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處整形醫院基本外科不缺人手,但缺乏既懂臨床又懂宣傳的多面手。
撰文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求減重代謝外科手術主刀主治醫師”“還有沒找到工作的普外科醫生嗎?”
最近兩個月,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基本外科主任藺宏偉在某醫學論壇上連發6條招聘資訊。
為了招到人,他還去其他醫生的離職帖、求職帖處留言:“啥學歷?”“我們這裡也不錯啊!”“歡迎多交流多探討,我這裡招人。”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八大處整形醫院)是我國最早的集醫教研於一體的整形外科三甲專科醫院,隸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復旦版《2023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排名全國第二。
藺宏偉反覆向“醫學界”強調,團隊不缺人手,但渴求人才。“我想招一些高素質、高能力、有激情的年輕人。我會傾盡所有地教他,(確保)未來他能擔起一個科室的長遠發展和業務傳承。”
藺宏偉(右二)和他的患者們。圖源/受訪者提供
招聘硬指標:會做宣傳
“太多人在網上應聘了,每天要聊好幾個,合適的不多。”
藺宏偉告訴“醫學界”,他對應聘有一系列要求,缺一不可,包括:普外專業,碩士學歷以上,能寫文章,能申請課題,主治醫師以上,性格開朗且有拼搏奮鬥精神,擅長自媒體宣傳。
他感嘆,絕大多數求職者都卡在自媒體宣傳這一條上。
有人在前期溝通中,信心滿滿地要當多面手。“試用後發現,人挺勤快,上手術、寫病歷、管病人這些都行,唯獨不願意宣傳。”藺宏偉解釋,這類人並非不夠好,但科室從來不缺這樣的人。
近年來,八大處整形醫院提出要建設“強專科、優綜合”的綜合醫院。基本外科就是“優綜合”的一部分,科室建立於2022年,今年獲得國家重點專科建設專案課題資助,下設肥胖與代謝病中心,也由藺宏偉領銜。
由於在業內享有廣泛聲譽,每年都有大量博士、博士後到八大處整形醫院應聘。據醫院官網資料,基本外科現有各級醫師6人,病床25張。
目前,讓藺宏偉發愁的是患者來源。他告訴“醫學界”,入職醫院近3年,他每年有數百臺減重手術,都是靠自媒體宣傳吸引來的。但鮮有患者來做闌尾、膽囊切除等常規手術。
“我們要在一個整形外科特色鮮明的醫院內,打造全新的普通外科,就得打破民眾的慣性思維,要樹立品牌,不做宣傳是寸步難行的。”藺宏偉說。
他認為,每個醫生都應參與宣傳,而醫療內容又事關專業性、時效性等多方面,需要既懂臨床又懂新媒體的人。比如,自媒體有多種形式,有一些優質內容是工作中隨手偶得,不能指望別人代勞。
此外,科裡每個人都積極在網上展示自己,也會形成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於全科協力發展。
“網際網路不講因果、不講邏輯,不是今天發了影片,明天就來病人。但它會獎勵堅持者,隨著宣傳聲量增強,老百姓總會知道八大處整形醫院能做闌尾炎、膽囊炎等普通外科基本手術,基本外科的特色是腹腔鏡,尤其擅長單孔腹腔鏡減重手術。”藺宏偉說。
如今,藺宏偉總結出一套線上招聘的話術,一開始就會先問對方“會做宣傳嗎?有自媒體賬號嗎?”在他看來,這能節省彼此的時間。
藺宏偉和團隊在手術中。圖源/受訪者提供
發展減重外科,得用“網紅思路”
由於對宣傳的高度重視,在招聘過程中,有人因此質疑過藺宏偉的誠意:“為啥醫生非得做自媒體?真想好好宣傳,外包給第三方就行。”還有人反問,“你是覺得(科裡)人太閒嗎?”
