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一年又快過完了。
每當這個時候,總是無比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自己。
買好的新衣服鞋子,在身上試了一遍又一遍;
盼望著長輩們的紅包,把想買的東西一個個寫下來;
數著過年的日子,只希望能快點再快點。
可是人到中年,就沒法再任性了。
每過一年,就意味著生活的壓力越來越重,既要扛起整個家庭的責任,陷在連軸轉的瑣事裡。
還得被各種禮數和交情綁架著,掏空身體,又掏空了錢包。
但其實,怎麼過節,歸根到底還是我們對於節日的態度。
想要用一個更好的狀態迎接闔家團圓的日子,不妨試著過一個“低配版的春節”,享受別樣的幸福。
每逢過年,同學聚會總會接踵而來。
畢業以後為了工作和生計,大家各奔東西,逐漸散落在天涯。
中年以後,大部分人的家庭和事業都趨於穩定,有了一定的財富和空閒的時間。
同學之間聯絡感情,無可厚非。
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中年人的同學重聚,聚的不是感情,而是名利。
一位讀者說,以前他很熱衷於參加同學聚會。
原以為大家聚在一起追憶往昔,會有不少感悟,結果一推門進去,就看見大家自然地分成了四撥:
第一種,有錢有權的,被大家圍在中間大聲說話,聊這幾年事業的曲折和努力,生怕有人不知道他的成就;
第二種,熱情地跟每個剛進門的人打招呼,接著詢問工作單位、留電話號碼、加微信,盤算著有沒有機會拉攏人脈;
剩下的三三兩兩,各聊各的,孩子的成績,老公的年終獎……
還有的默不作聲,坐在角落。
在這過程中,自然還離不開喝酒助助興,總有那麼一兩個活躍氣氛的人,會不斷地“勸酒”,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在這推杯換盞之中,每個人都面紅耳赤,眼神渙散。
看似熱鬧卻又物是人非,沒有了最初的純粹。
之後,他再也不想參加任何6個人以上的同學聚會了:
“挺累的,還不如幾個親近的同學在路邊小攤吃頓燒烤來得舒服。”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還是有很多純粹的同學聚會,大家藉此契機,相聚一堂。
只是更多的聚會已經變了味,上學比成績,工作比關係,觥籌交錯間盡是虛偽的客套。
與其和一群人口是心非地寒暄攀比,不如選擇三兩個好友敘敘舊。
至於其他人,過去就過去了,不再相見或許也是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
過年送禮、發紅包,是每個人難以逃避的話題。
特別是對於中年人來說,作為家裡的中流砥柱,承擔著孝敬父母、年貨採買、人情來往等支出壓力。
買禮物,包紅包都是基本操作,還得考慮怎麼送,送多少才能讓父母滿意。
有些親戚之間,還有攀比之風,送錯了或送少了還要惹人家閒話。
一通下來,不但花錢如流水,還得掏空腦細胞。
難怪不少人開玩笑,自己過的不是春節,而是“春劫”,苦苦攢一年的積蓄,短短几天被揮霍大半。
朋友前幾天才跟我感慨,以前每到過年前兩月,他們夫妻就得早早留出預算資金。
來回路費800元、孝敬雙方老人6000元、走親戚2000元、辦年貨1000元,孩子壓歲錢1000元……
每次過年至少2萬塊打底,還得留出一部分錢,預防突發狀況。
“別看表面上風光無限,其實都是花錢維持面子,硬著頭皮在發紅包。但這幾年生意不好做,每月還完房貸車貸就緊巴巴了。 所以我跟老公商量,今年回去除了一些必要支出,給父母換一些家用電器,給小輩買一些書籍、益智產品,其他的就能省則省。不管別人怎麼說,過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誰是容易的。
越往後,孩子成長,父母年齡的漸長,我們能賺得的錢越來越少,花錢的地方卻越來越多,處處都得精打細算。
過年雖是我們的傳統,但過的是團圓和親情,品的是相思與牽掛。
不要為了滿足某些外部世俗的期望,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負擔,陷入孝心與面子的怪圈。
哪怕是親情饋贈,也要收起你的大方,量力而行。
來日方長,用錢之處還是未知數。
將現實生活擺在首位,手上多存點錢,才能多一份面對未來的體面和從容。
網上有個問題:
現在的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親朋好友好久不見、嘮嘮家常是挺好的,就是我跟老婆雙方親戚都多,每年春節從初一到初五基本就是起床,東家跑西家串。
今天在大姑家聚了一下,明天就必須得去二叔家吃個飯,不然就是在家招待上門拜年的他們。
明明每天見的都是同一撥人,卻硬生生得走個儀式。
好不容易有時間休息了,結果還沒好好睡個囫圇覺,假期就結束了,又得回去上班了。
不過,我們已經連續兩年就地在自己的小家過的,老少一堂,清淨愉快,溫馨自在。
今年過年,我們打算在老家定一家館子,大家吃頓飯、聊聊天,拜個年,然後就把兩家父母一起帶出去旅遊。
一家人享受難得團聚時光,才是過年最大的意義。”
網上曾有人計算一組公式。
如果一年就春節回家待七天,除去做家務、聚會,逛街和睡覺,真正能在家裡陪父母的時間,其實還不到兩天。
