眼,你也可以想大人不敢想,為大人不敢為,你也可以幫助大人。
這樣,孩子長大後不會因為缺乏自信而只能在伴侶那裡賣乖討好,做“好孩子”;也不會因為童年長期受大家長壓制,就在愛人面前充大個,過當爹的癮,或在網際網路上沉迷扮演一個賽博霸總的形象。
最好的模樣,不是一方強一方弱,一方離開另一方就不行,而是我知道你一個人可以,但我還是想為你遮風擋雨。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女子無才便留德
責任編輯:卡帶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