藺宏偉向“醫學界”介紹,自己提這些要求,“是因為大多數做出品牌、做出量的減重外科醫生,以及他們團隊的年輕人,都是多面手。”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個“減重代謝外科全國示範單位”。學科帶頭人王存川教授年約60歲,依然每天堅持更新社交賬號,科室其他人在社交平臺同樣活躍。
江蘇省人民醫院減重代謝外科的手術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科室主任梁輝教授是圈子裡的“拼命三郎”,門診、手術間隙或午休時,只要有空,他就拿起手機直播。
據藺宏偉所知,國內幾大減重中心在考核績效時,都設定了詳細的宣傳指標,不少科室會安排兩三名護士、醫生,在日常醫療工作外兼顧宣傳事宜。
“減肥是個社會話題,自帶流量。基於此,減重外科就是網紅專業。對從業醫生來說,做自媒體是不成文的規矩。”藺宏偉毫不諱言,這也是他個人的成長路徑。
藺宏偉最初的專業方向是胃腸道腫瘤。2011年,他入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隨後改做減重與代謝外科。彼時,國內這類手術做得不多,一些起步較早的醫院,手術量也不大。他判斷,這個專業方向前景光明,市場需求強烈。
2017年,藺宏偉完成第1例減重手術,次年增至50多例。2021年,他的手術量增至350多臺,其中一半以上是單孔腹腔鏡減重手術。根據《大中華減重與代謝手術資料庫》,其手術量連續兩年在北京地區排名第二。
藺宏偉將之歸功於網路宣傳。“轉向之初,我就在很多社交平臺做科普。新冠疫情期間,我踏踏實實做短影片,一年開出400多張住院證。”
受床位、手術室資源等限制,2022年3月,藺宏偉從清華長庚醫院“裸辭”,後加入八大處整形醫院,建立肥胖與代謝病中心。同年9月,醫院在此基礎上建立基本外科。
“我曾經抓到風口,打造出一個減重代謝中心。現在再度從零開始,過往的實踐和經驗仍然適用。”藺宏偉斬釘截鐵地說,當下不做宣傳,減重專業是很難發展的。
藺宏偉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減重手術相關精品學習班上發言。圖源/受訪者
招聘是長期計劃
因為看重宣傳,線上上招聘和線下帶團隊的過程中,藺宏偉沒少給人“講道理”。有時,他都驚詫自己的態度和耐心。
“一些同行觀摩過我的手術,形容我追求極致、‘自虐’。他們做減重手術,要在患者腹壁打3-5個穿刺孔。我只在肚臍內打1個孔,手術速度還更快、出血更少。”藺宏偉告訴“醫學界”,他最初學做腹腔鏡袖狀胃手術時,就卯足勁力爭做到最好。
帶教年輕人時,藺宏偉也會“死磕”。他會主動和大家談心,苦口婆心地規勸其做科研和自媒體,“基本外科剛剛起步,我們要的是一起創新的夥伴,而不是朝九晚五、躺平的人。”
在此過程中,那些理念不同、職業目標不一的人陸續離開。
藺宏偉並不畏懼人事變動,“我起步階段經歷過更難更困苦的日子。手下只有輪轉的規培醫生,每個月會換一批新人。有些只懂做科研、養小白鼠,甚至有些縫皮都不會。這沒關係,只要他踏實想學,我手把手教,後來都很好。”
藺宏偉表示,八大處整形醫院院領導給基本外科強大的支援力度,購買國際最先進的3D腹腔鏡等裝置,配置各種前沿、特殊定製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器械。醫院內分泌科、營養科、心臟內科等團隊形成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工作環境比他早年強了很多。
如今,他思慮更多的是科室下一步該怎麼走。
2024年6月,我國16個部門聯合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在利好的政策環境下,藺宏偉和同行交流,發現大家的減重手術量在下降,部分原因是新型“減重神藥”陸續上市,對外科系統產生一定衝擊。
藺宏偉用“後有追兵、前有猛虎”來形容減重與代謝外科的現狀。思前想後,他線上招聘的文案變成:“有沒有會做胃腸鏡的高年資普外科醫生。”附加條件仍然是“懂自媒體”。
“科室確實想盡快招到人才,但不會因為沒有招到就停滯發展。”藺宏偉坦言,人才招募屬於長期規劃、沒有“截止期”。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