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世界慢阻肺日”。(COPD)簡稱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吸菸是最為常見的病因。它不僅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還可能累及全身各系統,導致多種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慢阻肺為什麼會在冬季節高發?
長沙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趙素娥表示,主要歸因於低溫和溼冷空氣的刺激、空氣汙染程度的加重以及呼吸道感染風險的提升。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於慢阻肺患者的呼吸系統,導致炎症進一步加劇,氣道痙攣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明顯惡化。肺功能檢查是目前公認的檢測氣流受限的客觀指標,被譽為慢阻肺診斷的“金標準”。透過肺功能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和診斷慢阻肺病。
哪些人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呢?
趙素娥指出,35歲及以上,且具備長期吸菸、呼吸系統疾病史、慢阻肺家族史、空氣汙染居住史、職業粉塵接觸史、生活在寒冷潮溼環境、維生素A缺乏、營養狀況不佳或體重偏低等兩個及以上特徵的人群,均被視為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慢阻肺的高危人群怎麼降低風險?
趙素娥建議高危人群可以利用慢阻肺篩查問卷進行自我評估,並接受專業的醫療檢查。一旦識別出慢阻肺的早期跡象,應立即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如改善生活習慣(戒菸等)、接受必要的醫療治療等,以減緩疾病的進展,並降低未來可能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入冬後,不少人出現“咳咳咳”的聲音,這是出現肺部症狀的訊號,但是部分人還是會給自己找各種忽視的理由,比如“天氣冷,感冒了,吃點藥就好了”;“我這是咽喉炎,抽菸嗆的,老毛病,忍一忍就好了”……進而使肺部隱患逐漸加重。
長沙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楊紅忠表示,慢阻肺是一種進行性且不可逆的氣道阻塞性疾病,它對肺部具有破壞性。由於早期症狀不具有特異性,容易與感冒等其他疾病混淆。但是,需警惕慢阻肺有“潛移默化”的破壞力,可以在患者出現反覆的咳嗽、咯痰以及喘息等症狀之前,就已經讓肺功能逐漸下降。等到明確診斷時,患者的肺功能往往已經遭受了中度甚至重度的損害。
因此,楊紅忠提醒,絕對不能對長期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掉以輕心。因為這些症狀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警告,提示肺部可能已經出現了問題,需要及時關注並就醫。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作者 || 長沙市中心醫院 李水梅 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