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
近期,各地召開兩會,一些代表委員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言獻策,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說了些什麼。
地區要協同、多鏈發展
近年來,京津冀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在基礎研發、臨床應用、成果轉化、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天津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的市政協委員、藥物成藥性評價與系統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閆鳳英建議,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推動重點領域補鏈強鏈,促進生物製藥領域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
她透過走訪調研發現,雖然一些生物醫藥產業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原創力還不足,尤其是生物醫藥技術成果的落地轉化以及技術成果的承接轉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她建議,希望京津冀能夠在醫藥生物生產資料上協同發展,不同的產業鏈和創新鏈能夠共享交流、跨區域匯聚。只有整合資源、加強資源和要素流動和整合,才能實現醫藥產業真正的集聚發展。
醫院要支援、鼓勵和引導成果轉化
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建議,支援、鼓勵、指引醫療機構中藥製劑成果轉化。
他透過走訪調研發現,21家北京市屬醫院2000年至2013年共有科技成果587項,已轉化進入市場57項,轉化率9.7%,其中中醫類僅佔全部總成果的10.4%。他以自己熟悉的領域為例,北京市中醫藥製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但其成果轉化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亟需深入探索並尋求解決之道。這其中有方面原因:第一,臨床成果轉化投資大、週期長,醫院的支援基金能力有限,醫生對於職務期間產生的成果轉化的產權、利益分配等尚有顧慮;第二,中醫藥成果轉化缺乏良好的合作研發平臺,中醫藥的研發涉及眾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醫療機構內部的研發能力和資源有限,實現全面的合作和協同創新能力不足。
為此,劉清泉委員建議,以北京為例,應該形成一個政府、高校、研究院、醫藥公司合力打造的產-學-研一體的研發中心,探索創新轉化模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利用名中醫經驗方、醫院製劑等形成較好的品牌效應,提升藥品生產企業落地轉化的信心。
同樣的,在廣東佛山市兩會期間,佛山市政協委員、佛山市中醫院黨委書記張斌提出,要促進醫院特別是中醫院院內科技成果的轉化,這之中,需要政策支援,更需要醫院發揮主觀能動性。
他以佛山市中醫院為例,在院內製劑聲名遠播的同時,由於多種原因,佛山市中醫院的超100味中藥製劑難以轉化,難以進入市場,患者只有到佛山市中醫院才能獲得該製劑。因此,他建議,要鼓勵醫院內醫護人員,激發他們刻苦鑽研的內生動力。而在政策扶持外,醫院的領導班子也要有促進院內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久久為功,爭取讓院內製劑服務更多病患,助力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基層也要鼓勵科研
在地方兩會期間,如何提升基層醫院科研水平,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是安徽省政協委員、阜陽市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焦偉十分關注的事情。
新醫改突出強基層,使醫改深入城鄉社群,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在科研方面,基層醫院開展科研有貼近實際、靈活性強、團隊合作緊密等優勢,更容易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促進醫療研究成果轉化。
但焦偉發現,如今基層醫院開展科研舉步維艱,這已成為制約基層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他看到,長期以來,基層醫院科研能力提升有限,原因主要有:資源短缺、科研專案申報途徑少,僅能申請級別低、資金少的科研專案;部分基層醫院沒有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包括場地、設施、人員等。
為此,他建議為此,上級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檔案,指導基層醫院制定較好的經費管理制度,將權力下放,讓專案負責人有更多主動權。建立區域性醫學研究基地,設立專門向基層醫院開放的省級科研專案,以臨床應用和轉化為主,促進基層醫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時,出臺人才傾斜政策,促進各醫療機構培養本土人才,建立能培養、留得住的人才長效機制。
醫院進行臨床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不僅對醫療服務的提升有深遠影響,同時也對學術研究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推動作用。科技成果轉化將科學研究成果轉變為實際的醫療應用,為醫院提供了引領醫學進步的機會。這也是醫院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透過不斷推動醫學進步,醫院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先進、更有效的醫療服務,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提升。希望,各位政策制定者、醫院管理者、一線醫務人員能夠久久為功,用切實的科研和轉化成果,為健康中國助力!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