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姨今年62歲,大約四五年前,她開始遭受外陰瘙癢的困擾,便自行從網上購買了藥水清洗,瘙癢暫時減輕。
然而,隨時間流逝,瘙癢反覆發作,由於部位敏感,她遲遲未就醫,只是每晚用熱水消毒內褲,並嘗試白醋清洗的偏方,卻導致瘙癢愈發劇烈。
這次過年女兒一家都回來了,家裡熱鬧不已,女兒卻在洗衣服的時候發現母親的內褲上有血跡,詢問後卻說自己這是“倒春花”,很正常的。
但女兒覺得情況不對,帶著她去了醫院檢查,經檢查被確診為。這個結果讓吳阿姨難以接受,自己都好多年沒有夫妻生活了,怎麼會莫名患上癌症?
瞭解過往史後,醫生認為與她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
一、為什麼會患外陰癌?
外陰癌顧名思義是指發生在女性私處的癌症,佔所有生殖道惡性的3~5%,在絕經後的女性身上較為多見。該症可發生在外陰皮膚、黏膜以及附近組織上,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會上升,75歲以上的女性發病率會明顯增加。
目前臨床上對誘發外陰癌的原因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與HPV病毒感染、慢性非瘤性皮膚黏膜病變、尖銳溼疣、淋病等性傳播疾病以及不良衛生習慣相關。
那麼,故事中的吳阿姨是跟哪有一點有關呢?醫生給出答案:內褲。
吳阿姨平常沒有勤換內褲的習慣,誇張的時候一條內褲能穿個一年半載,洗的時候也是堆在一起,實在沒得穿了再洗,和一堆髒衣服丟在一起。
你知道隔夜的內褲有多髒嗎?
有學者曾對此進行過專門的調查,一條髒內褲上平均會攜帶0.1糞便,而這些糞便內有100萬個病毒、10萬個細菌、100個寄生蟲包囊等。
長期接觸這種內褲容易導致私處發紅腫脹、瘙癢,且內褲上本身就容易沾有富含蛋白質的分泌物,不及時清洗會成為細菌的培養皿。
這些細菌會順著女性的私處逆行向上,導致患病的風險急劇上升。臨床資料顯示,女性的婦科病發生約有60%與內褲不乾淨相關。
二、這4大異常訊號,要引起注意!
外陰癌,常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而被忽視,許多患者一經確診便已是晚期。而且,其早期症狀多樣且不典型,容易被誤診為普通皮膚病或炎症。許多患者在瘙癢、疼痛等症狀出現時,選擇自行用藥或忽視,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但實際上,如果細心留意身體的微妙變化,外陰癌並非難發現。以下是4種跡象,或是外陰癌訊號:
1、區域性結節
私處出現異常的結節,且長時間沒有消退,或是有變大的跡象,都要及時去醫院病理科進行檢查。
2、持續瘙癢
頻繁的外陰瘙癢,在用藥後也難以緩解,如若還伴有外陰白斑症狀,要高度警惕是外陰癌所致。
3、光澤白斑
很多外陰癌患者在初期階段,私處會出現光潤的白斑,白斑表面有明顯的光澤感,摸上去很肥厚。
4、潰瘍長期不愈
外陰出現異常的潰瘍,且長時間無法恢復,可能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皰疹以及梅毒等相關,一旦發現要及時就醫。
當外陰癌持續發展到晚期時,會出現疼痛、滲液以及出血症狀,部分伴隨繼發感染症狀的患者,還會有大量的惡臭分泌物出現,這些症狀一旦出現要立即前往醫院。
三、婦科檢查尷尬又難受,但勸你一定要定期做!
提到婦科檢查,很多女性天生有抗拒感,覺得那個位置令人很羞恥,一方面又怕痛。但對於女性來說,很多婦科疾病早期症狀不明顯,透過檢查可及時發現病情的蛛絲馬跡,對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這幾項檢查,建議每年都做。
1、白帶常規
透過白帶常規可檢查是否有細菌、黴菌、滴蟲等陰道炎症,一些反覆出現陰道炎的女性還能進行病原菌培養。
2、婦科超聲
超聲有陰道、腹部以及直腸三種方式,可對子宮、雙側附件、盆腔進行檢查,透過超聲檢查可發生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
3、乳腺檢查
乳腺檢查包括有B超和鉬靶,3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每年進行一次乳腺超聲,40歲以上的則要加上鉬靶檢查。
4、宮頸癌檢查
宮頸癌檢查需要進行HPV以及TCT檢查,前者是用於判斷受檢者是否有HPV感染,後者則是判斷宮頸是否存在病變,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在95%以上。
建議25~29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64歲的女性每年都需要進行1次TCT聯合HPV檢查,第一次檢查沒問題的話,可將檢查間隔延長到5年1次。
對於女性來說,婦科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因為害羞、怕麻煩等而盲目拒絕檢查。
參考資料:
[1] 《外陰癌小常識》. 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 2024年03月04日
[2] 《私處瘙癢?出現這4類症狀,警惕得這種少見癌!》.浙大二院 2024年10月11日
[3] 《一文讀懂 | 婦科體檢查哪些?怎麼查?》. 廣州衛健委 2022年03月08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