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頻次”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利用情況,與人群健康狀況、醫療系統效率、支付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
撰文 |燕小六
責編 | 汪 航
不久前,知名資料視覺化公司Visual Capitalist基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資料,對全球30餘個成員國的居民就醫頻次進行了排名。
“就醫頻次”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利用情況。如果一個國家的平均就診次數過高,那麼該國可能有人口健康狀況不佳、居民盲目就醫、過度醫療等現象。就診次數過低則可能存在醫療可及性不足等問題。
榜單顯示,僅有5177萬居民的韓國以年平均就診16次排名第一。美國人平均每年就診3次,位列倒數第二。我國雖不是經合組織成員國,但也有資料值得關注:住院率首次突破20%大關,高於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排名情況/圖源:Visual Capitalist
韓國人為何最愛看病?
這不是韓國第一次位列人均就醫頻次之首。OECD於2020年統計稱,韓國的年度人均就醫頻次達14.7次,明顯高於成員國平均值(5.9次),居相關條目首位。
幾年後,OECD《2023年健康概覽》分析各成員國的醫療衛生7大領域、26項指標,發現韓國的人均就醫頻次再升高,增至每年15.7次,是成員國均值的2.6倍。
韓國自身也在關注這一資料。該國保健福祉部“2019保健福祉統計年報”顯示,民眾年均就醫次數為16.9次,年均住院19.1天。自2015年起,這兩個資料呈穩步增長趨勢。
韓國《東亞日報》分析,看病便宜是韓國人動輒頻繁問診的原因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開始實行健康保險制度,目前已實現全面覆蓋,其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它採取“一人投保,全家受益”政策。比如,家中的大兒子參加工作並買了保險,父母、妻兒,以及未婚且沒有工作的兄弟姐妹,都能享受他的醫保權利。
其二,在韓國擁有醫療保險,就醫過程中將得到不少實惠,包括當場結算、自付費用少,享受大病、久病等針對性保障。對於低收入、沒有能力維持生計的人,國家財政還提供醫療救助,其國家保險計劃覆蓋了70%以上的醫療費用,減少了個人成本。
其三,韓國將體檢、癌症篩查等納入醫保範疇。該國擁有OECD國家最高的結直腸癌存活率,第二高的宮頸癌存活率,以及第三低的出血性中風30天院內死亡率。
就醫有保障、醫療系統效率高,人們自然會更加主動就醫。此外,老齡化加劇了這一趨勢。
據韓國統計廳《2023年韓國社會指標》,2022年該國人均預期壽命為82.7歲,較2021年減少0.9歲。這是該國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均預期壽命同比下滑。
即便如此,韓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仍比OECD成員國平均值多出2年有餘。大量研究顯示,就醫頻次會隨著老齡化程度提高而增加。基於此,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在OECD統計中居就醫頻次第二高位。
在韓國媒體看來,韓國人“愛看病”的習慣,強化了醫生數量不足對醫療系統的負面影響。
韓國每千人擁有醫生2.6名,遠不及OECD的均值(3.7人)。這導致每名醫生平均每年接診6113名患者,為OECD成員國之最,是倒數第一希臘(428人)的14倍多。
醫生少、患者多,也會縮短人均問診時間。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以2019年資料推算,在一級醫院,每名患者的平均問診時間僅為4.3分鐘,是OECD均值的1/4。
“高度效率化的醫療體系是韓國的優勢,但在國家負責的健康保險體系內,財政負擔持續增加……需在國家層面採取應對措施,防止國家因迅速增長的醫療費、養老金等福利支出,而陷入‘長壽的詛咒’。”多年來,韓國不斷有媒體公開呼籲。
這些國家就醫頻次極低
擁有世界一流醫療技術、裝置的美國人,似乎不太愛看醫生,年均就診約3次,在OECD成員中排名倒數第2。
OECD《2023年健康概覽》認為,包括美國在內,加拿大、芬蘭、瑞典、英國等發達國家均擁有較少的就醫頻次,部分原因是護士、其他衛生專業人員等發揮積極作用,有效地管好了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
在這些國家,醫療費是一大筆支出,也會左右人們的就醫行為。
其中,美國醫療體系以私立醫院為主體,實施的是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患者可以選擇不同的保險公司進行投保,這也導致醫療費用昂貴、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等問題。
2019年12月釋出的《美國醫療費用危機》報告顯示,美國人“借錢看病”的債務總額約為8800萬美元。25%的美國人因為醫療費用高昂,會推遲自己或家人的重大疾病診療。
同年5月,美國癌症協會發布資料,稱56%的美國成年人至少存在一種醫療財務困難狀況。
缺少基本醫療保險,是看不起病的部分原因。2019年11月,美國商務部、人口普查局聯合釋出資料稱,截至2018年末,約2750萬美國人沒有任何健康保險,既無基本醫療保險,也無商業健康保險。這佔美國總人口的8.5%。
介於美國採取“先看病後還錢”的付費模式,因病致貧者拿不出錢,醫生、醫院就會存在大量未支付的醫療費用。為彌補這部分損失,醫院會透過提高服務價格的方式把“風險溢價”折算進去。
