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撰文丨劉可
在這個看似“以瘦為美”的時代,肥胖似乎總是被貼上負面的標籤。然而,當我們深入探討肥胖的本質時,會發現它遠不止是一個簡單的體重問題,更是一個複雜的健康、心理乃至社會議題。2025年1月,《·與內分泌學》雜誌釋出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重新定義了肥胖,報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診斷模型,創新性地提出了“臨床肥胖症”“臨床肥胖前期”兩種肥胖症的分類及診斷標準。這一次,肥胖不再僅僅是侷限於體質指數(BMI)的“數字標準”,而是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疾病體現。
這份報告背後,是全球75個學術和醫療組織的支援,以及58位國際專家長達兩年多的努力。中國肥胖聯盟也積極參與其中,推動這一成果在中國的深度思考。
2025年1月17日上午,由中國肥胖聯盟和廣東省二十一世紀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關於《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症定義和診斷標準”中國專家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京召開。此次研討會邀請來自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及媒體代表共同參與,對“臨床肥胖症”定義和診斷標準給臨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帶來的深刻影響進行研判,對中國肥胖症防治開展深度討論和思考。
肥胖,被誤解的“流行病”
據統計,全球肥胖症的患病人數已超過10億,而中國也未能倖免。然而,長期以來,肥胖的定義一直圍繞著一個簡單的數字——BMI。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BMI≥30kg/m2即被定義為肥胖症(中國人群BMI≥28kg/m2為肥胖症)。但這種單一的指標真的能全面反映肥胖對健康的危害嗎?
“部分患者會因BMI超標而被診斷為肥胖,但體脂量並不一定過量,也沒有肥胖導致的器官系統損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潘安教授介紹道。事實上,傳統的BMI定義忽略了脂肪量、脂肪分佈、以及脂肪對器官功能的影響。許多所謂的“健康胖子”被誤診為肥胖症患者,而一些真正需要關注的人卻被忽視了。這種定義的侷限性,使得肥胖症的防治工作難以精準發力。
2025年1月,《柳葉刀》雜誌釋出的報告,為肥胖症的定義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北京友誼醫院張忠濤教授指出:“該報告基於肥胖以過度脂肪累積為主要特徵,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證據的臨床肥胖症以及臨床肥胖前期的定義、診斷路徑和治療原則,明確了臨床肥胖症是一種獨立的慢性疾病,臨床肥胖前期是一種肥胖狀態的概念。基於此,二者有著不同的干預措施,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為明確的治療決策依據,為政策制定與完善提供重要依據。同時,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們去審視和思考更多問題。”
這一成果也將影響肥胖症的治療格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表示:“以往以體重下降為減重療法的療效評價指標的臨床試驗多在內分泌科開展,但未來,這種研究將拓展至與‘臨床肥胖症’相關的各個專業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經內科等。這一轉變意味著肥胖症的臨床試驗和治療將不再侷限於內分泌科,而是將更廣泛地融入整個醫療體系。”
中國解讀,肥胖症管理需要......
