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蜀國建立者劉備,以“興復漢室”的名義舉起大旗,而他之所以打著這樣的旗號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漢朝皇室的後裔,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拉攏民心,希望能夠贏得一定的群眾基礎,讓更多的人依附於他,建立起正統的皇權。
可這個想法最初可不是劉備自己想出來的,而是諸葛亮告訴他“民心是漢”,利用這一點自然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拉起一支軍隊,與其他的割據政權相抗衡,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當時剛剛發生過農民組織的起義,意圖推翻東漢,諸葛亮憑什麼就認定民心是向漢的呢?
(劉備與諸葛亮劇照)
一、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皇叔渴望興復漢室
要說民心,那就不得不先說說東漢末年混亂的局勢。當時的漢靈帝有名無權,朝堂之上外戚和宦官弄權,這些人結黨營私,禍亂朝綱,與此同時,對西羌的戰爭不斷,國內外局勢很不穩定。
反觀地方官府也是目無王法,在增加徭役賦稅的同時還壓榨百姓,在這種情況處於底層的農民自然不堪重負,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越來越的民眾不滿漢朝的統治,開始出現逆反心理。
此時同為農民出身的張角順勢創立太平道,拉起起義的大旗,在他的號召下,各地被壓迫的農民迅速響應,跟隨他組建起屬於自己的軍隊,想要推翻漢朝的統治,建立起新的政權,而因這些起義軍頭戴黃巾,所以也被稱之為“黃巾起義”。
(劉備劇照)
不過漢朝統治階層也有應對之策,見漢軍不敵這起義軍,就利用民心,讓那些還忠於漢朝的民眾自發組建勢力,鎮壓叛亂,雖然對朝廷來說很不體面,也存在很大的威脅,但是確實是很有效果,成功的鎮壓了黃巾起義。
然而事後面臨的局勢就是全國各地的武裝勢力擁兵自重,都想獨立出來,這讓東漢朝廷名存實亡。
而我們的劉皇叔見到漢室衰敗,身為漢朝皇族後裔的他想要在亂世之中建立起新的漢朝,重新光復昔日的輝煌,可興復漢室豈是那麼容易的,還在編草鞋的他無錢無勢的,無疑是在痴人說夢。
(諸葛亮劇照)
二、三顧茅廬,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大勢
雖然說劉備自己一個人沒有可能拉起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可以找人幫忙,也就是尋找合適的“盟友”,有人相助自然會更加順利,在結交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兄弟之後,他又聽聞一位曠世奇才,也是不可多得的謀士,這個人便是隱居的“臥龍先生”,即諸葛亮。
緊接著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本不想“聞達於諸侯”的諸葛亮耐不住劉備的“盛情邀請”,終究是加入了他的陣營,而在第三次的時候,諸葛亮也是與劉備徹夜長談,從當前局勢講到各大勢力分佈,從混亂的割據政權預言著未來三分天下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對劉備講“民心思漢”,他原話是這麼說的:“將軍既帝室之胄……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漢室可興矣”
(關羽和張飛劇照)
從這句話來看諸葛亮認為,此時天下的百姓心中是有漢朝的,同時也是願意支援漢朝的統治的,身為皇室後裔的劉備,完全可以憑藉著這樣的身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支援他,到時候自然而然就有了名氣和威望。
畢竟在封建王朝時期,處於底層的百姓打心底裡是傾向於正統的王權的,簡單概括來說就是秉持著忠君愛國的思想,如果劉備聽取他的建議,定會有很多追隨者跟他一起興復漢室。
可是奇怪的是,在諸葛亮談及這個想法時,黃巾起義剛剛結束沒多久,甚至周邊還有很多殘餘勢力依舊反抗著漢朝,從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來看,底層的百姓對於漢朝的統治是一種牴觸心理,他們巴不得推翻漢朝,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怎麼可能還會心存漢室。
(曹操劇照)
那諸葛亮這番言論是不是騙劉備的呢?還是說他提出的隆中對只是理想狀態下才可以實現?
三、“民心思漢”的說法有何依據?
其實諸葛亮提出“民心思漢”的說法並沒有錯,只不過這裡所說的“漢”可不是此時的東漢,而是曾經處於輝煌和繁榮時期的漢朝,那才是老百姓心中所向往且願意維護的王朝。
此時的東漢別說是底層民眾,就連諸葛亮看了都直搖頭,以至於他選擇歸隱山林,可見他對於這個國家和政權還是很失望的,在他眼裡東漢已然沒有了希望,滅亡與否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但是要是在亂世之中崛起,打造屬於自己的帝國,那必須要師出有名,或者是有所依託,就像曹操一樣,身為漢臣,卻“挾天子以令諸侯”,別管手段卑劣與否,不可否認的是效果確實很好的,這讓曹操在短時間內迅速樹起自己的旗號,吸引著很多人投靠。
(諸葛亮肖像畫)
那一無所有的劉備要想崛起自然也需要一個名義,或者說是吸引別人幫他的理由,恰好漢室後裔的身份可以利用起,諸葛亮所言之意就是讓劉備打造構造一個“烏托邦式”的漢朝,給予百姓希望和美好的期待,那樣的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舉兵起義,征伐各大勢力。
除此之外,劉備還需體恤民情,深入基層,畢竟貼近群眾的領導人才能更好的獲得民心,未來的道路也就更加順暢,要是承諾給人們像“文景之治”一樣的繁榮與穩定、像漢武帝時期“大一統”一樣的富強國家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黃巾起義圖)
再就是要家家戶戶有地種,保證農民有屬於的土地,那樣才能安居樂業,畢竟古代是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制度,毫不誇張的說,土地在百姓眼中就是一切,有了土地就是有了依靠和生活下去的希望,同時也要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要不然經濟社會會發生很大的混亂。
這樣來看諸葛亮指出的民心思漢,可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這其中暗含著他對劉備的建議,以及“入夥”之後該如何發展壯大的方法,而劉備也是聽取他的建議,始終打造興復漢室的旗號,掛著自己劉皇叔的金字招牌,更是做到了愛民如子,深得民心。
(劉備劇照)
其實話說回來,諸葛亮的想法何嘗不是他自己以及當時社會上很多的願望呢?渴求一個和諧穩定的國家,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混亂社會環境,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忙,只可惜這始終是一場夢,諸葛亮猜到了天下三分卻沒猜到曹魏一家獨大,蜀國還是輸了,漢室徹底成為歷史。
參考文獻
何立洲. "劉備的身份." 咬文嚼字 4(2011):1.
馮君實.黃巾起義後期鬥爭特點與歷史作用[J].四平師院學報, 1984(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