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發了工資和朋友去心儀的餐廳吃飯,本來吃得很開心,內心卻突然湧出一陣愧疚感:“爸媽還沒來過這麼高檔的餐廳呢,我這樣是不是太奢靡了”;
出去旅行,本來覺得風景很美,但轉念一想,覺得這次旅行的花銷太大,不斷心疼錢包,責怪自己太過貪圖享樂;
咬咬牙買了一件自己很喜歡的大衣,試穿的時候覺得很好看,但又突然覺得自己的衣服沒必要買那麼貴的,應該給娃買好點的,然後又狠心退掉了;
勞累了一天後,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機,明知第二天還要早起,卻一邊沉浸在刷短影片的快樂中,一邊不斷在內心自責......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表現屬於一種“內疚式快樂”——
指人們在享受某些事物時,會覺得很快樂,但同時又伴隨著一種“我不應該這樣做”的內疚感。
這種內疚感,讓我們不敢快樂,或者壓抑了自己的快樂,反而把太多精力和能量都花在內耗上。
有時這樣做,可能顯得自己很懂事、很會自我反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我們享受生活、追求當下快樂的權利。
因為我們總是在權衡利弊,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是否對得起他人,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快樂的時候會內疚?如何減少這種“內疚式快樂”,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我的朋友小西,就常常陷入這種“內疚式快樂”中。
每次和她出去聚餐或逛街,明明上一秒還很開心,下一秒她就開始說“這頓飯太貴了”“我還有書沒看、很多家務沒做”之類的話。
有一次,我們吃完飯路過一個賣花的小攤,所有人都開開心心地給自己買了一束鮮花,唯獨小西在選花的時候明明是笑臉盈盈的,但付完款後卻愁容滿面:
“我後悔了,感覺這花沒幾天就謝了,這20塊錢花得太冤。”
後來才知道,小西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在父母的“吃苦教育”和“愧疚式教育”中長大。
小西的父母很節儉,常常告訴她家裡很窮,要省著點花,不僅拒絕了小西的很多基本需求,還經常在她面前訴苦:
“我和你爸為了養活你們,已經夠辛苦的了,你現在不懂事點、不努力讀書,長大後不多掙點錢,對得起我們嗎?”
於是,“吃苦”便成了小西童年揮之不去的印記。
儘管後來家庭條件變好了,也買了房車,但小西的父母依舊堅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動不動就對小西說:
“現在好不代表未來,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享受。”
於是,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小西漸漸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吃苦光榮,享樂有罪。
每當她的生活變得幸福一些時,她就會因為覺得自己這段時間過得太輕鬆、太順遂了,而惶恐這份幸福被上天收走。
小西在潛意識裡,一直認為自己不配擁有享受快樂的權利。
雖然只是一束花、一次旅行、一個品牌包包,小A卻覺得這些應該是生活很富裕、沒有後顧之憂的人才能享受的,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所以不敢享受。
如果父母一直過著極為節儉、剋制慾望的生活,從不允許自己享受哪怕是很小的快樂。
那麼,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這就是正確的生活態度,並且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當孩子想要去體驗一些快樂的事情時,就會想起父母的做法,覺得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違背了父母所樹立的榜樣和形象,從而產生內疚感。
這也是一種害怕違揹他人期待和不符合社會標準的感覺。
在人類學家團隊的調查中,74% 的參與者表示,自己沉溺於“內疚式快樂”時會“感覺被評判”。
比如在享樂時擔心家人沒有自己過得好,是因為害怕被批判“自私”;
在休息娛樂時不敢完全放鬆,是因為害怕被人說“墮落”……
除此之外,一個人常常陷入“內疚式快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對自我一致性的期望。
我有個同事曉曉,每年年初都會給自己制定一系列詳細的減肥計劃,決意要在夏天來臨之前,瘦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但在減肥過程中,曉曉常會因為嘴饞而忍不住吃高熱量的食物。
每次她享受美味的同時,都會因為違背了自己的減肥計劃,而陷入“內疚式快樂”中。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情況。
這是因為,當一個人處於享受快樂的情境中時,往往會從自我認知的視角出發,去仔細斟酌這種行為是否契合自己的標準。也會站在期望的層面上,認真思考該行為是否背離了自己期望達到的目標。
如果在這個審視和考量的過程中,我們察覺到自己的行為與目標存在偏差,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內疚的心理狀態中。
簡單來說就是,雖然我們都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不該做,但人的行為是會受當下的情緒和需求影響的。
我們會在壓力大的時候做一些令自己開心但“不正確”的事情,這時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在不恰當的時候享樂是不對的,因此感到心虛、內疚。
我想,在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都或多或少感受過“內疚式快樂”的擰巴。
但其實,吃苦一點也不比快樂高尚。
因為我們大機率不會因為當時過得太快樂而遺憾,卻可能會因為當時“沒苦硬吃”而心疼自己。
想起之前網上很火的一句話:“內疚是最沒用的負能量。”
“內疚式快樂”,會讓每一次本應純粹的快樂體驗,都變得複雜而沉重。
彷彿在內心深處有一個嚴苛的審判者,時刻準備對我們享受快樂的行為進行指責與批判。
但在很多時候,你都無需因為快樂而感到內疚,因為這樣做除了消耗自己,並沒有任何好處:
1、加劇內耗程度,影響心理健康。
長期處於“內疚式快樂”的狀態,會容易讓人感到緊張和不安,加劇內耗程度。
一方面,身體和心理本能地在感受快樂、放鬆的情緒;
另一方面,又會因違背自己內心既定的標準或偏離期望路徑而感到內疚。
