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午休時,辦公室的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分享著自己給孩子的假期安排:
“我給孩子報了兩個假期興趣班,一個樂高,一個美術,省得他在家裡閒著沒事做。” “放假第一天我就給兒子制定了假期日程表,時間精確到每一分鐘,這樣算下來時間都不夠用,假期不能虛度啊。”
寒假到了,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無聊地無所事事,想方設法用各種安排填滿孩子的假期。
可是,寒假真的需要被各種興趣班、學習任務所填滿,才算是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假期麼?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孩子能夠自如地調動知識,為未來生活做準備。
這個寒假,不如讓我們試著把教育放輕,把生活放重,讓孩子們玩起來,觀世界、觸控大自然、體驗真實、真正的生活。
1
讓孩子玩起來
未來他們的內心才會更強大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曾做過一個試驗。
他將幾十只小猴子分為兩組,一組可以在籠內追逐嬉戲,而另一組全部被單獨隔離開,每隻小猴子關在不同的籠子裡,不允許有跟同伴玩耍嬉鬧的機會。
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成年後,在性格、行為習慣上,顯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有時還會表現得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著名的試驗,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
玩耍對於孩子來說,可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個意義,不僅僅是在於遊戲有助於孩子的性格塑造,更在於它有助於孩子智力與體力的良好發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會玩”則是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對體力是一種鍛鍊和提高,對毅力也是一種磨練。
我們帶著孩子去爬山、打籃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游泳等,都能讓孩子運動起來,不但能夠強健他們的體魄,還能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孩子心情愉悅起來。
看電影、聽音樂會、觀畫展,對孩子的審美有所提高,接受良好的藝術薰陶,讓孩子的眼界可以更寬廣。
在玩耍中,孩子可以動手、動腦、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交朋友、學會與人相處,而這些都是書本上所學不到的,一個“會玩”的孩子,成績一般也不會太差。
無論孩子在什麼年紀,都要讓他們知道,除了學習,還可以有詩和遠方。這樣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他們才更有面對艱難、困苦的勇氣,也更有抗挫力。
孩子們的童年,需要玩耍、運動,需要蓬勃的生命力。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內心才越陽光。
2
努力觀世界
才有世界觀
“當你寫作業的時候,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吃晚餐的時候,北極上空的極光正旖旎斑斕……”
這是極具誘惑的小資的話,也是大白話。詩酒趁年華,人的格局是世界撐大的。腳步走多遠,內心的疆土才可能拓展到多遠。
磨礪了雙腳,同時也歷練著心靈,遇見更強大的自己。當年司馬遷20歲時,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了行萬里路,才寫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無韻離騷,也才能在命運的揉搓下爆發強大的韌性。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曾寫道: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只有透過親身觀察和體驗世界,我們才能真正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世界觀。
這個寒假,條件允許的話,帶著孩子去到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城市。他們會遇見各種不同的人,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看到各種不同的風景。這些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會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世界的複雜與多樣性。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知識,視野變得更開闊,心胸也會變得更寬廣。
3
在真實的觸控中
找到生命的意義感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缺少綠色空間等城市環境因素,會增加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
和大自然斷裂的孩子,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對自然的認識,更會讓他們失去支撐生命的力量。
經過一學期兩點一線的生活,孩子的確需要走出,放鬆一下身與心。電子產品的無孔不入,佔據了孩子們課餘的視野和時間。一切都是虛擬的,容易讓他們對未來、對成長茫然無措。
孩子們需要親近自然,在真實的觸控中找到生命的歸屬感和意義感。
到大自然裡,聽蟲唱鳥鳴,看草長鶯飛,在河流裡感知潺潺,在呼吸裡感受沁脾,接通靈氣的通道。到大自然裡,深深地吐納,把霧霾清理,把負氧離子納入,通透起來,清朗起來。再試著跑動起來,僵硬的關節剝蝕脫落的鏽跡。
大自然這本書,已經等候孩子們多時了。
4
參與家庭生活
感受人間煙火
湖南衛視曾播出的《少年說》節目中,付軒昂和他媽媽的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付軒昂略帶抱怨的口氣,講述了他的媽媽以社會實踐為藉口,逼迫他做飯、做家務,反問他媽媽,學校佈置的是社會實踐,又不是家務實踐,可以不做家務嗎?
他媽媽微笑著,堅定地回答:“不可以。”
媽媽的理由有三點:
不可以不做家務,因為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 講述了她和她老公的婚姻,強調她不後悔嫁給她老公,並且希望她未來兒媳婦不後悔嫁給她兒子; 她內心認為,將來的兒媳婦也是千嬌萬寵的心肝寶貝,不應該獨自承擔家務,以及家庭責任。
她對兒子的期望是:“泡的了書房,下得了廚房,能擔當,有責任。”
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幫助孩子逐步養成獨立意識,讓孩子知道自食其力,學會感恩,生活節儉,承擔責任。
這樣長大起來的孩子,今後也能成為有主見、能吃苦、抗壓能力強的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他們也能更加敢於擔當,擁有責任心及使命感。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我們不如趁現在,引導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讓他們更懂生活、更愛生活,更能享受生活,感知幸福。
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從放寒假到過年的這段時間,是過年的準備期,家長不妨把過年前家裡要完成的事列個計劃表,如大掃除、備年貨、貼對聯等,每天給孩子安排一個具體的任務,讓他們一起參與進來。
陪伴孩子學做美食。利用假期,家長不妨和孩子一道,從採購開始,陪伴孩子學做美食。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其時間觀念,讓孩子看到收穫,擁有成就感,還能更好地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引導孩子發現生活美點。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需要家長引領,假期我們不妨在晚飯後和孩子聊聊一年來學習的收穫、遺憾和難忘的經歷,聊聊孩子閱讀的書籍等,共同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美點、趣事。
孩子的成長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陪伴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不急不躁,有方向、有目標,有一份耐心和韌勁,並努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教育無他,唯有愛和榜樣。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丨明教育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宣告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