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得不承認我方軍隊的防禦工事做得非常的好
上甘嶺戰役中美國為了儘快的拿下上甘嶺高地,從而居高臨下將戰線向北推200公里,可以說已經是不惜一切代價了。
——因為在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前,美國國內的反戰情形已經非常的高漲了,美國政府為了儘早的結束戰爭,也只好將所有的賭注也就壓在了上甘嶺戰役,在戰役之中美軍投入了大量的高殺傷武器,想要憑藉著武器上面的優勢一舉殲滅我軍。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平均每秒鐘我方陣地會落下6發美軍炮彈。而且並非是普通的迫擊炮炮彈,而是150榴彈炮。
可能大家對於150榴彈炮沒有什麼概念,我們來那個對比作為參照,在二戰時期如果德軍遇到了美軍的150榴彈炮部隊,一般情況下堅持不了20分鐘都會被打潰。
上甘嶺戰役是一場典型的攻高戰,我軍佔據著高地,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勢。如果“聯合國軍隊”直接採用人海戰術攻擊,損失慘重還未必能夠攻下山頭,因此“聯合國軍隊”才會採用炮擊的方式。
只不過雖然美軍投放的炮彈眾多,但並沒有對我軍形成有效殺傷。
這是因為當時的我軍結合著朝鮮的地形特點,在炮擊背面做了很多防禦性坑洞工事。儘管美軍不停歇的轟炸,但由於我軍躲藏在炮擊山頭的背面,炮彈大多都會飛繞過去洞口,根本不會傷及到藏在洞中的戰士。
上甘嶺上面又有很多的岩石,我方藏身洞又挖的比較深,就算是高射角炮彈砸中,也很難穿入地下。別說一秒鐘落六發炮彈,就是更狠一些落十發炮彈,大多也都是隻有聽響的份兒。
當時我方還直接打通了上甘嶺背面到正面的一個通道,我方軍隊可以直接趴在通道口觀察著美軍的進攻情況,在對方炮擊的時候只留一兩個戰士在那裡值班就好了。
由於這些坑道口都相對隱蔽且洞口比較小,因此聯合國軍的炮彈很難打中。觀察洞口還有戰士輪班站崗監控,如果有戰士犧牲了會再換人上去——如果在美軍停止炮擊派人衝鋒的話,我軍也可以及時的從這些通道口出來形成交叉火力線阻止“聯合國軍隊”衝鋒。
二、美軍的實戰經驗相對較少,我國的山地實戰經驗更為豐富
當時上甘嶺的坑道戰其實也是我國地道戰的升級版。當年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我軍和日軍之間存在著絕對的武力差距,為了避免和日軍進行碰硬,我軍也就採用了地道戰的方式。
地道戰的特點就是,因為其受制於作戰環境的原因,日軍一些大火力武器根本無法施展,從而最大限度的壓縮日軍的武器優勢。
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前,我軍已經得到情報稱美國準備放手一搏,自然會使用大量的大火力武器。當時我國又剛建國不久,很多的武器就必須靠蘇聯援助,因此我們硬碰硬肯定扛不過,所以當時就想到了在上甘嶺上面採用坑道戰術做防禦。
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軍隊曾多次在日軍後方打游擊戰和打山地戰,因此我軍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山地地形做好防禦和攻擊。除了坑道防禦之外,“貓耳洞”戰術也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與坑道法不同的是,貓耳洞一般都是在對方炮擊的身體背面直接反向挖一個能夠藏進去兩三個人的小洞,這個洞進口之後呈L型拐彎。
由於“貓耳洞”位於對方火炮攻擊面的背面,因此對方炮彈根本不可能正面擊中貓耳洞,對方採用高射角拋射砸中的機率也非常小,更何況還有L型的洞口保護,所以衝擊波也不會傷到貓耳洞裡面的戰士,所以人藏在裡面非常的安全。
總之,與坑道戰相比,貓耳洞更好開挖造型也更簡單,出擊的時候也更為方便。
美軍雖然也曾參與第2次世界大戰,但美國主要是以支援其他國家武器為主,無論是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美軍參與都不多,直到後來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美軍才開始和日本正面硬碰硬。
美軍在與日軍交戰之間主要是以登陸戰還有海戰為主。因此美國陸軍的山地戰經驗並不是很充足。而在上甘嶺戰役發生之前,當時美聯合國部隊中真正打過山地戰計程車兵非常少,而且很多指揮官也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山地攻堅戰。
由於缺乏一定的經驗,所以他們根本無法組織一個有效的進攻計劃,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我方的坑道戰。因此儘管當時聯合國軍的火力上非常的兇殘,但他們好像將所有的火力都用在了刀把上,並非用在了刀刃上。
三、我軍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曾有一個美國大兵回憶當年在上甘嶺戰役之間,平均每一秒鐘都會有一發解放軍的炮彈落在陣地上——雖然抗美援朝之時我國剛成立沒多久,但我國境內中並不差炮兵手,因為當年解放戰爭期間有很多國民黨的炮兵技術員投靠到了我軍之中。
在這一批技術炮兵的帶領之下,我國又發展出了一批新的炮兵手,更何況當時蘇聯還給予了一定的技術指導,因此當時我國並不缺炮手。
由於朝鮮戰爭也是美蘇兩國之間一種海外戰場的較量,蘇聯方面也給予我方很大的武器支援,後期的時候更是支援了一部分喀秋莎火箭炮,更何況我國還從國民黨軍隊和日軍手中又繳獲了大量的日系和美系的大炮。
正是因此我軍做到了讓美軍陣地平均每秒鐘就有一發炮彈落下。雖然火力密度還有傷害強度和“聯合國軍隊”的炮彈不在一個等級,但畢竟這些“聯合國軍隊”由於缺乏一定的戰地實戰經驗,士兵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防禦,只能夠暴露在我軍火炮攻擊的之下。
也正是因此,儘管我軍相對於美軍的火力較弱,但“聯合國軍”的傷亡更嚴重,而且有大量的機械車輛被炸燬。上甘嶺戰役美軍之所以願意撤軍 ,因為當時美軍的傷亡已經超越了日美硫磺島戰役的死亡率。
最後普及一下什麼叫範弗裡特彈藥量。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美軍早期的指揮官李奇微採用火海戰術給我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前期所取得的軍事效果顯著。範弗裡特接任美軍指揮官之後,為了貫徹李奇微的火海戰術對我軍展開超常規火力打壓,當時美軍所用的彈藥量是戰爭預算的5倍,但是取得的效果並不明顯,因此媒體諷刺為範弗裡特彈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