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那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剩40天。
年少時,我們期待遠方,迫不及待一步一步離開家。
直到中年,歷經人情冷暖,看遍世間滄桑才懂得,外面風景再光鮮,不能陪伴父母家人身邊,又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好不容易到了過年過節之際,在外打拼了一整年的我們,難得有空閒,不妨少湊一些熱鬧。
好好陪伴父母家人,一家人整整齊齊,燒菜做飯、包包餃子。
入夜後陪父母談心聊天,聽他們說說話,彌補缺失的時間。
燈紅酒綠,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遠不抵一家人圍坐一起,在煙火中守候彼此。
這一年,我們或許都曾有過無比焦慮。
被迫接受了很多突如其來的意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想要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可是眼前的坎一個接著一個;想要保護最愛的人,卻時常陷入無力和自責之中。
明明已經拼盡全力,但好像生活依舊不盡如人意,始終讓人難以釋懷。
但是沒關係啊,不管怎麼樣,我們都熬過來了。
現在回頭望去,那些曾以為跨不過去的溝溝坎坎,都構成了我們各自獨特的人生。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裡的女主角大島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
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察言觀色,小心照顧身邊所有人的情緒。
原以為自己的付出,能讓生活變得更好,結果卻換來同事的霸凌、男朋友的羞辱。
得知這一切後,大島凪決定拋棄愛人、辭掉工作,住到鄉下,給自己的人生來一段假期。
也是在這段日子裡,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也慢慢放下內心的枷鎖,努力走出過往的陰霾。
直到最後,她終於可以寫出自己的願望清單,結束了自己的假期,重新工作。
這一次,她對未來充滿期待與力量,也終於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活得比誰更輕鬆,每個人的身上都揹負著生活的無奈、工作的壓力和家庭的重擔。
可是揹負得越多,腳下的步伐就越慢,最終只會把自己壓垮。
我一直都認為,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新的一年開始了,該放下過往的情緒,緩一緩緊繃的心絃。
把遇見,獲得,失去,成長,釋懷,都轉化成力量,在節後用更加努力的姿態,以全新的姿態再次出發。
人生不能重啟,但我們可以懷一顆簡單的心,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作家張小嫻曾說:
吃清淡食物,過樸素生活,把慾望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卻依然懷抱著期待、夢想和愛,這樣的日子就是快樂的日子。
人在年輕時,都曾竭盡所能的追求,熱鬧的朋友圈,光鮮亮麗的身外之物。
直到中年才醒悟,低配的人生才是最踏實,最穩定的。
所以,不妨從今年開始,試著過一個低配的春節。
不攀比,不逞強,不奢求,將生活刪繁就簡,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享受家味、享受年味,享受幸福味。
點個【在看】,新春佳節將至,願每位朋友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也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今年過年的打算,讓我們一起留言區提前過個年,沾沾喜氣!
作者:十點小嗲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圖片:pexels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
將生活刪繁就簡,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學點心理學,能讓你學會看清生活的本質,並幫助你專注於更有價值的事情,以新的姿態再次出發。
不僅如此,掌握心理學知識,還能開拓一條穩定且充滿價值的副業途徑,甚至可以讓你邁向專業心理諮詢師的行列。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諮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選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