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中國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專家共識(2025版)》重磅釋出!
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女性惡性之一,嚴重危害女性健康。PIK3CA基因突變在乳腺癌中的發生率約為30%-40%,是影響乳腺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目前,針對PIK3CA基因突變乳腺癌,第三代PI3K抑制劑(PI3Ki)如Inavolisib(伊那利塞)等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已展現出良好療效。隨著PI3Ki不斷應用臨床,精準檢測PIK3CA基因狀態對於預測患者預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及提升治療效果顯得愈發重要。
此前,我國缺乏針對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的成文規範,臨床實踐面臨循證依據與標準的缺失。近年來,隨著基於二代測序(NGS)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的檢測方案逐步實施,檢測的可及性顯著提升。為進一步規範檢測流程,《中國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專家共識(2025版)》[3](以下簡稱“共識”)應運而生。共識由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劉月平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武莎斐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楊文濤教授執筆,通訊作者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梁智勇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炅教授以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步宏教授。值此釋出之際,醫學界針對共識內容進行了一系列深度解讀,旨在分享共識亮點,挖掘幕後故事。本文特此整理共識關鍵內容,供讀者參考。
洞若觀火:PIK3CA基因突變檢測重要性愈發凸顯,共識頒佈恰逢其時
一、病理檢測進步引領乳腺癌精準診療時代,PIK3CA基因突變致病機制進一步明晰
PIK3CA在乳腺癌中的發生率僅次於TP53突變,且在所有乳腺癌亞型中普遍存在,其在HR+乳腺癌中的佔比高達35%-40%,在HER2+乳腺癌中的佔比為25%-30% [4-7] 。中國乳腺癌患者PIK3CA突變的發生率約為32%-46.5%[8]。PIK3CA基因編碼PI3Kα的催化亞基p110α是PI3K/AKT/mTOR(PAM)訊號通路的核心,PAM訊號通路包含PI3K、AKT和mTOR三個主要訊號節點。其中,PI3K位於PAM訊號通路上游,由三種亞型組成,Ⅰ型PI3K被認為是驅動腫瘤發生的主要亞型[1]。PI3K可透過精準調控胞內磷脂醯肌醇二磷酸(PIP2)與磷脂醯肌醇三磷酸(PIP3)的代謝平衡,對下游訊號分子施加關鍵影響[9]。在特定病理狀態下,如上游致癌訊號蛋白活性亢進或PI3K自身啟用型突變的驅動下,PIP2經磷酸化轉變為PIP3,並在胞漿內聚積。此時,PIP3化身為關鍵第二信使,精準靶向AKT蛋白,觸發308號位蘇氨酸(Thr308)的磷酸化修飾,由此拉開AKT部分活化的序幕,活化的AKT進一步啟用下游諸多調控通路,由此推動整個PAM訊號通路的級聯反應,實現其在細胞生理與病理過程中的關鍵調控作用[9]。
圖1 PI3K/Akt訊號通路模式圖[2]
既往研究表明,PAM訊號通路的異常啟用是乳腺癌最常見的致病因素,PIK3CA基因突變可導致PAM通路異常啟用,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抗凋亡能力,並且可能導致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化療和靶向治療的耐藥,並與患者不良預後相關[2]。一項薈萃分析結果顯示[10],PIK3CA突變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顯著低於PIK3CA野生型組。另一項針對經持續內分泌治療5年內復發的ER+/HER2-原發性乳腺癌患者的回顧性研究表明[11],PIK3CA突變與淋巴結累及顯著相關,提示PIK3CA突變腫瘤可能更具侵襲性。
綜上所述,PIK3CA突變作為乳腺癌靶向治療的重要靶點,其精準檢測為乳腺分子病理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諸多研究結果均強調了進行PIK3CA突變狀態檢測的必要性,以最佳化治療策略並提升患者預後。
二、第三代高選擇性PI3Ki嶄露頭角,臨床應用帶動檢測需求持續增長
隨著對PIK3CA突變認識的深入,PI3Ki經歷了多次迭代,逐步推廣應用於臨床。第一代PI3Ki為泛PI3K抑制劑,這類抑制劑能夠作用於所有PI3K I類異構體(α、β、δ或γ),由於影響下游靶點,具有廣譜抑制活性,因此存在較高的靶點外毒性風險。第二代為亞型選擇性抑制劑,僅作用於特定的PI3K亞型異構體,旨在提高治療選擇性和降低副作用,代表藥物如PI3Kα選擇性抑制劑Alpelisib等。與第一代和第二代PI3Ki相比,第三代PI3Ki具有較輕的不良反應以及更好的患者耐受性[2]。
表1 PI3Ki在不同亞型乳腺癌中的部分臨床研究[2]
作為第三代PI3Ki中的“佼佼者”,伊那利塞透過選擇性抑制PI3Kα的催化亞基p110α,對PI3Kα的選擇性超過其他PI3K亞型(β、δ、γ)300倍以上,與此同時,伊那利塞還能夠誘導突變型p110α蛋白的降解,持續抑制PI3K/Akt通路,與其他PI3Ki相比藥物毒性顯著降低[2]。在PIK3CA突變乳腺癌模型和臨床研究中,伊那利塞顯示出單藥或聯合治療的顯著抗腫瘤活性。
