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不太愛發朋友圈的曉瑩最近發了好多吃喝玩樂的照片,引起了幾個朋友的好奇,私信問她是不是最近交男朋友了。曉瑩覺得很驚訝,自己確實有個正在約會的物件,但尚未交往,也沒對外公佈呀。為什麼大家有這樣的直覺?後來想想,原來是朋友圈的行為出賣了自己。曉瑩的反常舉動,在朋友看來就是“怪”。個人在朋友圈的反常行為,或者與眾不同的表現,被戲稱為朋友圈的“怪行為”。這些特別的行為其實往往蘊含著有趣的心理活動。
交換式點贊
1、你不為我點贊,我為什麼要給你點贊呢?在這種觀念的推動下,是否點贊已經不再取決於朋友圈的內容,哪怕看到自己認同或喜歡的內容也會忍住不點贊,只為“爭口氣”,這樣的心態說起來有些莫名其妙,讓人忍俊不禁。然而這事實上只是人情社會在網路中的表現形式,中國人做事通常都是講交情,對人不對事。
2、與上面一個觀念相對應的是:他常給我點贊,我不給他點個贊好像說不過去吧。這是“礙於情面”的網路版本。所以說,朋友圈有時就是一個充滿應酬的交際場,不懂規則也會容易得罪人。
霸屏式發朋友圈
朋友圈有種行為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忙時十天半個月沒動靜,閒時一下子連續發十幾條朋友圈。這雖說也是一個人的自由,但看客們會覺得一時反應不過來,資訊量太大,一時覺得不知道重點在哪,所以乾脆直接忽略,甚至引起反感導致遮蔽。有這種行為的人往往為人處世較為隨性,更注重自己的喜好而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活得灑脫是挺好,但不懂朋友圈交際“潛規則”,就要有承受輿論壓力的準備。
發完又刪
發完朋友圈後馬上刪掉,有些人則過段時間會定期刪除自己的一些朋友圈。這種行為往往是對自己曾經發過的朋友圈感到不適所致。常見兩種原因:
1、覺得裡面的內容暴露自己過多的訊息:這部分人為人處事較為謹慎,害怕別人太瞭解自己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對曾經發過的東西有羞恥感:在遇到某些事情時,在一時的情緒影響下,我們會用朋友圈來表達此刻的心情,有的人事後會覺得某一條朋友圈是矯情軟弱或消極幼稚的,而產生一種不適感。其實是不能接納過去那一刻的自己,這種不適就是內心的羞恥感。你不能接受自己的這部分被人看到,刪掉或許就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
發什麼都附上圖文無關的自拍照
文字“今天天氣真好”,附上自拍一張,不見天空。“陪媽媽出來逛街”,附上自拍一張,看不見媽媽。有人戲稱,朋友圈只是這些人曬自拍照的相片牆,故意發點內容都是為了發自拍而杜撰的。話雖不好聽,可直指人心。迷戀於自拍的人要麼對外表不那麼自信,要麼極度自戀。不自信的人不惜透過凹照型調整出特別的角度,讓自己及他人記住最美的一面,以稍稍滿足一下自己的自戀,獲得微弱的自信。而極度自戀者則沉醉在自己的自拍之中,一定要與世界分享這麼美的瞬間。還有些人發東西雖不是附上自拍,卻總是圖文無關,讓人摸不清頭腦。有時是因為強迫,認為發文字就一定要配張圖。也有的人是想發就發了,不太考慮觀眾閱讀體驗,這樣的人或者能在朋友圈活得自在點吧。
朋友圈,其實就是網路版的交際圈。“怪行為”其實也並不是真的“怪”,怪與不怪都是人說了算,也無道理準則可言。誰讓人類就是個社會性的動物呢。
文章來源: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