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陳龍飛)“前不久,我們接診了一位因注射肉毒素而中毒的患者,她來醫院就診時已經呼吸困難、需要氣管插管才能輔助呼吸。究其原因,該患者是在非正規醫美機構注射了號稱100個單位,實際生物活性卻達3000個單位的非正規肉毒素產品,嚴重超過了安全範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11月23日,在首屆注射美容大會暨美容注射技術與臨床併發症研討會上,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損傷救治康復分會會長吳曉軍教授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
大會當天,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損傷救治康復分會發起的“醫美(注射)損傷救治救助平臺”啟動,旨在為臨床中進行注射填充劑操作的青年醫師及受到意外損傷的就美者提供“急診室”式的幫助,讓醫美風險管控更有效,讓注射美容治療更安全。
會上,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採訪時均表示,應重視醫美行業“三非”問題(非正規藥械、非正規醫療機構、非正規執業醫師),行業協會、醫療機構、醫生多方參與,從源頭減少醫美亂象,提高行業安全性。
“近年來我國醫療美容行業發展迅速,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從事醫美行業的人員、產品等也隨之增加。”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美容部主任葉飛輪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採訪時表示,“在此背景下,更應該提高醫美執業人員的入門門檻,比如,透過嚴格的培訓、考試或答辯等方式才能准入;加強醫美材料的監管,杜絕非正規材料進入市場,減少‘三非’帶來的併發症。另外,行業協會、醫療機構、醫生等應做好科普工作,幫助廣大求美者選擇正規的機構和產品。”
杭州市人大代表、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鼻整形美容分會候任會長譚曉燕教授呼籲,“建議加強醫療美容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重罰重判。如向酒駕入刑學習,非法行醫也應入刑。”她表示,“歐美的一些國家、我國香港等地,對於非法執行醫療美容行為處罰較重,如吊銷營業執照等。但目前,我國醫美行業非法執業處罰力度較低,導致違法成本低。比如,有的非法醫美機構錯誤操作,將外用的生長因子注射到‘求美者’的體內,造成患者面部出現瘤化,但沒有受到嚴厲的懲治,導致風險仍然存在。”
此外,譚曉燕教授建議“‘求美者’一定要前往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正規機構,經持有從業資質的正規醫生指導和注射,並選擇國家審批透過的正規藥械。”
“求美者”出現醫療美容損傷如何救援?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損傷救治康復分會副會長、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外科孫中生教授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介紹,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損傷救治康復分會發起的“醫美(注射)損傷救治救助平臺”就是基於救治這類患者而成立的,可以為患者提供病例初篩、導診、問診指導等一系列功能,讓患者在發生不良併發症的第一時間得到指導或救治。
“這也是一個遞進式的救助平臺。患者可以透過小程式導診到正規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還可以實現遠端會診、轉診等幫助。目前,該平臺已在廣東、上海、四川、河南、江蘇等多地建立了救治救助綠色通道,未來也會繼續擴大輻射面。”孫中生教授表示。
“醫美無小事。希望透過救助平臺的力量,幫助更多求美者,降低醫美不良風險,提高行業安全。也希望透過協會、機構、醫生等多方參與,共建安全、舒適、有效的醫療美容整形環境。”吳曉軍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