INAVO120研究納入輔助內分泌治療期間或治療後進展的PIK3CA突變、HR+/HER2-的區域性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患者 [12] ,旨在評估伊那利塞聯合哌柏西利和氟維司群對比安慰劑組(安慰劑+哌柏西利和氟維司群)一線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伊那利塞組相比安慰劑組患者中位PFS從7.3個月延長至15.0個月,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降低57%(95%CI,0.32-0.59,P<0.001)。且不良事件可控且可管理。此外,不同地域、絕經前/後、肝轉移是/否、原發內分泌耐藥/繼發內分泌耐藥等關鍵性亞組患者,接受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維司群治療均觀察到與總人群一致的獲益。基於INAVO120研究成果,伊那利塞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突破性療法認證,且成功獲FDA批准聯合哌柏西利和氟維司群用於內分泌治療耐藥,PIK3CA突變HR+/HER2-晚期乳腺癌。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伊那利塞在國內HR+/HER2-晚期乳腺癌領域的一線適應症已被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優先審評,未來有望成為國內乳腺癌領域首個獲批的PI3Ki。
圖2 INAVO120研究主要結果
隨著PI3Ki的不斷迭代與應用,不同國內外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也進行了及時更新,紛紛對於PIK3CA基因突變檢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了推薦與闡明,促進了臨床檢測需求持續增長[1,13-16]。
圖3 不同指南對於PIK3CA突變檢測的推薦意見
三、打破國內檢測規範空白,共識為臨床及病理實踐提供最新權威指導
近年來,基於PCR、NGS等檢測方法的落地,基因檢測可及性不斷增強。儘管PAM通路抑制劑治療乳腺癌相關共識已釋出,但國內目前尚無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規範。因此,最新共識應運而生,經歷了“多學會”、“多學科”、“多區域”與“多階段”的起草與審議過程,旨在對本共識擬解決的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變相關問題形成初步的推薦意見和推薦依據,旨在提升檢測的準確性與可重複性,為個體化治療策略提供重要依據。
博觀約取:共識最新推薦意見全面彙總,大咖解讀亮點臨床證據
一、PIK3CA基因突變檢測方法
推薦意見1:採用NGS或PCR的方法檢測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在臨床實踐中推薦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和檢測機構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PIK3CA基因檢測(證據質量:強;推薦強度:強)。
NGS具有高通量和高靈敏度,能夠全面獲取PIK3CA基因組資訊,識別多種已知和未知突變位點。然而成本較高,工作流程複雜,大規模臨床應用面臨挑戰。PCR成本低且能夠廣泛應用,主要用於檢測已知的PIK3CA突變位點(如H1047R、E542K等)。但PCR無法探索未知位點,且提供的資訊不如二代測序全面。因此,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應根據患者情況和檢測機構條件進行綜合考慮(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實驗中PIK3CA基因突變檢測情況
二、檢測人群和檢測時機
推薦意見2:建議HR+/HER2-區域性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線治療前常規進行PIK3CA基因檢測(證據質量:強;推薦強度:強)。
2024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乳腺癌指南指出,PIK3CA基因檢測應作為乳腺癌常規臨床實踐的一部分[13]。此外,多項其他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同樣建議對激素受體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規進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圖3)[1,14-16]。
推薦意見3:早期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變有預後及輔助治療療效的預測意義,在有條件的醫院可嘗試進行檢測(證據質量:弱;推薦強度:弱)。
儘管證據質量相對較弱,但考慮到PIK3CA基因突變在預測治療效果及預後方面的作用,有條件的醫院可考慮嘗試進行PIK3CA基因檢測。
三、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變的檢測樣本
推薦意見4: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優先選擇腫瘤組織樣本;當腫瘤組織樣本不可及時,可以考慮血漿腫瘤迴圈DNA(ctDNA)樣本作為補充樣本來源(證據質量:強;推薦強度:強)。
理論上,組織樣本和血液樣本均可作為PIK3CA基因檢測的推薦標本型別,但組織樣本的檢出率高於血液樣本。此外,PIK3CA基因突變在原發腫瘤組織和轉移灶腫瘤組織中均存在,各轉移灶間無顯著差異,原發灶與轉移灶之間的突變不一致率較低,因此均可作為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變檢測的樣本來源[17]。
