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郭雪梅
近年來,建設研究型醫院已成為醫院發展和管理的風向標。所謂“研究型醫院”,是指以產生和傳播新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為使命,堅持臨床與科研並重,致力於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成果產出的醫療機構。
今年3月,衛健委在全國衛生健康科教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紮實推進提升高水平醫院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試點工作,總結各地研究型醫院、研究型病房等實踐經驗,探索建立研究導向型醫療機構的技術標準和規範。
強化科研能力是研究型醫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響應國家號召,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於今年8月8日成功舉辦了IIT科研培訓班的開班儀式。此次培訓班的開設旨在培養研究型醫學科研人才,推動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的建設,以實現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本次會議由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李偉主持,胡建國院長為開幕式致辭。會上,胡建國強調了科研創新在醫院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並表達了對培訓班成功舉辦的期望。
8日下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科研處處長吳建才教授、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任勝祥、百濟神州的趙娜博士等分別為此次培訓班做“開學第一課”的分享。
任勝祥教授指出,IIT(指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回答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出現的重要臨床問題,屬於學術性臨床研究。“站在研究者角度,IIT開展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探索新的診療方案,提升科研能力等。”
此外,憑藉其在IIT相關的腫瘤臨床研究設計經驗,任勝祥教授還分享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一方面,他深入探討了腫瘤臨床研究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包括如何選擇研究物件、制定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變數等;另一方面分享了自己在臨床研究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比如如何面對研究中的挑戰和困難,以及如何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會上,吳建才教授也分享了創新臨床研究驅動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應用的一些思考。趙娜博士則教授了二期臨床試驗的關鍵步驟,為臨床研究的實施提供了實用的指導。
其他與會專家們也分享了有關臨床科研的相關經驗。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丁長海教授詳細介紹了珠江醫院臨床研究中心的建設經驗。 他強調建立完善的架構、制度、立項流程、質量控制、培訓體系、合作網路 和實踐經驗的重要性。
他還特別指出,全流程資訊化管理和採用“點線面網”模式進行全鏈條培訓是提升臨床研究能力的關鍵。此外,他還提到了建立行政監督、專業技術支撐、專業培訓與服務支撐以及創新技術成果轉移體系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俞章盛教授強調,臨床研究的發展是方法學不斷創新,以及倫理和法規不斷健全的過程。在進行臨床研究時,必須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則:在倫理方面,應確保研究獲得知情同意,使參與者受益,並保持公正性,同時接受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在統計方面,應實施對照、隨機化、均衡分配,預先確定主要目標和分析方法,採用盲法,並進行樣本量估算。這些原則都將確保臨床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在開班儀式上,百濟神州相關負責人還介紹了由百濟神州支援的“百濟星”專案,該專案致力於為醫院提供一站式的科研培訓方案,包括專業講師團隊和海量課程內容,旨在提升臨床科研人才的科研創新能力。
據介紹,“百濟星”專案提供的課程內容涵蓋了臨床試驗質量管理、IIT相關、SCI文章發表及基金課題申請、轉化醫學等多個方面,課程週期靈活,根據醫院需求可提供3至12個月的課程。在課程運營方面,每節影片課後均設有考題,參加者學習完可進行測評,以確保學習效果。
在課程規劃上,學員需完成36節線上課程,所有已上線課程均未設定觀看時效,學員可透過掃描課程海報上二維碼隨時隨地觀看學習並考試。根據規劃,每個月會提供學員的階段性學習報告,供各科室管理學員及考核其學習參與度使用。
此次科研培訓班的講師團隊也是由國內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包括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雙聘教授徐小林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統計學廖珊妹博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科研處臨床研究管理科科長汪灝教授等多位專家。
透過這種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學員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學習的課程模組,從而在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上得到全面提升。這種靈活而全面的培訓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也將為醫院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開班儀式的最後,李偉副書記進行了總結髮言,並對所有參會者表示了感謝。他強調,透過此次培訓班開設,醫院將進一步推動科研人才的培養,為實現“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他鼓勵學員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為醫學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