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上正式宣佈,依柯胰島素注將於2024年11月底在中國商業上市,它,真的來了!
2024年11月5日,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在上海隆重拉開帷幕,吸引了來自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496家企業參展,眾多創新的醫療技術和新型藥物在此匯聚一堂。中央電視臺知名主持人白巖松將本屆進博會的關鍵詞精煉地概括為“生命”與“生活”,其中“生命”這一主題與患者的醫療健康緊密相連,凸顯出患者的現實需求和臨床痛點始終是醫學研究與醫療服務關注並致力解決的核心議題。
本次進博會展示的眾多前沿醫療產品和技術,正是為了回應患者的這些迫切需求,旨在提供更加精準、高效、便捷的醫療解決方案,直擊臨床痛點。在眾多展品中,依柯胰島素憑藉其一週僅需注射一次即可有效控制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並榮登央視新聞的特別報道。那麼,在進博會這一國際舞臺上,依柯胰島素究竟為何能脫穎而出,備受矚目呢?
圖1 央視新聞報道依柯胰島素
一
回應糖尿病患者期待,滿足臨床需求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顯示,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居全球各國之首高達1.4億[1]。我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倡導形成有利於糖尿病防治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一轉變旨在有效降低因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導致的死亡和傷殘,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2]。
白巖松提及依柯胰島素,即“諾和期”,其中“期”字不僅寓意著七天的治療週期,更承載著廣大糖尿病患者對於健康生活的熱切期待。與這一理念相呼應的是,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糖尿病與幸福感”,明確地將幸福感納入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範疇,與個人福祉緊密相連。
胰島素治療是糖尿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治療手段,百年以來,胰島素製劑採用多種研發策略,經歷多次代際更迭,使得基礎胰島素日製劑作用時間逐步延長,持續改善療效、安全性和依從性,但仍需每日注射[3-5]。資料顯示,93%的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和91%的醫生表示,亟需一種良好控制血糖、但又無須每日注射的胰島素治療方法[6]。針對患者和醫生不同維度的調查顯示,醫患雙方均認為需要每天注射是胰島素治療中的重要障礙和負擔之一[7]。因此,在如此迫切的臨床需求和患者期待下,依柯胰島素作為基礎胰島素周製劑,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二
創新分子結構設計,延長作用時間
2024年6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了依柯胰島素注射液在中國的上市申請。作為截至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獲批的胰島素周製劑,依柯胰島素改變了人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並透過連線脂肪酸側鏈(圖2),從而與白蛋白強效、可逆地結合,減慢胰島素受體介導的清除,作用時間顯著延長,兼顧療效與安全性,並有效改善胰島素治療依從性,開啟胰島素治療周製劑時代[8-9]。
依柯胰島素皮下注射後,在血液迴圈中與白蛋白結合形成儲庫,隨後,有活性的依柯胰島素分子從儲庫中緩慢、持續地釋放,如“涓涓細流”般作用於靶器官和組織;在人體內半衰期長達196小時,一週給藥間隔內,依柯胰島素降糖作用分佈均勻,降糖作用時間可覆蓋一週[10-11]。
圖2 依柯胰島素的分子結構
三
全球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性、安全性兼顧
白巖松對企業相關負責人針對糖尿病患者特別關心的問題提問到:“過去一天一針的基礎胰島素日製,和現在七天一針的新型製劑,在控制糖尿病的效果上是否一樣?”負責人表示:“這正是依柯胰島素在研發過程中既定的目標,此外,我們還考慮到當便捷性大大提升時,依柯胰島素的安全性是否也能得到保證。”
因此,為了確保依柯胰島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得到全面而嚴謹的驗證,開展了5項嚴格的3a期臨床試驗(ONWARDS1-5系列,均為隨機、多中心的臨床研究)。5項研究共涵蓋了3700多名患者,旨在評估依柯胰島素在不同患者人群中長期使用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與不同的基礎胰島素日製劑對照[12-16]。
ONWARDS 1-5研究顯示,無論患者之前是否接受過胰島素治療,依柯胰島素組HbA1c降幅相較於基礎胰島素日製劑組,均顯著更優或相似,其中ONWARDS 1、2、3、5研究終點與對照組相比更是達成優效(圖3)[12-16]。無論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胰島素治療,依柯胰島素組相較於基礎胰島素日製劑組的低血糖發生率均相似(圖3)[12-16]。
圖3 ONWARDS1-5研究HbA1c降幅和低血糖發生率概覽
· 小結 ·
第七屆進博會11月10日在上海落下帷幕。為期6天的展會,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進博會上,依柯胰島素作為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胰島素周製劑,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創新研發和糖尿病管理的典型範例。同時兼顧療效、安全性和依從性,是糖尿病管理向個性化、高效化及人性化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開啟了糖尿病管理的新紀元。
參考文獻:
[1]IDF Diabetes Atlas 2021.
[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7/content_6965000.htm
[3]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an;19(1):3-12.
[4]Retnakaran R, Zinman B.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Jan;24 Suppl 1:17-26.
[5]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1;13(4): 315-409.
[6]Peyrot M, et al. Diabetes Med. 2012; 29(5): 682-689.
[7]Chen T, et al. Clin Ther. 2020 Aug;42(8):1549-1563.
[8]Blair HA. BioDrugs. 2024 Jul 20.
[9]Bendtsen KM, et al. Eur J Pharm Biopharm. 2024 Aug;201:114375.
[10]Kjeldsen TB et al. J Med Chem. 2021 ;64(13) : 8942-8950.
[11]Nishimura E,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1 ; 9(1)e002301.
[12]Rosenstock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ul 27;389(4):297-308.
[13]Philis-Tsimikas A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11(6):414-425.
[14]Lingvay I et al. JAMA. 2023 Jul 18;330(3):228-237.
[15]Mathieu C et al. Lancet. 2023;401(10392):1929-40.
[16]Bajaj HS et al. Ann Intern Med. 2023 Nov;176(11):1476-1485.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