誠然,報告提出了有關肥胖症診斷的建設性觀點,但若將這些內容落地中國,仍需要充分考慮中國人群的特徵。張忠濤教授分享:“推動《柳葉刀》報告成果在中國的探索實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由中國肥胖聯盟組織的研討會彙集了國內減重代謝外科、內分泌科、心血管領域、臨床營養領域、流行病學等領域的專家以及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意義重大。未來,中國肥胖聯盟將積極推動在全國範圍內對報告進行解讀和研討。然而,在此之前,需要進一步討論報告是否完全適合中國國情,並考慮是否需要根據中國人的體質和遺傳背景進行調整。例如,雖然指南中提到的BMI、腰圍等指標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但是否需要針對中國人群進行調整仍需探討。為此,需要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深入討論,並開展相關研究。透過這些努力,可以確保指南在中國的探索實踐,讓更多的醫院、醫生和患者真正接受和理解新的肥胖症診斷標準。”
報告提出的肥胖症新定義和診斷標準要在中國落地生根,必須結合中國人群的體質、遺傳背景和社會環境進行“本土化”調整。然而,“本土化”只是第一步,要真正讓新診斷標準落地基層,還需要開展一系列前瞻性工作。
對此,張忠濤教授提出:“在實踐過程中,針對不同層級的醫院和不同科室的醫生需要有不同的落地方案。首先,在報告發布後,需要進行多層次的解讀,透過各種媒體宣傳和繼續教育專案,讓更多醫生了解和理解新的診斷標準。其次,肥胖症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協作,報告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因此,需要鼓勵多個相關學科共同參與,為患者提供一體化的治療方案。此外,還需要建立示範中心,透過不斷的宣傳和巡講指導,推動這一模式的實施。這些措施將有助於確保不同層級的醫院和不同科室的醫生都充分理解和探索應用新的肥胖症診斷和治療標準。”
在臨床實踐中,新的定義要求醫生在評估肥胖症時不僅要考慮BMI、腰圍、腰臀比、腰高比,還要關注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生活質量。這意味著肥胖的治療不再僅僅是減重,而是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我們不能再簡單地用一個數字來定義肥胖,而應該關注脂肪對身體的實際影響。”紀立農教授指出。
從臨床到社會——
肥胖防治的多面影響
新的肥胖定義不僅改變了醫生的診斷方式,更對臨床實踐、公共衛生政策以及社會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將新定義的臨床肥胖與單純性肥胖相結合,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防控肥胖造成的危害,合理的將重點分別放在單純肥胖和臨床肥胖患者身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趙文華教授強調:“肥胖的防控需要多學科努力、多部門合作和政策支援。”她建議透過促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支援性環境建設、落實全生命週期體重管理策略、推進防治融合,降低超重和肥胖發生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隨著肥胖症被重新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醫保政策的調整也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肥胖症的治療尚未被廣泛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治療選擇和治療的可及性。未來,隨著臨床肥胖症定義的明確,醫保政策有望發生積極轉變。不過,醫保政策的調整需要基於經濟學評價和臨床證據,以確保肥胖症治療的長期效益。
除了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新的定義也在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很多自媒體賬號都在分享“減肥秘籍”,這其中資訊魚龍混雜,普通民眾難以鑑別其是否科學、合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陳偉教授指出:“定義臨床肥胖症之後,科普宣傳工作將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過去,減重科普存在模糊地帶,例如,當以肥胖為疾病進行科普時,涉及醫療領域;而僅涉及體型或飲食時,則不涉及醫療。未來,隨著臨床肥胖症定義的明確,科普工作將逐漸向醫療領域靠攏,強調肥胖是一種疾病,需要專業的醫療指導和管理。這意味著,未來科普宣傳應由專業人員主導,避免非專業人士隨意提出減肥方法,從而提高科普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未來,我們希望在疾病防治的模型下來消除公共衛生的危險因素。”陳偉教授強調,“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臨床專家參與科普工作,他們能夠提供更精準、更正確的觀點。”同時,科普內容需要更加註重專業性和實用性,避免將減重簡化為單純的飲食控制或生活方式改變,而是要強調肥胖作為一種疾病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陳偉教授指出,目前的臨床肥胖症定義仍較為概念化,缺乏明確的指標性定義,這給大眾的理解和應用帶來了困難。此外,許多專業指標需要透過專業儀器診斷,難以在日常生活中簡單應用,這可能導致大眾對複雜定義的牴觸情緒。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陳偉教授建議開發更簡單、更準確的臨床肥胖症評估工具。例如,量表或基於AI模型的診斷工具可以幫助大眾快速、便捷地進行初步評估。“未來,我們希望開發出類似於量表的工具,甚至透過兩張照片就能解決問題。”他指出,“這種工具可以在AI模型的支援下,實現更準確的臨床診斷,為肥胖症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結語
肥胖問題不僅是醫學領域的挑戰,更是公共衛生和社會層面的重要議題。《柳葉刀》報告的釋出為肥胖症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要真正落地中國,還需要醫學界、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透過本土化調整、多學科協作和政策支援,我們可以為肥胖症患者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推動肥胖症防治事業的進步。肥胖管理,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攜手共進,未來可期。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