在SOLAR-1研究中,對入組患者的組織和血漿樣本進行了前瞻性和回顧性檢測,結果顯示晚期HR+乳腺癌患者的組織和液體活檢陽性一致率為55%(在確認PIK3CA基因突變的328例患者中,179例血漿樣本檢測為陽性)。考慮到假陰性結果的風險及腫瘤組織與ctDNA之間一致性較低的情況,若患者血漿ctDNA樣本未檢出PIK3CA基因突變,建議儘可能獲取腫瘤組織樣本以進一步確認基因狀態[18]。
四、PIK3CA基因單位點突變和多位點突變檢測
推薦意見5:乳腺癌 PIK3CA 基因的多個點突變相比單個點突變患者,對PI3K抑制劑的敏感性和總體緩解率更高,推薦儘可能全面檢測PIK3CA基因的突變位點(證據質量:強;推薦強度:強)。
PIK3CA基因突變包括單位點和多位點突變。在PIK3CA基因突變患者中,約88%的腫瘤樣本為單位點突變,12%至15%存在多位點突變,其中多數(88%至96%)為雙突變。乳腺癌中最常見的PIK3CA雙突變由一個熱點突變(如E542、E545或H1047)和一個少見位點突變(如E453、E726或M1043)組成。
有研究表明,雙突變會導致PI3K活性增加、下游訊號轉導增強、細胞增殖加速及腫瘤生長,與單位點突變E545K或H1047R相比,雙位點突變對PI3K抑制劑(如伊那利塞和阿培利司)的敏感性更強[19]。此外,另一項研究還發現,在接受伊那利塞治療並達到最佳總體療效的PIK3CA突變患者中,所有多位點突變患者均出現部分緩解或疾病穩定,而PIK3CA單突變患者的緩解率為73.7%[20]。這表明,與PIK3CA單位點突變患者相比,具有PIK3CA多位點突變的患者更可能獲得部分緩解(PR)或疾病穩定(SD)。因此,綜上所述,PIK3CA多位點突變(雙突變)患者在PI3K抑制劑靶向治療中的響應更佳,同時也意味著PIK3CA多位點突變的檢測在臨床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五、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質控
推薦意見6:基於NGS和PCR的乳腺癌PIK3CA基因檢測質量控制需貫穿檢測全程,規範化的操作流程及嚴格的質控體系可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是精準治療的依據(證據質量:強;推薦強度:強)。
NGS和PCR是檢測PIK3CA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檢測質量控制應貫穿整個檢測過程,包括樣本採集、運輸和儲存。在進行NGS時,建議送檢50mg手術組織或約1cm的穿刺組織,或者選擇腫瘤細胞含量>20%、橫切面≥10mm×10mm的石蠟包埋組織樣本[21]。如果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不可及,可以考慮送檢5-10mL遊離核酸專用採血管採集的全血樣本以檢測ctDNA[21]。PCR檢測前需充分評估核酸的總量、濃度和純度,確保符合後續PCR檢測的要求。若NGS樣本不足且無法重新採集,可嘗試進行PCR檢測並在報告中註明核酸質控情況及其對結果的潛在影響。
六、PIK3CA檢測報告的規範
推薦意見7:乳腺癌PIK3CA檢測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以下部分:患者基本資訊、樣本資訊、檢測技術和方法、基因突變位點和突變頻率、基因突變的解讀等資訊(證據質量:強;推薦強度:強)。
在PIK3CA基因檢測報告中,儘管檢測方法各異,報告內容的主要原則保持一致。PIK3CA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以下部分:患者基本資訊、樣本資訊、檢測技術和方法、檢測結果及基因突變解讀。
患者基本資訊包括姓名、年齡、性別、住院號、送檢科室及醫師等。樣本資訊應包括取樣日期、接收日期、報告時間及樣本型別。檢測技術和方法部分應詳細描述使用的PIK3CA基因檢測方法、檢測平臺名稱及分析軟體版本號。檢測結果需註明陽性、陰性或無法判斷,對於陽性結果,應列出所有發現的PIK3CA基因突變位點及突變頻率。基因突變的解讀應提供證據的簡要說明、突變位點的致病性及相應的臨床解釋。如檢測失敗,應明確闡述失敗原因。
七、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全流程
圖4 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流程
小結
總體而言,《中國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專家共識(2025版)》的釋出不僅填補了國內在PIK3CA基因突變檢測規範的空白,更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明確、權威的指導,標誌著我國在乳腺癌精準診療領域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透過系統總結PIK3CA基因突變的檢測方法、檢測人群與時機、樣本選擇、質控要求以及報告規範,共識為病理學家和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複性,從而為個體化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堅實的依據。更為重要的是,對於臨床診療而言,隨著新版共識的推廣與應用,臨床醫生將能更有效地識別乳腺癌患者的PIK3CA基因突變狀態,從而最佳化治療方案,提升患者的預後水平。這些積極影響不僅有助於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推動了整個乳腺癌診療領域向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向發展,為更好實現精準診療目標貢獻了重要力量。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委員會, 等. PI3K/AKT/mTOR訊號通路抑制劑治療乳腺癌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腫瘤雜誌, 2022, 44(7):673692.
