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多年以來,大部分國人都習慣了土葬,因為農耕文明時期,人民普遍信仰土地,認為一切生命的誕生和孕育都離不開土地,人死後也應當“入土為安”。
土葬是人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塵歸塵,土歸土”——從大地上誕生,死後就應該回歸大地。
對於土葬的規矩、習俗也是有著一整套的禮儀規範的。
古代的帝王也有著同樣的想法,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皇帝和貴族們都喜歡在生前建好陵墓,等死後下葬了,再讓後人將陵墓封起來。
這就導致盜墓賊這種職業在我國盛行了幾千年,不過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歷史文物,供人研究、瞭解那一段歷史。
因此,每有一次新發現的陵墓被挖掘,都能讓我們的歷史資料更加豐富。
但是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的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墓被發現後,居然被周總理下令10年不挖,這是為什麼呢?
令人痛惜的十三陵定陵發掘
在研究明朝歷史,資料不夠的情況下,吳晗聯合了郭沫若等學者,向政府申請發掘明十三陵,很快便獲得了政府的批准。
1965年5月,定陵寶城上的牆磚忽然出現了塌陷裂縫,專家學者們就將定陵作為明十三陵挖掘的第一個陵墓,而幸運的是,在僅僅挖掘了1米左右,就發現了地宮的隧道門。
隧道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有了明確的指向,定陵的挖掘更加順利了。
僅僅一年的時間,地宮的入口就被挖開了。
定陵中儲存著非常完好的明朝各類文物和陪葬品,包括黃金、珠寶、玉石、瓷器、珍貴的絲織品、名家字畫、金絲楠木棺槨等,件件價值連城,件件都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價值。
可是在地宮大門開啟的那一瞬間,外界的空氣進入陵墓,大量的絲織品、字畫等,迅速產生了化學反應,變黑腐化,一瞬間就損失掉了,令人心痛。
由於當時的挖掘並不是像現在,全權由考古的工作人員挖掘的。
當時為了儘快開啟定陵,考古隊就僱傭了一大批當地的農民工進行挖掘,以至於在地宮門開啟後,大家一見這堆滿的金銀財寶,便一哄而上……
他們不知道這些寶貝的價值,只知道能賣錢,貪財的心念驅使下,他們上前哄搶寶貝,並將萬曆皇帝和皇后的棺槨拉到了陵墓外,將棺槨劈了當柴燒,屍身曝屍荒野。
最讓人生氣的是,郭沫若這個發起者、專家,竟然在不帶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裸手去拿文物。
這些被埋藏了幾百年的文物,都非常的脆弱,有的甚至一碰就碎,更別提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摧殘。
於是地宮中3000多件珍貴的寶物沒多久就損毀大半,就連本來可以儲存得很好,很有研究價值的萬曆皇帝的龍袍也損毀大半,完全沒辦法用來研究了。
然而,這些損失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就連好不容易取出的文物,都只是放置在簡陋的倉庫中,沒有得到很好地儲存。
當初開挖定陵就是為了研究明朝的歷史,但是這次的開挖,對於明朝歷史的研究雖然推進了一點,但是一對比損毀的文物,這點推進幾乎不值一提。
本應成果斐然的考古活動,現在卻成為了考古界的浩劫,而郭沫若等人卻不吸取教訓,打算再挖長陵,並且很多學者都蠢蠢欲動,想要挖掘已經探知的各代的陵墓。
見勢不妙,考古學者夏鼐和鄭振鐸立即上書國務院,要求制止這股考古學界的歪風邪氣。
很快,周總理直接做出了"十年不挖帝王陵"的批示,這不正常的挖掘之風才被壓制了下來。
從未被盜的乾陵,墓道口建國才發現
盜墓祖師爺黃巢,在唐朝末年起義時,曾組織了40萬大軍在梁山上尋找一處帝王墓——即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的墓道口,幾乎將半座山都剷平了,仍舊沒有找到墓道口,直到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他挖出來的40米深的大溝。
正準備轉戰其他的地方挖的時候,就聽到周圍傳來很淒厲的哭聲,又是大半夜的,那些人直接被嚇破了膽,倉皇逃去,之後就沒有再來挖過了。
五代時期,崇州節度使溫韜也曾組織人手前來挖掘乾陵,根據記載,他每次挖乾陵的時候都會遇到狂風暴雨大作,一旦不挖了天氣就變好了,這樣往返3次,溫韜心裡都發毛了,就不敢再挖掘乾陵了。
民國時期,軍閥孫連仲以保護陵墓為由,在乾陵附近紮營,並且又以演習為由,用火藥炸了乾陵的很多地方,還將墓道的3層石板炸開了。
聽說吧,正在他準備接著往下炸的時候,墓中突然冒出一股濃煙,離得最近的7名士兵聞到煙霧就當場吐血死亡,就沒有哪個士兵敢接近了,於是孫連仲的挖掘乾陵計劃也失敗了。
