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發紅包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然而,自從2014年1月微信的微信紅包功能上線以來,在網際網路上發紅包搶紅包幾乎成為每天皆可發生的事。有人願意發,也有人等著搶,於是微信群裡每天也上演著人間百態:有發紅包上癮的,有沒日沒夜搶紅包的,有從來不發的,也有搶了紅包不感謝的等等,本文就將試著與大家一同來探討微信紅包背後的心理活動。
發紅包也會上癮?
玩過微信的人不難發現,當微信群有人發紅包時,群中的人們就會自發地聚集到群裡爭搶紅包,並對發紅包的人予以道謝。群中經常發紅包,而且出手闊綽的人會因此更受到其他人的關注,被群友們看做“”。當“財神爺”出現在群中時,有些人會開始慫恿他繼續發紅包,然後有些人也會跟著起鬨,造成“財神爺”一出沒,群裡就活躍起來的現象。
一位企業家劉毅正是在自己的同學微信群裡充當這樣的角色,自從加了幾個微信同學群之後,劉毅漸漸喜歡上了發微信紅包,被同學一起鬨、一慫恿就發紅包。一個多月的時間竟然發了十多萬元的微信紅包,導致夫妻關係惡化。
對劉毅而言,小時候的自己其實在同學圈中默默無聞,沒想到長大後卻能因為自己經濟收入不錯有能力發微信紅包而獲得同學們的關注,這種反差使得一種自豪感在劉毅的心中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看著別人哄搶著自己發出的紅包,自己宛如一個高高在上的施捨者,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這些良好的自我感覺都強化了他不斷髮紅包行為的出現。
其實發紅包並不能使人上癮,真正讓人上癮的是備受關注和受人尊重的感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我們都有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社會中的我們都會渴望實現這些需要。然而發紅包這種方式僅能暫時讓自己獲得被關注和尊重的假象。一旦你不再發紅包,人們對你的關注便逐漸消退。如果你想一直維持自己在微信群中的良好感覺,只能不斷透過發紅包來保持。實現這兩種需要的途徑其實很多,諸如在親朋好友需要時多提供幫助、不斷透過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個人價值等,都是一些更為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會使得周圍人對你產生更深的認同,這並不容易隨時間而消退。
沒日沒夜搶紅包的妻子
自從熱衷於搶紅包以來,李怡經常每天盯著手機。對丈夫和兒子的關注都減少了,於是丈夫開始懷疑她是否有婚外戀。有次打聽到妻子的車停在一個男同學的樓下,於是他立馬趕到,可敲開他家門的一幕竟讓他驚呆了,妻子竟在為這位男同學做家務。仔細瞭解下來才知道這是妻子群裡搶紅包的一個規則,她輸了所以要幫別人做家務,讓丈夫覺得哭笑不得。
也許一元錢掉在地上沒有人撿,可是微信裡一元錢的紅包卻足以讓人趨之若鶩。原因是地上的一塊錢撿後也就沒了,而微信群裡的紅包有時發起來沒完沒了。那些沒日沒夜搶紅包的人,有些是懷著積少成多的心態瘋狂地收集紅包,也有人總抱著搏一搏的心態渴望著自己手氣好時隨時能搶幾個大的。兩者都是被金錢的渴望推動著,欲罷不能。差別是後者抱著僥倖的心理,也更容易上癮。
從來不發紅包的人
這天幾個老同學聚餐,吐槽起某位共同認識的人:他在微信群裡只搶紅包,卻從未發過。哪怕有人指名道姓調侃他發紅包,他也仍是嘿嘿一笑帶過。人與人之所以能結合成為社會,互惠互利是一個重要前提,因此社會中的人們從骨子裡最牴觸那些光惠己不惠人者。而那些從來不發紅包的人說白了就是吝嗇。雖然看似精明,佔盡別人小便宜,實則不懂得人與人相處之道,現實當中也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也有些人雖然也有發紅包,可是每次都是一塊錢幾毛錢的發,其本質與不發紅包者無異。雖然表面上大家無話可說,實則大家心知肚明:這個人也就是吝嗇之人,不值得深交。
為何有人搶紅包卻從不感謝?
這種人常見兩種心態:1、從沒把感謝他人當回事;2、想搶卻又羞於承認,以為不說話就沒人知道自己搶過,可以瞞混過關。第一種人顯然有自我為中心的傾向,認為既然有人發我就搶,完全忽略他人的感受,只關注於達成自己的目的。而第二種人內心保守而糾結,給人感覺並不坦蕩。
當然,一個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和心理過程可能是更為複雜的,本文也只是試著從某些常見的成因和性格型別入手以討論。若要真正瞭解一個人或他的行為,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去體會為準。
文章來源: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