這種快樂與內疚的矛盾長期不斷地衝突,會讓我們的情緒調節系統承受巨大壓力,然後像一根繃緊的弦,隨時可能斷裂,進而引發諸如焦慮、抑鬱等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2、降低“自我效能感”,模糊自我形象。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透過努力付出、剋制不必要的享受,才能取得成果,實現目標。
而內疚式快樂,意味著我們在享受快樂時違背了這種一貫的認知模式,即沒有按照預期的“吃苦”和“努力”模式行事。
例如,本來你計劃利用週末時間學習,提升技能,結果卻選擇去遊玩享樂,之後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堅持努力,而懷疑自己以後是否有能力達成目標,從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
3、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維護。
在人際交往情境中,情緒具有感染性。
如果我們在社交時,總是表現出“內疚式快樂”,內心潛藏的情緒可能會在無意識地透過非言語線索(如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氣語調等)的微妙變化傳遞給其他人。
這種負面情緒的外溢,會使本來快樂的氛圍變得壓抑,讓他人覺得很掃興。
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他人對個體產生牴觸情緒,阻礙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小西,每次聚會都在各種抱怨,不斷散發負能量,逼得大家只能不斷關注和安撫她,壓根沒法享受聚會的樂趣。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比較少聯絡她了。
4、形成負面的生活模式。
內疚式快樂,容易使人陷入一種惡性迴圈。
因為享受快樂時會內疚,所以我們可能會盡量避免做一些取悅自己的事情,而選擇一直埋頭苦幹。
但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偶爾忍不住去享受一下時,又會產生更強烈的內疚感,覺得自己違背了之前的堅持。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迴圈的負面生活模式,既無法真正地享受生活,也不能以健康、輕鬆的心態去過好每一天。
要明白,享樂並非是一種獎勵,而是基本需求,每個人都需要。
在快樂的時候,我們越少感知到內疚的情緒,就越能充滿能量地過上更好的人生。
那我們可以怎樣打破“內疚式快樂”的不健康狀態,找到享受快樂與履行責任之間的平衡呢?
我想分享3個建議:
1、學會課題分離。
學會課題分離是擺脫內疚、擁抱真正快樂的重要一步。
可能我們的父母會秉持著“沒苦硬吃”的生活態度,並將這種態度傳遞給我們。
這時我們就要做好課題分離,明白父母這樣做是基於自身經歷形成的選擇,是他們的課題。
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境遇,可以不用被他們的觀念所束縛。
比如,父母總覺得休息娛樂是浪費時間,但我們需要認識到:
在辛苦工作、學習後,合理安排休閒活動來放鬆身心,是一種正當需求,不要因父母那種“吃苦才對”的觀念而自責內疚。
明確這是我們關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課題,我們有權利按自己的感受去享受快樂,不用為了迎合父母和他人的期待而壓抑自己。
在其他人際關係裡同樣如此,他人的選擇和看法都與你無關,我們要專注自己的生活課題,這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內疚,更自由地追求快樂。
2、提高自己的配得感,接納自己。
我們為了生活每天都很努力。
比如你也曾為了學業挑燈夜戰,為了工作加班加點。
而我們之所以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生活能變得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快樂。
沒有人做這些努力,是為了把日子過得更“苦”。
所以,當你想享受一頓美食、看一場電影時,別質疑自己是否配得上。
試著回想那些努力的過往,然後告訴自己:我有資格享受此刻的樂趣。
當我們提高了配得感,內心真正認可自己的時候,我們就能毫無阻礙地投入到快樂的體驗中,不再被內疚困擾。
3、認真做好規劃,在計劃內享受“快樂”。
前文說到,有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內疚式快樂”,是因為所做的事情偏離了自己的計劃,而感到非常不安。
所以,認真做好規劃,也能幫助我們減輕內疚感。
做計劃時,我們可以給自己安排一部分“享樂時間”,進行勞逸結合。
比如,每天完成工作或學習任務後,預留一小時時間做自己感興趣且能感到放鬆的事情。
如果在週末也有規劃,可以先處理好必要事務,再盡情享受休閒活動。
規劃快樂時要注重適度平衡,既不過度放縱,也不壓抑需求。
當我們按照規劃有序生活,在計劃內享受快樂時,就不會因為覺得“不務正業”而內疚。
反而會為自己能履行責任同時滿足需求,而肯定自己。
高爾基曾說過:“快樂是人生中最偉大的事情。”
所以,在適當的範圍內,放肆享受快樂吧!
而且,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這些都是你在慢慢變好的跡象,無需過度內疚。
儘量多吃美食、多看美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
請記住:人活著不需要有那麼多內疚感,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對不起他人的事,對得起你自己就好。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幸可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路、unsplash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
如果你也常常在快樂的時候感到內疚,無法肆意享受快樂,甚至陷入自我內耗,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裡,你可以與群友溫暖互助,獲得群友的支援與共鳴,減輕內疚感,體驗純粹的快樂;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提升心理彈性,改變固有思維認知與行為模式,提升自我效能感與配得感;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諮詢師乾貨直播課,獲得專業心理指導,從“內疚式快樂”中解脫出來,真正地享受生活!
立即點選海報,免費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