這樣一來,有能力支付的患者成為買單方。而在惡性迴圈下,醫療費用節節高。截至2022年,美國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已超過12500美元。
最終,美國醫療呈現兩極分化:最有錢的人享受到最優質、先進的醫療服務。中產階層很可能因病返貧。窮人則乾脆放棄治療。因此經合組織表示,絕大多數人面臨高額的支付款 ,會減少定期體檢的機會。
比起看門診,中國人更“喜歡”住院
相較於上述國家,中國的情況不太一樣。
近十幾年來,我國居民就醫頻次呈小幅上升的趨勢。200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達54.9億人次,居民到醫療機構平均就診4.2次。2019年,這一數字分別提高至87.2億人次和6.2次。
2024年7月,北京大學教授李玲曾告訴鳳凰網財經《封面》,中國人目前每人平均一年要看7次病,發達國家為3-4次。
如果把我國居民就診頻次與OECD國家相比,將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當前,中國的醫療體系架構由多個層級構成,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各級醫院等,形成了廣覆蓋的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旨在讓大多數人享受到低價、普惠的公共醫療服務。
實際上,與就診頻次相比,我國醫療服務中更值得關注的資料是住院率。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王貞等人曾撰文稱,“長期以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中一個重要的特徵事實是住院率水平較高。”
《柳葉刀》子刊曾於2019年1月發文比較過中外情況。資料顯示,中國門診率低於世界平均值,住院率高於世界平均值。2016年,全球人均住院0.1次,中國人均住院0.14次。
近些年,我國住院率仍在不斷攀升。《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次達到30187.3萬(3.01億),比上年增加5501.1萬人次,居民年住院率達到21.4%。
這是我國居民住院率首次突破20%大關,根據OECD資料,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住院率平均為14%。這意味著,中國的住院率不僅高於大部分發達國家,也高於很多主要的發展中國家。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高住院率的成因較為複雜,或主要源於以公立醫院為主的供給誘導需求行為,即住院率推高背後存在人為因素。
“因為醫院要創收、要掙錢,掙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量。”李玲告訴鳳凰網財經《封面》,這是過度醫療。“現在發現一個結節(就要做)手術,其實不需要的,反而給病人制造了無窮的焦慮。”
也有學者指出,我國社會醫保待遇的基本特徵是“重住院、輕門診”,也會推動住院率走高。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仇雨臨曾在研究我國住院率資料後得出結論: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是影響醫保住院率的最主要因素。
研究顯示,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每增加1張,職工醫保住院率與居民醫保住院率分別增長11.6%和5.67%。收入水平、人口老齡化等,與住院率增長的相關性均不顯著。
仇雨臨認為,這表明門診行為多是患者的自主選擇,而住院行為更多取決於醫生意願。她曾就此提出過多個建議,包括加強醫保付費方式改革,完善診療操作常規等。
王貞等人則指出,“住院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多頭並舉可能會緩解不合理住院,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是一個長期過程。”
參考文獻:
1.Ranked: How Often People Go to the Doctor, by Country. visualcapitalist
2.Health at a Glance 2023 OECD INDICATORS. OECD
3.The U.S. Healthcare Cost Crisis 2019. Gallup
4.Moses, Mark W et al. Funding and services needed to achieve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applications of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estimates of utilisation of outpatient visits and inpatient admissions from 1990 to 2016, and unit costs from 1995 to 2016.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Volume 4, Issue 1, e49 - e73
5.王貞, 等. 門診待遇非線性定價與住院率——來自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證據. 經濟研究. 2023年第12期132-149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莉 莉
值班編輯:黃思宇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