[2]趙佳寧, 劉月平. 乳腺癌PIK3CA突變的臨床意義及其檢測研究進展[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 2024, 40(9): 973978.
[3]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病理專家委員會, 國家病理質控中心. 中國乳腺癌PIK3CA基因突變檢測專家共識(2025版)[J]. 中華病理學雜誌, 2025, 54(2): 120-125.
[4]Lorusso PM. Inhibition of the PI3K/AKT/mTOR pathway in solid tumors. J Clin Oncol, 2016; 34(31): 3803-3815.
[5]Anderson EJ, Mollah LE, Dean JL,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evalence and diagnostic workup of PIK3CA mutations in HR+/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t J Breast Cancer, 2020: 3759179.
[6]Miller TW, Balko JM, Arteaga CL.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and antiestrogen response in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011; 29(33): 4452-4461.
[7]Martínez-Sáez O, Chic N, Pascual T, et al. Frequency and spectrum of PIK3CA somatic mutations in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 2020; 22(1): 45.
[8]Yi Z, Ma F, Li C, et al. Landscape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different subtypes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with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Sci Rep, 2017; 7(1): 5995.
[9]Glaviano, A., Foo, A. S. C., Lam, H. Y., et al. PI3K/AKT/mTOR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 and targeted therapies in cancer. Molecular cancer, 22(1), 138.
[10]Wright SCE, Vasilevski N, Serra V, et al.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PI3K inhibitors in cancer: adaptive responses, drug tolerance, and cellular plasticity. Cancers (Basel), 2021; 13(7): 1538.
[11]Rugo HS, Raskina K, Schrock AB, et al. Biology and targeted ability of the extended spectrum of PIK3CA mutations detected in breast carcinoma. Clin Cancer Res, 2023; 29(6): 1056-1067.
[12]Turner NC, Im SA, Saura C, et al. Inavolisib-Based Therapy in PIK3CA-Mutated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4;391(17):1584-1596.
[13]Henry, N. L., Somerfield, M. R., Dayao, Z., et al. Biomarkers for Systemic Therapy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SCO Guideline Updat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40(27), 3205–3221.
[14]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Breast Cancer, Version 6. 2024.
[15]Mosele, M.F.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in 2024: a report from the ESMO Precision Medicine Working Group. Annals of Oncology, Volume 35, Issue 7, 588 - 606.
[16]Schneeweiss., Müller., Breast Committee of the AG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 ents with early and advanced Breast Cancer (2024). AGO.
[17]Rosin J, Svegrup E, Valachis A, et al. Discordance of PIK3CA mutational status betwee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23, 201(2): 161169.
[18]Narayan P, Prowell TM, Gao JJ, et al. FDA approval summary: alpelisib plus fulvestrant for patients with HRpositive, HER2negative, PIK3CAmutated,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Clin Cancer Res, 2021, 27(7): 18421849.
[19]Vasan N, Razavi P, Johnson JL, et al. Double PIK3CA mutations in cis increase oncogenicity and sensitivity to PI3Kα inhibitors[J]. Science, 2019, 366(6466): 714723. DOI: 10.1126/science.aaw9032.
[20]Jhaveri K, Juric D, Varga A, et al. Abstract PS5-12: Preliminary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outcomes with PIK3CA mutation (mut) status from a phase I/Ib study of GDC0077 in patients (pts)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HR+/HER2mBC) [J]. 2021, 81: PS5-12.
[21]中國抗癌協會國際醫療與交流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乳腺癌學組. 晚期乳腺癌基因檢測熱點問題中國專家共識(2021版)[J].中華腫瘤雜誌, 2022, 44(1):6067.
*此文僅用於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