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雙十一結束了,今年你“血拼”了嗎?
看到身邊很多人忙著做“雙十一省錢攻略”,不停將各種各樣的物品加到購物車,領券、入會員、湊單……試圖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東西,
最後省了多少錢不得而知,卻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同事曉曉昨晚在各個電商平臺,用了3個小時的時間精挑細選,最終加起來花了一萬多元。事後發現自己晚飯還沒吃、澡也沒洗,突然覺得很心累:“怎麼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心滿意足呢?”
當我問:“你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都能用到嗎?”
她陷入了沉思。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這樣,覺得壓力大,慾望過剩,不停地想買買買,試圖透過各種手段填滿
自己的慾望,卻很難感受到真實的滿足感。
其實這就是當代的“高慾望低滿足”人群——
被過度的慾望控制,從而過上一種高焦慮、高冗餘、高內耗的生活。一旦習慣這種模式,就會越來越難感到滿足和快樂,想停也停不下來。
但其實,快樂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快樂=現實-慾望(期待)
為什麼我們會被慾望控制?怎麼才能避免慾望過剩,不迷失自己?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話題。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產生了瞬間的滿足感,便擁有快樂了嗎?
並不一定。這是因為:
1、你以為的這種“即時快樂”,可能正在悄悄拖垮你。
1957年,學者凱瑟琳·蒙塔古在大腦中發現了“多巴胺”,後來的學者圍繞多巴胺展開了漫長的研究,發現:
當多巴胺讓參與者體驗到愉悅和享受,TA們會不遺餘力地啟用產生多巴胺的細胞。
《貪婪的多巴胺》這本書中將這些細胞稱為“當下神經遞質”,無論是大熱天吃一個冰淇淋,還是買一件能取悅自己但不實用的奢侈品,都源於“當下神經遞質”在產生作用。
它看似能讓人獲取短暫的快樂,但研究者發現它跟快樂一點關係都沒有——
沉迷於啟用“當下神經遞質”,只會讓我們因為過度品嚐快感導致適應不良、認知失調,陷入迷失、焦慮、不安與痛苦中。
2、慾望永遠不會被滿足,只會更難滿足。
有些東西會“冒充”快樂闖入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往往難以察覺。
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這本中提到:人們往往會將已經得到的好處視作理所當然,尤其是那些無需過多費力就能得到的好處,例如食物。
正因為我們從不缺少它們,自然不會去想“要怎樣才能更好地擁有”,就像每天都買一箱蘋果的人,不會覺得丟掉一顆蘋果特別可惜。
一旦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機體就會遺忘、貶低這一需要,導致我們再想從中得到快感,就得付出雙倍的力氣。
於是,慾望順應而生:小時候吃一顆蘋果就很快樂,長大後要一箱水果才能啟用快感。
即使吃不完,但就是想佔有,這份動機使我們看不見已擁有的、而是熱衷於追求想要的。
慾望,誕生於“貪婪”。
我們並不需要很多,但需要透過佔有很多來啟用“當下神經遞質”,好讓自己不斷得到淺層的愉悅感。
於是,從一顆蘋果,到一箱蘋果,再到一車水果……慢慢地,人就過上了高慾望生活。
高慾望引發的焦慮、內耗、壓力和無助,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當我們感到“不妙”時,生活可能早就失控了。
這主要是因為——
1、本我過度膨脹
弗洛伊德把自律和享樂的關係,比喻為“人騎馬”:
“人”象徵著自律,“馬”象徵著享樂,自律和享樂想達成和諧,人就必須掌控住馬,不讓馬脫韁。一旦馬野了,超出人的掌控,就會放縱、失控,人想再掌控也毫無辦法了。
弗洛伊德將這匹馬取名為“本我”,代表慾望和本能。
我們生活中每一次慾望的滿足,都是在給“本我”提供能量。
就像我一位朋友,5年前見她時,還在努力準備考研;5年後再見面,得知她考研過程中接觸了直播帶貨,發現這個來錢快就放棄了考研,把掙來的錢拿去買了很多包包和鞋子。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後面她的直播專案失敗了,欠了一筆債,才後悔自己之前沒存點錢。想重新考研,卻也無法靜下心來學習了。
這5年中,每一次的享樂,都在滋養她心裡那匹“馬”,使它越來越野,她整個人的狀態也非常浮躁。
後來她找到我傾訴:“為什麼花越多錢,得到越多東西,反而越焦慮呢?”
這可能是因為:不斷膨脹的本我,把慾望“吹”大了,當我們生活只剩下慾望和享樂,留給自律和自我的空間就所剩無幾。
擔任過多家知名大學教授的許倬雲說過:
“你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要尋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慾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憐糟蹋。”
2、錯誤的補償機制
前些年媒體鋪天蓋地鼓吹:愛自己,就要捨得給自己花錢。
我有一位來訪曾感嘆:“大學畢業掙了第一桶金後,我全拿去買奢侈品,想補償匱乏的童年留下的自卑;結果也沒有更自信,買了一萬元的,就覺得兩萬元的更好,越買越想買更貴的。”
用滿足慾望的方式克服自卑,是消費主義的陷阱,就像在填平一個無底洞,永遠看不到頭。
非但不能“愛自己”,還會越發疲憊和內耗。
3、習慣自我苛責
“我不夠好”,這個想法會使人沒有力氣追求幸福、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求。
因為一個總是苛責自己的人,自我是虛弱的,沒辦法支援自己去熬過追求高層次需求過程中的種種阻礙。
比如,從小被父母忽視、打壓的女孩,會覺得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愛,長大後可能會嫁給人品卑劣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
她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所以哪怕眼前的男人再差勁,但起碼能讓她得到想要的物質生活,短暫擺脫自我苛責。
但其實,我們都要相信:即使你在過往的經歷裡沒有體驗過愛,也沒關係,更不是你的錯。每個人本身就值得被愛,前提是我們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可能有人會講: “現在壓力夠大的了,還不能允許我們取悅自己、滿足自己的慾望嗎?”
