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王振雅 劉靜怡)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在消化道疾病中,是全球公認的重大疑難病,至今無法完全治癒,一旦患上便伴隨終身。
“近30年,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岐黃學者、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張聲生告訴記者,目前對該病尚無根治方法,但中醫在臨床上有一定的特色,採用中醫或中西結合治療大多數可以有效控制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不難治療難
腸子裡到處是潰瘍,一天拉10多次肚子,每次都便血。病情嚴重還得住院,若用西醫生物製劑一個治療週期費用就得10餘萬元……這是一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王鳳蘭(化名)近十年的痛苦生活。
“根本不敢出家門,每天要拉10次左右,本來想幫女兒帶孩子,也沒辦法。”由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折磨,王鳳蘭體重從100斤降到60多斤。不僅如此,一年還要復發3~5次,嚴重時出現貧血休克,被家人送進ICU。吃藥、住院,一年下來王鳳蘭藥費要花10多萬元。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特徵是長期炎症,臨床表現包括腹瀉、腹痛、糞便中帶黏液或血,病程較長的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
輕度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輕度的腹痛、腹瀉,大便帶有黏液、或有少量膿血,一天大便次數不大於4次。重度患者的腹瀉症狀較重,一天往往可達到6次以上,伴有頻繁的血便,同時還可伴有發熱、貧血等症狀。嚴重的患者還可能出現中毒性巨結腸、消化道大出血及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診斷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並不難,但有些情況並不容易,目前沒有診斷的金標準,更難的是治療。通常給予藥物進行治療,但往往會反覆發作,漸漸嚴重。
陳樂(化名)今年17歲。從初中開始出現便血、腸胃不適,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疾病反反覆覆,讓年輕的陳樂變得憂鬱。
他的父母介紹,“耐藥、免疫不應答,昂貴的生物製劑等多種藥物,都無法實現長期緩解。”
兩張處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張聲生主任(左下一)及團隊。受訪者供圖
“不要緊張、不要總唉聲嘆氣。”這是張聲生對患者最常說的一句話。因為腸胃疾病往往與情緒密切相關,潰瘍性結腸炎也不例外。在臨床中,不少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存在壓力大、焦慮、失眠等情況,不知不覺的情緒往往讓患者腸胃受損。
作息紊亂、焦慮、緊張都與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有關。在中醫理論中,“因病致鬱”“因鬱致病”是情緒引發疾病的表現。情緒會影響到脾、胃、肝等器官,“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強調“整體觀念”。
“您的兒子事業正在上升期,忙是應該的,想他就多打幾個電話,不要悶在心裡。”“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不要覺得自己倒黴,都是偶然發生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張聲生深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痛苦,門診上總會叮囑幾句,幫他們卸下包袱。臨床多年,張聲生開出的第一張處方是‘關愛’。”
第二張處方,張聲生有自己的中醫特色。潰瘍性結腸炎往往與脾虛、肝鬱、溼熱關係密切。患者焦慮、抑鬱、易怒會導致肝鬱,而肝鬱就傷脾,脾胃功能受損則水溼運化失常,久則釀生溼熱,溼熱灼傷腸絡,患者就會出現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調節肝脾和平相處,關鍵是找到第三者——大腦。腦肝脾共同調節胃腸功能,形成穩定三角形。”
“清熱化溼的同時,調暢腦肝脾,三種藥如何組合,誰與誰搭配,用量多少,這需要醫生長年的臨床經驗。”張聲生教授把3種或3類中藥配成一組,三足鼎立,互為犄角,更好地發揮療效。
尋找臨界態,中醫早干預少復發
潰瘍性結腸炎病程具有“復發-緩解”特徵,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來誘導和維持緩解。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王振雅 攝
據中華炎性腸病雜誌發表的《潰瘍性結腸炎癌變流行病學調查:一項全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資料顯示,病程30年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癌變發生率高達18%,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癌變的總體風險約為1.4%~34%。疾病自然史研究表明,診斷後5年內,約20%的患者住院,7%需要結腸切除術。
張聲生教授一直在研究尋找避免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的臨界態。
2023年12月19日,由北京中醫醫院張聲生、趙魯卿教授團隊牽頭制定的《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國際臨床實踐指南》在國際知名雜誌《植物療法研究雜誌》發表。這是全球首個潰瘍性結腸炎中醫國際臨床應用指南。目前該研究已有1萬多的引用下載,為世界潰結治療提供了中國方案。
張聲生介紹,在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前的疾病“臨界態”,在未病時提前干預,延遲或阻斷疾病的發作。有的患者在復發前會有輕微的腹痛、腹瀉,或者最近工作壓力大等因素,此時又沒有明確的根據使用西藥干預,而等到有了症狀就是疾病復發。中醫透過一些早期症狀、一些特徵發病因素和生物靶標結合中醫的辨證,就能儘早發現復發“臨界態”,讓患者提前服用中藥干預,從臨界態恢復到正常態,避免復發。
避免復發,患者生活中還要注意三個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粗糙的食物;生活起居要規律,避免熬夜、勞累等,注意保暖特別是腹部保暖,以防外寒誘發潰瘍性結腸炎;調控好自身情緒,保持穩定樂觀。
張聲生說,“我們所有的研究就是要更好地發揮中醫的作用,治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