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
朱棣 畫像 轉載自 小院之觀(fengyingqingsishui)
永樂元年 (1403年) 七月的一個晚上,朱棣叫來了一個人,告訴他自己決定編一部書,一部網羅天下典籍的寶書。 而朱棣認為能編完這部書的只能是這個人:天下第一才子——解縉。
01
解縉,江西吉水人,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遠近聞名的神童。 他五歲讀書,七歲寫詩,十二歲通五經,不到二十歲高中進士,授庶吉士,官至翰林學士。 只要不出啥大差錯,以後想不發達也難。 朱元璋也很重視解縉,經常把他帶在身邊。 為了表示親密,一次他對解縉說道: “大紳 (解縉的字) 啊,我和你明面上是君臣,其實,我一直拿你當兒子看呢。你對我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別怕得罪人。” 當領導讓下屬給他提意見的時候,基本上並不是真的想聽意見,只是表示一種高姿態。 至於情同父子這種鬼話更是一個字都不要信,尤其是在著名的鐵腕皇帝朱元璋嘴裡說出這種話。 可是解縉才二十來歲,他楞是信了。 於是,在朱元璋辦胡惟庸案時,天真的解縉居然公然抨擊朱元璋。 就在大家都以為解縉馬上就要人頭落地的時候,朱元璋竟然一反常態,虛心接受了他的批評,並表揚瞭解縉。 解縉立馬名聲大噪,成為大家眼中的英雄。 他也有點飄飄然起來,在朱元璋辦李善長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一句話也不敢多說,只有解縉又跳出來上疏為李善長喊冤。 平心而論,解縉的意見並沒有啥錯,但官場上的門道他沒摸清。 胡惟庸和李善長註定要死,親兒子朱標都無能為力,一個小小解縉還想為他們逆天改命不成。 連著兩次犯政治性錯誤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下解縉的政治智慧。 但老朱不捨得砍了解縉,於是他找來了解縉父親告訴他:你兒子還太嫩,領回去多教育,十年後朝廷還要用他。 就這樣,解縉灰溜溜的回了老家。 回鄉七年後,朱元璋駕崩,解縉很悲痛地進京弔喪,但卻遭到了政敵袁泰攻擊。 朱允炆聽信了袁泰的話,這次解縉不僅沒能弔唁成功,還被直接被髮配了河州。
解縉 畫像
02
建文四年 (1402年) ,朱棣經過三年的靖難之役後,成功上位。 新皇登基,需要才子來為他裝點門面。 解縉的仕途終於步上正軌,他被任命為翰林侍讀。 不久朱棣建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 等到朱棣想要修書的時候,第一才子解縉自然成了主編的最佳人選,朱棣召來解縉,對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要把天下古今各類典籍,不厭浩繁,混融於一書之中: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
簡直是正中下懷,解縉立馬召集人手,加班加點,不到一年就拿出一部成品,並得意洋洋地命名為《文獻大成》。 但這部書顯然沒有符合朱棣的要求。 明成祖何許人也,他要搞的文化工程是何其浩大,你解縉自說自話用一年時間就能輕鬆編完的書,在朱棣眼裡就是豆腐渣工程。 朱棣責罵了解縉一通,為了確保工程質量,朱棣請出了他的王牌——“黑衣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畫像
朱棣下旨,讓他最得意的軍師和大才子解縉共同負責這項工程,務必編纂出一部曠古未有的奇書。 為了保證工程勝利進行,他給解縉配備了豪華的團隊,包括五個翰林學士、二十名翰林院官員。 看到這個陣勢,解縉終於明白了朱棣要的是什麼樣的書。 朱棣負責提供資源,姚廣孝負責把關質量,解縉終於可以盡情施展他的才華。 永樂五年 (1407年) 十一月,經過三年多的緊張編纂,終於大功告成。 朱棣閱後十分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定名為《永樂大典》。 書修完了,慶功宴上卻沒有解主編的身影,因為他已被貶到了交趾。 為啥呢? 這事兒要從永樂三年 (1405年) 說起。
03