直到1958年,兩個農民因為修路,在梁山坡上炸石頭,無意間就發現了乾陵的墓道口,墓道口的模樣和《舊唐書嚴善思傳》中對乾陵的記載也相符: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
被發現的石板由好幾層石條組成,專家預估每根石條約有2噸重,石條兩端卡著鐵栓板,石條的縫隙處澆築著錫鐵汁,形成了一個無縫的主體,要從墓道口進入,可以說是非常的困難了。
武則天墓三大謎團
謎題一:王羲之的《蘭亭序》陪藏乾陵
古代君王的陪葬品都非常的豐富,上到金銀珠寶,下到綾羅綢緞、文玩字畫都會有陪葬。
作為盛唐第一位女皇,武則天的陪葬品也一定非常的豐厚,據傳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原本就隨著武則天下葬了,乾陵周圍一帶的民間傳說也是這樣說的。
這也引得眾多書法家和收藏家對武則天墓更加好奇,一直想要探尋其中,但由於乾陵被保護的很好,不允許挖掘,這個秘密就一直沒有被揭開。
謎題二:乾陵藏寶500噸
乾陵藏寶500噸是一位對乾陵進行長期研究的作家提出的,但是也不是沒有道理。
乾陵中埋著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當時在埋葬李治的時候,全國財政的三分之一都換成了隨葬品進行陪葬,等到武則天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又將財政的三分之一換成隨葬品進行陪葬,這些都進了乾陵。
唐朝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都是唐朝最鼎盛的時期,陪葬的東西也一定都是當時最珍貴的,兩位皇帝所喜歡的東西,再加上墓葬中的壁畫、石刻之類的,確實又可能達到500噸。
不過文物用噸來計數是不可能的,大多都是用件來計數的。
謎題三:乾陵前的61尊無頭石像為哪般
陵墓前的朱雀門外分佈著61座無首石像——大小與真人相差無幾,服飾各異,背後都有刻字,寫了石像所在地區、姓名及官職,就是“六十一藩臣像”,只是無首看上去有些詭異。
有人說,這些石像是參加過高宗葬禮的來自各地的61位使者,也有人說這是已經歸降的各族的酋長,將他們的石像放置在這裡,就是為了向世人展示唐朝皇帝的功績。
其實,石像無頭的秘密早已被揭開,是因為常年的風吹日曬,導致石像脖頸處斷裂,丟失的頭也在附近的土中挖出,但是石像為何會立在這裡,他們是誰,估計只有開啟乾陵才能得知了。
不能把好事做完
既然乾陵可能有著這麼多的文物,難麼研究價值簡直難以估量,一旦挖掘了乾陵,說不定這些困擾了人們的千古謎題就能瞬間揭開,對於我國曆史學家們研究唐朝以前的歷史也一定會有很大的突破。
並且現在距離周總理所說的“十年不挖帝王陵"已經過了很久,但是政府仍舊不允許開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就是錢不夠。
一開始是新中國剛成立,資金緊缺,武則天墓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也是研究盛唐文化經濟歷史最重要的陵墓,沒有足夠的金錢是無法進行挖掘立項的。
之後1997年也有人提出要開挖武則天墓,但當時僅有5萬元的款項,根本無法進行挖掘。
到了現在,雖然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GDP也增加了很多,和新中國剛成立時經濟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但是對於武則天墓的開發依舊沒有提上日程,錢依舊是一個大問題。
因為武則天墓到底需要挖多深,在開啟墓門時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以及開啟後第一時間保護墓葬內的文物這些都是要花錢的,而這些就像個無底洞,難以預計將會花費多少。
而我國除了考古之外,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錢,就算是考古,對於那些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墓葬,開發成本較低,也更加急需開挖,於是完好的墓葬挖掘只能往後推了。
其次就是人才支援不夠。
挖掘陵墓是一項技術活,可不是像盜墓賊一樣,直接炸開一個口子,把東西拿出來就完了。
文物的挖掘、復原、修復可不簡單,這都是需要純人力耗費大量的時間一點點的去做的。
而思想的侷限性,讓我國古代很多技術都是師傅口耳面授,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導致很多傳統的技術已經失傳。
很多傳統技術有著很強的保密性,每代就那麼幾個傳人,這些人根本就不夠用,還不能很好的普及開來。
這就造成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缺失,就連現在挖掘出來的很多文物需要修復復原的,都要看文物的具體情況,排隊等著,有哪裡能抽出大量的人手去開挖新的陵墓呢?
