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合理用藥是關鍵
撰文:師春煥
丁苯酞是我國第一個腦血管領域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Ⅰ類新藥。它在神經內科的臨床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我們先來看一個丁苯酞的臨床用藥案例[1]
患者男,68歲,因急性腦梗死入院,醫囑予以丁苯酞軟膠囊,已服用3個月。
諮詢:這藥得吃多長時間?
1.藥物分類及作用機制
《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20》:將丁苯酞劃分為腦血管擴張藥;《中國診治指南2018》:將丁苯酞劃分為改善腦迴圈的藥物。
丁苯酞與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結構相同,為芹菜甲素人工合成的消旋體。該藥可阻斷缺血性腦卒中所致的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節,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作用,可以明顯改善缺血部位腦組織的微迴圈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區毛細血管數量,減輕腦水腫;還能改善腦部的能量代謝的作用,抑制神經細胞凋亡;還可能透過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腦血管內皮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I2(PGI2)的水平,抑制穀氨酸釋放,降低細胞內鈣濃度,抑制氧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機制而產生抗腦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
2.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前景[3,4]
丁苯酞在神經內科的臨床研究不斷增多,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1)急性缺血性卒中
丁苯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中顯示出顯著的療效。臨床試驗結果也證實與阿司匹林相比,丁苯酞在治療後第21天的有效率更高,且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此外,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雙模擬的臨床試驗也證實了丁苯酞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在第15天靜脈給藥結束時,其療效優於奧扎格雷鈉注射液。
(2)神經退行性疾病
丁苯酞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和帕金森病(PD)等也顯示出潛在的治療作用。研究發現,丁苯酞能夠改善AD患者的認知功能,其機制可能涉及抗氧化、抗炎以及調節神經營養因子等。在帕金森病模型中,丁苯酞透過保護多巴胺神經元,顯示出對帕金森病的潛在治療作用。
(3)腦創傷
腦創傷後,丁苯酞的應用也顯示出積極的效果。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夠透過抗氧化和抗炎機制減輕腦損傷後的炎症反應,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4)神經免疫疾病
在神經免疫疾病領域,丁苯酞的應用也在不斷探索中。例如,在的治療中,丁苯酞可能透過調節免疫反應,減輕炎症損傷,從而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5)改善腦微迴圈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能夠促進NO或H2S釋放,擴張血管,開放側枝迴圈,改善腦微迴圈。在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糖氧剝奪的細胞模型中,丁苯酞能夠增加HIf-1α及Bcl-2表達水平,減輕細胞損傷,促進血管新生。
3.適應症及用法用量
丁苯酞製劑有丁苯酞軟膠囊、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2種。
表1 丁苯酞的適應症及用法用量
4.注意事項
①對芹菜過敏的患者和具有嚴重出血傾向的患者不要應用丁苯酞;
②由於餐後服用丁苯酞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因此最好餐前服用丁苯酞;
③肝、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有幻覺的精神症狀患者慎用丁苯酞;
④用藥過程中需注意轉氨酶的變化;
⑤不推薦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
⑥PVC輸液器對丁苯酞有明顯的吸附作用,故輸注本品時僅允許使用PE或聚丙烯彈性輸液器。
5.不良反應
丁苯酞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通常較低,且多數不良反應為輕到中度,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低。
轉氨酶輕度升高:丁苯酞的不良反應中較為常見的是轉氨酶(ALT/AST)的輕度、一過性升高,多數情況下停藥後可恢復正常。
消化道症狀:包括噁心、腹部不適等,這些症狀較為輕微。
心率減慢:在較高劑量的丁苯酞給藥時,可能出現心率減慢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停藥後可逐漸恢復正常
其他不良反應:包括胸悶、呼吸困難、腹瀉等,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
參考文獻:
[1]趙志剛,用藥諮詢標準化手冊叢書:腦血管病用藥諮詢標準化手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05-01
[2]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M]. 2020版.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22: 102.
[3]陳雅靜, 吳雲成 丁苯酞對神經系統疾病的保護作用研究進展.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誌, 2019, 46(3): 337-341
[4] Chen X Q , Qiu K , Liu H ,et al.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butylphthal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 diseases[J].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 2019, 132(12):11.DOI:10.1097/CM9.0000000000000289.
[5]]廣東省藥學會. 超藥品說明書用藥目錄(2023年版新增用法)[J]. 今日藥學, 2023, 33(7):481-498.
[6]山東省超藥品說明書用藥專家共識(2023年版)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