永樂三年,朱棣遇上了一樁頭疼事。 這事說起來不小,是關於大明繼承人的。 主要候選人有兩個,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 朱高熾生性沉穩,儒雅仁愛,儼然有明君潛質,缺點是身胖腿瘸,高度近視,且多病體弱。 朱高煦長得高大陽光,丰神俊朗,且繼承了朱棣勇武的基因,缺點是性格暴躁,衝動易怒。
朱高煦劇照
朱高熾是嫡長子、燕王世子,按道理講太子之位該屬於他。 可立儲這種事沒有寫進憲法,歷史上皇帝根據個人喜好廢立太子的事也數都數不過來。 尤其是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他為老爸立下許多汗馬功勞,當年在江北,朱棣拍著二兒子的背說出那句:“加油啊,世子經常生病!” 這句話給了朱高煦無盡的幻想。 而且,朱高煦在軍中表現勇猛,得到了靖難勳臣們一邊倒的支援。 但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表示有話要說,他就是金忠。 金忠其人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可他有個老朋友叫袁珙,袁珙又有個知己叫姚廣孝。 金忠在燕王府出頭是袁珙舉薦的,袁珙又是姚廣孝請到燕王府的。 靖難時金忠和姚廣孝一起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這幾個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他們都是朱高熾的人。 眼看朱高煦得到武將支援,金忠並沒有直接表示反對,而是建議朱棣去問問飽讀詩書的翰林學士們。 這個建議很有說服力,不能光聽武將的,總得問問文官吧。 朱棣覺得有道理,他最信任的文官就是那群內閣學士了,於是他叫來了解縉。 結果解縉一聽朱棣有意立老二朱高煦為太子,直接把頭搖成了撥浪鼓: “按祖宗禮法,從古至今都應該立長子為太子。大殿下是重仁重孝之人,不二之選。如果舍了他,陛下你將來的麻煩事多著呢。” 接著解縉還在搖頭晃腦引經據典,大談歷代廢長立幼的前車之鑑。 聽著聽著,朱棣的臉色有點不自然起來。 解縉終於明白光靠禮法還無法說服朱棣,作為一代才子,揣摩上意的功夫現在也有了一定火候,他立即祭出了殺手鐧:“好聖孫!” 好聖孫是指朱高熾長子朱瞻基,雖然朱棣不怎麼喜歡兒子朱高熾,但是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朱瞻基。 朱棣繃著的臉終於露出了笑容,解縉明白他成功了。 立儲之事很快塵埃落定,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 解縉大獲全勝,這次成功的揣摩為他撈足了政治資本。 朱高熾為此親自登門表示感謝,日後只要他即位,解縉就是立下擁立之功的頭號功臣,子子孫孫都將因此受益。 截止目前,解縉在永樂朝的地位不斷上升,朱棣更是對他大加讚賞,甚至說出了:“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這樣肉麻的話,與他老爹當年的“恩猶父子”有得一拼。 得意的解縉沒有注意到,在自己背後有一雙眼睛始終在惡狠狠地注視著他——漢王朱高煦的眼睛。
04
一句“好聖孫”讓朱高熾坐上太子之位,也讓朱高煦失去太子之位,朱高煦怎能不恨解縉。 正如朱棣燕王當得不安分一樣,朱高煦也絕不甘心只當個漢王,他惡狠狠地發誓,除非我死了,否則我一定要當上皇帝。 為了實現這個心願,他繼續培植自己的勢力,以為將來的不時之需作打算。 隨著他力量越來越強,表現得也越來越明顯,所用的禮秩甚至超過了親王標準。 這事兒被解縉知道後,他轉身向朱棣打了個小報告,中心思想是應該立即制止朱高煦的越禮行為,否則事情會越鬧越大。 解縉感覺良好,他覺得朱棣這麼重視自己一定會聽他的話,或者說,上次揣摩上意大獲全勝,讓他覺得已找對了朱棣的路子。 可是他忽略了朱棣身上政治家屬性,而且是最頂層的政治家,他掌握的是核心權力,從來都是作為支配者而不是被支配者來行事的。 解縉太天真了,自古帝王家務事就不是外人能插足的,朱高煦用什麼禮儀朱棣自然會管,要你解縉多什麼事? 上次是朱棣主動召見他的,這次是解縉主動打小報告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沒有徵求你的意見,你主動跑來說我兒子壞話,是什麼意思? 果然,朱棣大怒,毫不留情地斥責解縉是在離間他們骨肉。 此事以後,解縉在朱棣心中印象分直線下跌。 如果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解縉應該繼續一門心思把書修好,哪怕遭到打擊報復也要忍氣吞聲,只要熬到朱高熾即位那一天,勝利就是他的。 可是解縉很快又失誤了。