現在雖然已經在大力培養很多考古的人才了,但是也是杯水車薪,好的人才哪有這麼快就能培養出來的,就算是培養了一段時間能夠正常進行工作,那也只能從事簡單基礎的,高深的還需要時間來慢慢學啊。
而且我國那麼多的陵墓,每個朝代少的也有幾十座,多的也有上百座,每一個陵墓一旦開挖,至少也要抽調幾十上百個經驗豐富的專家才能勉強開挖,這人再一分,哪還有更多的人手來開挖乾陵呢?
最後就是文物保護技術不到位了。
文物挖掘出來之後,修復和儲存就是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有專家說:“要是儲存技術不過關,還不如讓文物繼續塵封地下,還能儲存完好”。
為了避免重現定陵的悲劇,我國的專家們還曾組織前往埃及去取經學習,但是因為儲存不當致使文物損壞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到如今也依舊是我們沒有攻克下來的難關。
當時周總理也是考慮到現在的技術各方面問題,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雖然有一部分文物長期在地下也確實會受損,不如早早挖掘出來會好一點,但是也還有很大一部分早挖掘就相當於早破壞了。
要是像石雕、陶器、瓷器等,就算花紋不清晰或者碎了,還能補一下,但要是字畫、織物這樣的,一旦遇到外界空氣直接變成碎渣或者發生化學反應,那可就是連搶救都搶救不了啊。
所以,才有了周總理說的“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當我們的一切技術和人才都到位了之後,就是我們再次見證盛唐瑰寶的那天,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吧。
陪葬墓開放目睹盛唐風采
乾陵雖然沒有被盜被挖掘,但是乾陵旁邊的陪葬墓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像懿德太子墓,就被盜墓賊多次光顧,不過等考古工作人員挖掘的時候,還是挖出了1000多件文物。
懿德太子墓的墓主人是武則天的孫子,唐中宗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從他的墓中都能挖出這麼多的文物,還是被盜墓賊光顧過的,推斷一下就能知道武則天墓,會有多少文物了。
而因為懿德太子墓被盜過,不管是資金還是技術是否能到位,都必須進行挖掘了,畢竟被盜過的墓要是還這樣放著,裡面的文物暫且不說會不會再被偷走,要是放著不管,沒有很好的保護起來,那這些文物要不了多久也會消失了。
這就是搶救性挖掘,為的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儲存好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
1978年乾陵博物館竣工之後,就對外開放旅遊了,為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了解我國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時期的輝煌,感受一下盛唐的風貌和繁盛。
乾陵博物館自從開放了之後,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人滿為患,博物館的開放既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為當地的政府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當然,也無疑為後世對乾陵的正式挖掘,作了很好的“鋪墊”工作。
現階段我國的考古技術雖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離真正的儲存好這些珍貴而脆弱的文物還是有段距離的,沒有開挖,沒有被盜的陵墓就先暫時擱置吧,先把那些開挖過的、被盜過的陵墓先研究好、保護好。
等到我們的挖掘技術和儲存技術足夠好了之後,再將這些埋藏千年的陵墓開啟,到時候再讓人們徹底瞭解那時候的社會風貌吧。
參考文獻:
《乾陵為何"留待後人》人民網
《舊唐書·嚴善思傳》
《挖,還是不挖——發掘武則天之墓爭議追蹤》解放日報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