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人會遺忘,但時間記得。這段印在報紙上,又被老張珍藏了兩年的訊息,彷彿就像朱越鋒與老張之間早已種下的約定,在兩年後的今天完成了“雙向奔赴”。加急的手術很順利,15日下午5時,老張順利出院回家。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爽)“手術不到20分鐘,術中不打麻醉,術後不用穿彈力襪……下肢靜脈曲張治療進入微創時代。”59歲的老張將這條印在2022年10月11日出版的《健康時報》上的訊息,用粉色熒光筆畫了個“△”標記,並劃出“浙大四院”幾個字。
他將這份收藏了兩年的報紙對摺再對摺,小心翼翼地揣進了兜兒,從江蘇徐州趕往浙江義烏,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求醫。
11月13日,特快列車21:16從徐州出發,第二天早上到杭州南站再轉高鐵,全程十一個半小時,次日8:46才能到義烏。上車一坐下,老張雙腿的酸脹不適感就強烈地襲來,彈力襪下,皮膚色素沉著的痕跡依舊可見。
老張收藏的健康時報。受訪者供圖
10年前,老張就曾在家鄉接受過一次靜脈曲張手術。“當時是全麻,還住了一個多禮拜的院,但效果也不是特別好,‘蚯蚓腿’一直都還有。”老張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回憶,今年以來,自己小腿上蚯蚓狀的團塊越來越明顯,隨著最近天氣轉涼,皮膚也跟著一起癢起來,給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不能再拖了!”老張有收藏報紙的習慣,訂閱《健康時報》六七年來,感興趣的內容,他都一直留著。翻出這張兩年前的報紙,他馬上就讓兒子訂了車票。
11月14日上午9時出義烏站,打車直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朱主任的號?沒了,要不你去診室問問主任,能不能給你加一個。”循著掛號處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穿過一層層等待就診的患者,老張敲開血管外科主任朱越鋒的診室,說明了情況。“從徐州這麼遠過來啊?可以加,但是可能要多等一會兒。”朱越鋒告訴老張。
11月13日,老張帶著《健康時報》來到朱越鋒的診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 圖
上午11時許,終於輪到老張,問診之後,沒等老張詢問手術時間,朱越鋒先開了口:“正常情況我們是今天先做檢查,然後再確定手術時間,分兩次。但你從徐州過來太遠了,你今天不著急的話我給你加一臺手術,晚一點做完你直接就能回家。”朱越鋒一邊說,一邊在就診單上寫下了“加急,今日手術”,交給老張,讓他趕快去辦手續。
老張掏出了疊在兜裡的《健康時報》,展開,指著上面的報道:“謝謝大夫,我就是看著這個報紙,奔著你來的。”看著報紙上的文字,朱越鋒的記憶也有些模糊:“噢,謝謝你,時間太久,我都快忘了。”
人會遺忘,但時間記得。這段印在報紙上,又被老張珍藏了兩年的訊息,彷彿就像朱越鋒與老張之間早已種下的約定,在兩年後的今天完成了“雙向奔赴”。加急的手術很順利,15日下午5時,老張順利出院回家。
回到家,老張把那張寫著“加急,今日手術”的就診單和收藏的一摞厚厚的《健康時報》放在了一起。轉過身,他對兒子說起了這次奇妙的經歷:“感謝這份報紙,真的特別幸運,我碰到了一位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