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 邱越)人間煙火處,辭舊迎新時。蛇年春節來臨之際,在製藥行業,有一種“年味兒”叫堅守保供。藥廠裡的春節怎麼過?2025年有哪些心願?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了多位研發、生產、質量環節的“老”製藥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神經與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體內藥理部主任張傳禮:一年365天無休,做創新藥就是跟時間賽跑
我在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工作了16年,每一年的春節,都是“在崗日”。
創新藥是一項要與時間賽跑的事業,一款新藥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動物實驗是最重要的一關。動物實驗的資料,決定著科學家從實驗室中合成的化合物能否進入臨床,為患者謀福利。也正是這份緊迫性、重要性,決定了我們這個崗位是一個全年無休的崗位。
實驗室從一年投入幾億元增至20億元,400平方米的實驗室擴張到了3600平方米,裝置也升級了,原先要人工全程盯守動物實驗後的反應,如今已基本實現全程自動監測,團隊一年申報的臨床專案增至7-8個......16年過去,我親眼見證了行業對創新越來越捨得投入,研發水平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我們這一批研發人員都覺得,中國創新藥行業已經步入了最好的發展時代。
202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我們跟的最長的一個專案——從2008年就開始立項的卵巢癌新藥即將上市,十四年馬拉松長跑,讓我有了一種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的感覺。願中國創新藥行業如新春之苗,茁壯成長,不斷突破,造福廣大患者。
華北製藥新制劑分廠201車間職工何亮:是最平凡的生產工人,也是藥品質量的“把關人”
我今年46歲了,在凍乾粉針劑藥品的崗位幹了十多年,只要凍幹機不停,我們也一刻不敢停。
春節期間,生產任務緊湊,我們車間一共有6臺凍幹機,每一臺凍幹機一天的產量就能達到8萬支左右,6臺機器馬力全開,一天的產能將近50萬支。記得剛進廠時,生產線還沒有如今這麼自動化。那時,我們只能人工投料、24小時“監聽”裝置執行情況,透過裝置的執行聲音,來判斷其是否正常運轉。這十幾年間,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線逐漸更新換代,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工廠已經有了機械手自動投料,從投料、生產到包裝、出廠檢測,智慧化已經融入了生產的每個環節。這些變化,不僅減輕了我們的工作負擔,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智慧化並不意味著一線的生產工人就毫無用武之地了。裝置畢竟是機器,可能會遇到運轉卡頓、偏差、異常,而藥品的生產過程中,即便毫釐偏差也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失誤,一臺凍幹機往往需要2-3個人維護、監測,人人都得時刻繃著一根弦,留意異常情況,當好生產質量的“把關人”“吹哨人”,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處理。
民海生物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車間主任左靜:疫苗生產鏈條很長,安全始終是我最掛心的事
1月28日,大年三十,按照往常的習慣,我8:30就到車間開始巡查,昨夜通宵值班的同事,也終於可以脫下厚重的工作服回家團圓,白班的輪值同事繼續頂上。疫苗生產車間燈火通明,這裡的生產線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能停。每七天,會有18萬支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從我們的車間走向全國。
我一畢業就加入了疫苗行業,至今十幾年間,見證公司自主研發的雙載體13價肺炎疫苗、凍幹Hib結合疫苗、23價肺炎疫苗、凍幹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病疫苗......相繼從立項到獲批再到臨床使用,意味著國內的疫苗企業從仿製走向自主創新。我想,這無論對於我們生產研發人員,還是患者而言,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工作重心,也從研發逐漸轉向了生產。
疫苗生產過程鏈條很長,安全始終是我最掛心的事兒。巡查鹼液配置罐、檢視生物反應器引數......與疫苗生產同步進行的,還有質控檢測工作,且貫穿全程。一支“安心苗”,要經過無數道檢測,不僅要達到符合企業質量控制部門設定的質量標準,還需經過國家的中檢院的質量鑑定,才能批次放行。
康方生物生產與質量部門高階總監何星:醫保新藥保質保供,所有生產線“馬力全開”
今年春節的堅守不“孤單”。以往的春節期間,我們可能只有部分單抗藥物生產線運轉。而今年春節,公司中山和廣州兩地的工廠所有產線都“馬力全開”,一百多位同事都同時在崗。
在2024年醫保談判中,我們自主研發的兩款雙抗藥物談判成功並陸續於2025年1月開出首方,保質保供成為頭等大事。
我們的生產線上,抗體藥物的製備過程複雜而精細。從上游的細胞培養,到下游的製劑生產,每一個環節都需要24小時不間斷地監測。尤其是上游的細胞培養,一旦進入培養罐之後,其培養週期就不能中斷,直到批次生產結束。這樣的工作特性,決定了我們必須24小時堅守崗位。生產線基本實現了智慧化,一線生產員工的體力活變少了,但技術性的要求卻更高了。
加入公司這六年,也是我國創新藥行業從厚積到薄發的六年。醫保、藥監支援真創新,這股暖意,整個醫藥行業都感受到了,無論是政策端,還是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都有了巨大的躍升,國內的創新藥企業目光不再僅僅侷限於國內,而是瞄準全球。我們作為其中的個體,與有榮焉。展望新春,祈願國產創新藥研發之路越走越寬廣,越來越好!
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多室袋車間主任朱仲強:臨床需求不停止,生產線不下班
1月28日上午8時,我就來到新都基地的生產車間開始巡查了,這也是我第三年在生產基地過除夕,對於藥品生產一線工人來說,這是再平常不過的情景。
春節期間,我們29個車間都不停產,以保障春節後能及時實現供貨。我們是根據市場需要來制定生產計劃的,比如集採需要保供的腸外營養多室袋,每天要生產3.5萬袋以上,還有抗流感藥物磷酸奧司他韋膠囊,每天生產40萬粒以上……臨床需求不停止,生產線不下班。
在醫藥生產一線,有很多像我們這樣堅守的普通人,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是地震還是疫情。昨天,我們的一位同事堅持站完了她的最後一班崗,在我們基地工作了22年,即便到了最後一天,也沒有早退一分鐘,不同的是,這次換班時,她是帶著自己的退休禮物和證書離開車間的。我想,身為製藥人,能夠確保生產線上每一個經手的藥品不出差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直幹到退休,是很光榮的一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