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記者 韓金序 喬芮)“再摸一個紅中,下輪我一定能和牌!”康復室內,患者潘先生手持機器人手柄,神情專注地盯著螢幕前的麻將牌,不時地移動手柄,模擬抓牌、打牌的動作。這種看似在“打麻將”的行為,實則在進行康復鍛鍊。
患者透過機器人以“打麻將”的方式進行康復鍛鍊。受訪者供圖
11月4日,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上肢康復機器人專案負責人張泰略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醫院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傳統意義上的康復鍛鍊枯燥乏味,且動作較為機械,難以達到手腦並用的鍛鍊效果。基於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研究院合作研製了“上肢康復機器人”,讓患者透過機器人模仿打麻將的方式進行訓練,將康復鍛鍊“搬”上了麻將桌。
為什麼打麻將能提高患者康復效率?“打麻將這類博弈遊戲既包含認知挑戰,需要患者用大腦思考如何贏得遊戲,同時又涉及抓牌、打牌、洗牌等肢體運動,屬於需要大腦執行的複雜任務。”張泰略解釋,“醫院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卒中或偏癱患者在經歷大腦缺血或出血後,不僅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認知能力同樣會受到影響。而那些原本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但已表現出認知問題的個體,其運動能力亦會隨之下降。”
除了可以打麻將這類相對綜合的任務,機器人還支援“記憶、數學、分析、直覺,直覺”五個訓練維度的抽象互動任務,能夠幫助訓練者實現運動-認知的互增強。“下一階段,我們將利用人工智慧生成技術,透過語音或文字互動,機器人將主動詢問患者的實時情況,收集相關資訊並形成精準的使用者畫像。自動生成專屬於每位患者的個性化互動任務並引導其完成,讓訓練更加生動有趣,極大改善依從性問題。”張泰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