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民間的俗語,通常西醫把“上火”的某些症狀看作是炎症反應。中醫則認為,“上火”屬於“熱證”範疇。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介紹,“上火”是人體陰陽失衡出現的內熱證候,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虛火者多見於陰虛體質,實火者多見於陽盛體質。火性炎上、易致瘡癰,所以多見頭面五官疾病以及疔瘡癰腫等。
一、不同“上火”的表現
按臟腑可以分為肝火、心火、肺火、腎火、胃火等。不同臟腑之火有不同表現。
肝火:常表現為煩燥易怒,目赤腫痛,口乾口苦。
心火:實火多表現為心煩失眠、面紅口渴、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虛火多表現為低熱、心煩失眠、盜汗、口燥咽乾。
肺火:常表現為鼻燥衄血,咳嗽咽癢,或咳嗽少痰,或痰黃。
腎火:多為腎陰虛,虛火內生。常表現為五心煩熱、頭暈目眩、眼睛乾澀、視物模糊、耳鳴耳聾、腰膝痠軟。
胃火:表現為口乾口臭、牙齦腫痛、渴喜冷飲、大便秘結。
二、如何預防“上火”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肥甘油膩、葷腥溫熱食品,以免生熱助火、灼傷津液,多吃新鮮蔬菜。
▲多飲白開水,及時補充水分,促進新陳代謝,生津利尿,加速毒素的排洩和熱量的散發,每日飲水量應在1500-1700毫升左右,避免喝含糖飲料。
▲保持室內溼度,可使用空氣加溼器,或者室內放置水盆來增加空氣溼度。定期開窗通風,室內溼度維持在在30%-60%之間。
▲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態,避免肝鬱氣滯化火加重上火的症狀。
三、中醫治療“上火”
中醫五臟功能對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特性,上火後的表現也存在一些差異,藥膳食療調養方案也有所區別。醫生推薦以下五個藥膳食療方:
1、桑葉菊花枸杞飲
取桑葉10克,菊花10克,枸杞10克,冰糖或蜂蜜適量。將桑葉加入適量水浸泡半小時後,煮沸半小時,最後加入菊花枸杞煮三分鐘,即可代茶飲,加入適量冰糖或蜂蜜調味。此方可清肝洩熱,養肝潤燥。
2、百合蓮子粥
取幹百合20克,蓮子(含蓮心)15克,大棗20克,枸杞10克,糯米40克,大米60克,冰糖適量。
提前一晚將幹百合泡發,大棗用溫水泡上十分鐘,方便洗去褶皺處的灰塵;將百合、大棗、蓮子、糯米和大米洗乾淨加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最後倒入枸杞及適量冰糖,趁熱攪拌均勻即可。此方可清心安神,滋養心神。
3、玉參老鴨蘿蔔湯
取老鴨半隻,白蘿蔔500克,沙參10克,玉竹10克,鹽、料酒、蔥、姜適量。
將老鴨洗淨切塊,冷水下鍋,加入薑片、蔥段、料酒,焯水後撈出洗淨備用;沙參、玉竹洗淨,浸泡20分鐘左右;白蘿蔔洗淨切塊,將鴨肉、沙參、玉竹、白蘿蔔放入燉盅,加入適量清水,蓋上蓋子;放入蒸鍋中,大火蒸開後轉小火慢燉約1-2小時,至鴨肉熟爛,最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此方可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4、地黃枸杞粥
取粳米50克,生地黃10克,枸杞10g,冰糖適量。生地黃切片,待水沸騰後,與米一起下鍋煮,粥快熟透時,再加入枸杞,煮熟即成,加入冰糖調味。此方可養陰清熱,益腎和中。
5、生津和胃飲
取大梨3個,藕1支,荷梗1米,玄參6克,甘草3克,生薑3片。梨、藕及姜分別去皮搗汁備用,荷梗切碎,玄參切片,與甘草一起,加水共煎30分鐘,待溫涼後,濾過藥汁,與梨、藕、薑汁混合即可。此方可清熱生津,和胃養陰。
除藥膳食療外,醫生還推薦以下兩種中醫外治療法,可防治“上火”:
1、艾灸推拿
《素問•逆調論》記載“腎者水藏,主津液”,指出腎可以調節全身水液代謝。艾灸與腎相關穴位,如命門、湧泉,有滋陰益腎、補水降火的功效。艾灸足三里、照海,有引火下行之效。
每個部位每日艾灸15-25分鐘,以區域性皮膚溫熱為度。如不便艾灸,也可每天揉按5-10分鐘這些穴位,以微微酸脹為宜。
2、八段錦
八段錦可透過剛柔相濟的動作,來調和體內陰陽,以達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目的。
其中,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刺激身體的兩側膀胱經和膽經,促進氣血迴圈和機體代謝,同時可以緩解心火過旺的情況。練習初期每天1-3遍,以適度為宜。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珍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