05
永樂四年 (1406年) ,朱棣準備遠征南安,沒想到解縉又又又跳出來給自己加戲,上疏反對出兵。
這次朱棣沒有再跟他客氣,直接把他貶到了交趾,讓他為軍隊督餉——既然反對出兵,那我就讓你為出兵籌集軍餉。 這也是朱棣對解縉的最後一次警告。 在交趾,解縉終於安分守己了幾年,於是在永樂八年 (1410年) ,解縉得到了入京奏事的機會。 當他坐了好幾個月馬車,跋山涉水一路顛簸到達京師後,觸動了他曾經的回憶,舊時的榮耀彷彿又重新回來了,他放蕩不羈的個性又蠢蠢欲動了。 朱棣這時正好出差打蒙古去了,解縉沒得到拜見皇帝的機會,他覺得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就這麼離開太可惜了。 閒著沒事幹,解縉便溜溜達達,去了太子府和朱高熾敘敘舊。 按說,解縉做過朱高熾的老師,師生見個面,喝喝茶聊聊天,倒也無可厚非。 可是這樁事情,解縉事先既沒請示,事後也沒彙報。 這樣任性的舉動終於給他引來了殺身之禍,朱棣不在,朱高煦在,他暗中盯著解縉的一舉一動: 皇位之爭日趨白熱化,你個貶臣卻趁聖上遠征之機,私見朱高熾,該不會圖謀不軌,意欲篡位奪權吧? 等到朱棣班師,漢王朱高煦便籠絡一幫大臣,添油加醋,啪啪啪往解縉腦袋上扣了無數個屎盆子。 朱棣龍顏大怒,當場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將他打入死牢候審。 可也許是朱棣太忙了,他居然把解縉給忘了。 就這樣解縉當了整整五年的囚犯,當初因為他的事被連坐進來的人,好幾個已經病死了。 解縉還堅強地活著,無從知道他在獄中想些什麼,從他如此堅強的求生欲來看,解縉可能是想明白了,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 朱棣已經五十出頭了,自己只要活過他,榮耀將重新歸來。 可惜醒悟得太晚了,老天不會給他機會了。 永樂十三年 (1415年) 的一天,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照例呈上詔獄犯人名單給朱棣過目。 有意無意間,朱棣瞅到了解縉的名字,他說出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話:解縉還活著啊? (縉猶在乎?) 紀綱要聽不懂這句話什麼意思,工作就不要乾了。 當夜,紀綱就請解縉吃了頓飯——他生命中最後一餐。 飯桌上,解縉被灌得酩酊大醉,隨後錦衣衛將衣衫單薄的解縉拖到雪花飛舞的室外,用積雪將他掩埋。 這個大明第一才子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
06
解縉的教訓告訴我們,才情太高的人是不適合玩政治的。 政治是啥,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爾虞我詐;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權術鬥爭;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利益交換。 唯獨不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執拗。 政治這種遊戲不適合解縉這種頂尖才子,他們自視極高演技又差,恃才放曠又容易動真感情,脾氣往往還死硬。 解縉和楊慎、徐渭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再加上個大才子方孝孺,可以湊成一桌麻將,等牌局終了他們才發現,四個人都是輸家。 方孝孺,凌遲,誅十族。 解縉,凍成冰棒,家人流放。 楊慎,罷官,老死在謫戍之地。 徐渭,憂懼發狂自殺九次,晚年貧病交加,抱憤而卒。 這真是才比天高,命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