滿足我們的需求本身沒有錯,可怕之處在於失控,讓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慾望的無底洞。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知足是天然的財富,慾望是人為的貧窮。”
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有那麼多煩惱,不是因為所得太少,而是因為想要的太多。
心理學中有一個“餓鼠實驗”:
研究者在實驗中放了一個按鈕,老鼠每按一下都能得到食物,不多不少,剛好能滿足老鼠的生存需求。
一段時間後,研究者在食物里加入會令老鼠上癮的物質,老鼠嚐到甜頭後一頓狂按,最終把自己吃撐死了。
適度的慾望,能給我們提供動力;過度的慾望,會讓我們迷失真實的自我。
很多高慾望生活者,正是因為不知不覺上了慾望的“癮”,錯把滿足無止境的慾望,當成獲取快樂、緩解壓力、取悅自己的唯一方式。
就像尼采說的:“人們所愛的不是慾望物件,而是慾望本身。”
有些慾望能讓我們變得更好,因為慾望原本就是人類心理結構最底層、最本能的部分,它的滿足,能讓我們的內在更加完整。
首先,理清自己的真實需要,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控本我。
就像豆瓣“極簡生活”小組的簡介寫的:
“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經濟的、環保的、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
小組裡面有位網友細數了自己生活中的必需品,居然只有50件,一個揹包就能裝走。
△圖源:楓糖.豆瓣《極簡實踐:女生到底需要多少件日用品》
揹包裡的是生活,揹包外的是慾望。
因此,不受慾望左右的關鍵,不在於“嚴苛禁慾”,而在於認清真實需求,然後輕鬆“背”起自己需要的一切。
如果你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不妨看看自己生活過的家都有些什麼東西,每個角落有什麼作用、意義,盤點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軌跡。
心理學中有一個“心靈空間”的概念:如果感到心裡亂糟糟、卻不知道如何整理,就從整理房間開始。
一點點找到對生活空間的掌控感、歸屬感,內在世界也能變得井然有序,減少焦慮和不安。
獲取深層快樂的秘訣,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好好愛惜現在所擁有的。
然後,把能量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各式各樣亂七八糟的錯誤補償方式,時常會干擾我們看見真正的目標。
書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提到:儘量縮小目標,專注於當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才能擁有高效的生活。
就像很多人試圖“平衡”生活,其實平衡就意味著:我們還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
比起平衡,此時更該做取捨,花點耐心思考自己最看重什麼、當下最需要什麼。
而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你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搞錢,於是創業做自媒體;但在過程中,你發現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更有成就感,於是轉而學習心理諮詢。
把能量集中到自己最想做的事上,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你都能收穫到很多美好的體驗。
最後,停止自我苛責,允許一切發生。
想起有一次,當我對督導吐槽自己做得不夠好時,督導說:“你做的那些,都是當時當下你能做的最好的。對你來說,沒有比那更好的了。”
這句話讓我看到,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前因後果、都有命運的不可抗力,好到什麼程度不是我能決定的。
我們可以堅信:只要做好該做的,哪怕不完美,也是我能為自己創造的最好的。
想通並接納這一點,我們看待生活的角度就會發生改變,不會再因為過度擔心,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給自己添太多無用的東西和不必要的煩惱。
心理學家休·麥凱曾在《慾望心理學》書中提到“慾望-幸福”曲線:
當一個人慾望很小的時候,只要一點小小的期望被滿足,就會感到莫大的幸福;可當慾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幸福感非但不會相應提升,反而會迅速跌入谷底。
人一旦陷入難以填滿的慾望深淵,就會不斷消耗自己。
真正的愛自己,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慾望。
學會捨棄,懂得滿足,才能讓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守得清歡。
重新審視自己的慾望,說不定你會發現:現有的東西已經足夠讓你快樂。
願我們都能學會做慾望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路、unsplash
書籍參考(滑動檢視)
[1]. [美]丹尼爾·利伯曼.貪婪的多巴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
[2].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馬淑璇,於詩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
[3].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羅伯特·約翰遜、[美]薇薇安·麥卡恩.《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八版)》.傅小蘭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4.
[4]. [美]列納德·蒙洛迪諾.《情緒:影響正確決策的變數》.董敏,陳曉穎譯.北京:中譯出版社,2024.
一味地滿足慾望,並不會讓我們感到滿足,反而會不斷消耗我們內心的能量,離快樂越來越遠。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焦慮內耗,渴望擺脫現狀,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裡,你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參與免費抽書,補充心理知識,找到問題背後的心理成因;可以與群友溫暖互助,減少內耗提升幸福感;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諮詢師乾貨直播課,與諮詢師實時互動,獲得專業心理指導,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開啟高質量人生!
立即點選下方海報,免費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