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拒奶、經常哭鬧不安、腹脹、嘔吐、體重不增、便秘,以及身上反覆起溼疹、拉粘液血絲便等。在育兒過程中,你是否曾被以上問題困擾過。對於小寶寶來說,食物不耐受就像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隱形絆腳石”。
與食物過敏不同,食物不耐受不會立即引發免疫系統的強烈反應,而是悄悄地在消化系統或其他生理機制中導致非免疫性反應,從而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包括營養吸收障礙、炎症反應、腸道微生物群失衡、代謝影響、情緒和行為問題,以及生長激素的分泌和利用受阻,甚至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
那麼,如何辨別孩子的食物不耐受呢?
今天,臨床營養科的馬啊琴醫生將帶領大家透過綜合觀察症狀、分析病史、進行實驗室檢測以及可能的食物挑戰測試等方法來辨別。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驟和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瞭解和判斷孩子的食物不耐受情況。
1. 觀察症狀和模式
腹痛: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能伴有腹瀉、嘔吐、脹氣等。
過敏反應:包括皮疹、呼吸困難、喉嚨腫脹等。
行為變化:如突然變得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生長發育:體重增長緩慢、身高增長遲滯。
食物日記:記錄孩子攝入的食物與之後的症狀關聯,找出可能的觸發食物。
2. 病史詢問
家族史:詢問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有食物不耐受或其他過敏性疾病。
既往史:瞭解孩子是否有特定的食物過敏史或食物不耐受歷史。
3. 醫學檢查
血液測試:可以檢測某些食物不耐受的特異性抗體,如IgE或IgG4抗體。
糞便測試:檢查是否存在特定食物成分的代謝產物。
尿液測試:有時用於檢查特定營養素的水平,如乳糖不耐受時的乳糖利用情況。
4. 食物挑戰測試
口服食物挑戰:在醫生監督下,逐漸引入疑似觸發食物,觀察是否出現症狀。
去除飲食試驗:暫時去除可能的食物,觀察症狀是否改善,然後逐一重新引入食物進行測試。
5. 專業建議
諮詢兒科醫生或營養師:他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可能包括詳細的飲食計劃、營養補充方案等。
6. 家庭支援
教育家庭成員:瞭解食物不耐受的基本知識,共同維護孩子的飲食安全和健康。
注意事項
在進行任何診斷或測試之前,務必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避免自行診斷或處理可能的健康問題。
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不同,雖然兩者都可能引起類似的症狀,但治療方法和潛在的健康影響有所不同。
希望透過上述方法綜合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識別孩子的食物不耐受問題,並採取相應的管理和治療措施。為了寶寶的健康,讓我們一起努力!
文字|臨床營養科 馬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