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案例分享
來訪現狀
姜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孩子出生前她在一家銀行工作,因為家裡沒人帶孩子不得已辭職。
孩子讀初中後,她逐漸陷入自我懷疑中,開始失眠,心情持續性低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人也越來越消瘦,表現出了明顯的抑鬱傾向。
丈夫看到了姜女士的消極狀態,非常著急,帶著她來到心理諮詢。
BPS綜合分析
孩子正值青春期,經常和姜女士對著幹,婆婆也幫著孩子一起指責她。
姜女士感到很挫敗,她覺得自己的價值不被家人認可,感覺在家庭裡好像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丈夫上班辛苦,晚上回到家總是倒頭就睡,姜女士體諒丈夫的辛苦,總想著自己能處理好,沒想到負面情緒長時間積攢在心裡,身體最終無法承受負面情緒的消耗,逐漸變得壓抑、暴躁。
BPS綜合分析
➤面對姜女士的負面情緒,諮詢師首先引導她透過正念練習進行緩解。並建議她在察覺到自身負面情緒時,可以嘗試一些放鬆技巧,比如透過冥想、運動或者購物來緩解內心的壓抑,減輕委屈和焦慮的情緒。
在和姜女士建立信任後,諮詢師透過連續提問瞭解她現在的心結所在。
姜女士將孩子和婆婆的話解讀為對自己的全部否定,認為自己很失敗,因此產生抑鬱、焦慮等一系列負性情緒。
她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沒有能力的”,對待孩子和婆婆指責的自動思維有“他們表達不滿,一定是在否定我的全部”。
➤諮詢師引導她消除負性思維,將原來的自動化思維替換為“即使我有幾次得不到他們的認可,但是我總體還是做的很好的,我是有能力的”。
➤鼓勵她重新思考當事情再次發生時要如何處理。經過思考,姜女士逐漸意識到事
情並沒有像她想象的那樣糟糕,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轉換一下思路,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和家人發生衝突時,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明確自己的底線。
試著和孩子建立一些溝通的規則,比如互相尊重對方說話的權利,不能隨意打斷;主動和婆婆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找到衝突的矛盾點;多信任丈夫,一起溝通解決辦法。
➤同時,諮詢師還建議她放下對自己的嚴厲要求,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無懼別人貼的標籤,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DPP干預概述
在最後一次的心理輔導中,姜女士告訴諮詢師,她目前的狀態很好,情緒管理能力提高,整個人輕鬆了許多,和家人的關係也改善了不少,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安肯心理諮詢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