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芒果TV情感綜藝、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再見愛人》因麥琳再次爆火,一度被稱為「麥學」。
「燻雞事變」把全網討伐升至高點,一時間,NPD(自戀型人格障礙)、BPD(邊緣型人格障礙),圍產期精神疾病的猜測不斷。
作為精神科醫生和家庭治療師,我也想嘗試透過節目碎片結合臨床經驗進行一些分享:
麥琳是不是NPDBPD產後抑鬱她的種種矛盾言行可能來源於什麼?婚姻中的「麥麥」困境,怎麼辦
實際上,在麥琳被「雲診斷」為NPD之前,同節目的揚子和隔壁《花兒與少年》中的周雨彤,都已被「確診」過了。
我們對人格的概念著迷,又對人格障礙警惕。也許是因為:
本質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擁有完全健康的人格。人格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完善的,這個時間尺度可能是一生。
以NPD為例,在《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的定義是:一種瀰漫的心理模式。
表現為:自大的行為或認知,誇大自我重要性、幻想無限的成功、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內心充滿優越感、對讚美的渴求、共情能力的缺乏、人際關係中進行剝削......
看到這些表現描述,一些人會把節目中碎片化的言語、行為與診斷標準對上號。
更誇張的是一些廣泛傳播的「NPD特徵」,既有過敏體質這類先天問題、又有眉毛濃這類體貌特徵。
打呼嚕竟然也能上榜,它只是一種無辜的睡眠疾病。
大家往往會忽視醫生眼裡真正重要的問題:
除了「症狀」本身,幾個衡量「症狀」的指標更重要,且經過審慎考量後才能被診斷為「障礙」。
仍以「NPD」為例:NPD的症狀(例如渴望讚美),人人都有。
是的,人人都會自戀,只是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表現。
有人自信自尊,有人自卑懦弱,有人傲嬌自滿,有人精力充沛,有人拖延疲憊,有人過度依賴他人,有人冷漠疏離一切......
這是因為自戀本身擁有它的譜系。
自戀可以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病態的。
我們的心理發展水平、社會功能水平、依戀型別、親密關係、人生經歷等等都影響著自戀的外在表現。
人格障礙是一種複雜的精神障礙,其診斷和治療對於醫生來說都極具挑戰性。
相較於把各類節目中嘉賓的言語行為和診斷標準一一對應來博眼球,我更期待大家能夠科學的看待人格障礙:
它不是能夠通過幾個片段就被「雲診斷」的。
我們不應該給任何人隨意貼上「NPD」、「BPD」、「抑鬱症」的標籤。
這類精神障礙名詞的濫用,不僅不會讓疾病得到更好的認知和干預,反而會使真正的患者病恥感加重。
也許有人會問,拋開人格障礙,難道麥琳就一點「錯」都沒有嗎?
網友總結中,她似乎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後矛盾、思維混亂。
作為醫生,我看到了一個關鍵點:她睡不著。
一天,她和兩個男嘉賓聊天到早上六點一天,凌晨三點多,她在外面走來走去一天,她一個人凌晨四點坐在沙發上喝水
普通人一晚上睡不好,都會身心疲憊。
一個據說剛度過哺乳期的二胎母親,如果連續幾晚(甚至更久)無法正常睡眠,她的身體必然疲憊,精神必然緊張,認知和行為也更可能焦慮無狀。
從她失去的睡眠和丈夫口中「焦慮是她的本色」開始,我想嘗試溯源她的擰巴、矛盾、甚至有些無禮的言行:
與家庭真的毫無關係嗎?僅僅因為她「作」或者「壞」嗎?
當她多年後人生排序始終如一:
當她的過度「節儉」,多次得到「認可」:
她的人生已然成為附庸:
她顯然失去了「主體性」。
麥琳成為了妻子,媽媽,女兒,唯獨沒有成為麥琳。
隨著主體湮滅,自為(自我行為及承擔後果的責任感)、自律(自我約束和管理)、自覺(自我覺察)、自由,都會消失。
「我」不存在了。
極致的自卑和出於自我保護的自負就出現了。
此時,就可以嘗試解釋:
比如: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我可以擁有一杯咖啡嗎?
實際上是在說:我不存在,我不配得,希望外界一直告訴我「我配」,「我可以」。
比如:沒有買到我的心趴上。我不物質但我想要包包。
實際上是在說:你一刻不停地關注和肯定,才讓我感到我是存在的。
比如:我非常勤勞和節儉,相反李行亮很懶,其他人也不能管理好錢。
實際上是在說:如果不持續讓自己的「一個特殊的、極致的、曾經得到過多次肯定的優點」存在,我將不復存在。
名場面「燻雞事變」隨之出現了......
行文至此,好像需要提出一個「找回主體」的操作步驟了。
遺憾的是,在我多年的家庭治療經驗中:婚姻不是一道對錯題,沒有標準答案。
比如,麥琳「失去的主體性」,恰好是李行亮需要的。
何況婚姻關係的複雜,遠不止目前呈現出的個人主體性討論。
除了個人的身心成長與職業發展,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贍養、經濟問題、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等混沌的交織,會讓夫妻關係隨時充滿機遇和挑戰。
例如據稱麥琳朋友發出的內容中提到:
夫妻曾陪伴李行亮患癌去世的父親夫妻曾遭遇一房兩賣的官司纏身麥琳曾引產過一個八個月孩子麥琳遭遇過抑鬱和暴飲暴食的心理危機
以上四件事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都必定帶給個體巨大的應激。
應激出現,促使夫妻雙方作出反應,又會形成各種行為模式。
比如最新預告中,麥琳的哭喊,李行亮的躲閃。
麥琳、李行亮的關係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我想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多人都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身邊的人。
一個陷入無價值感,進而歇斯底里的主婦。一個習慣「被付出」又擔心「被綁架」的丈夫。
這兩者從來都:無法分出對錯,不能判斷好壞,難以衡量得失。
至少除了科普「人格障礙的診斷」之外,我們還能再次讀到一個樸素、簡單的真理:
在一切情緒問題、心理疾病、關係矛盾激化之前,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是避免家庭坍塌更好的方法。
如果問題已經激化,此刻馬上求助,是你真正能「拯救家庭於水火之中」的更早契機。
本文作者:李真(主任醫師、中美結構式家庭治療師、廣州安忻睡眠門診醫療主任)
插畫:金三兒
免責宣告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資訊,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路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