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康熙時代,被圈禁的皇長子胤禔竟然在這段時間裡生下了29個子女,這令人啼笑皆非。究竟是怎樣的圈禁條件,竟讓他在囿於狹窄空間的同時,又能擁有如此龐大的後代?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是否暗藏著宮廷生活中的種種玄機和曲折?
一、聰明過人卻出身尷尬的皇子
允禔生而聰慧,自幼機敏靈動,為人熱誠開朗,溫文爾雅,善解人意,備受康熙疼愛。他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前四兄弟不幸早殤,他作為最小的兒子,自小承擔起許多長子的職責,為父分憂,體恤民情。
允禔從小耳濡目染朝政細節,見多識廣,常在康熙面前妙語連珠,分析局勢,提供建議。他通達明理,理解能力超乎同齡人。康熙在政事上也時常與他討論決策,頗為倚重。
年僅八歲,允禔便勸諫康熙在朝政上力求審慎,少掉以輕心。他語重心長地表示,皇上聖明英明,當惜身愛民。朝堂危機四伏,萬一有失,社稷民生要如何是好?康熙聽後感慨萬千,非常欣慰允禔的通達聰慧和為國為民的大局心態。
只是允禔的母親惠妃並非嫡妻皇后,他的出生不能令宗廟社稷安心。允禔本性驕傲,外表謙遜。他明白自己必須更加優秀,才能磨平心中略感的卑微。這種出身所限卻志在登頂的矛盾心態,成為日後種種事端的隱藏源泉。
從十七歲起,允禔便跟隨康熙西征東討,馬背勤王兩袖清風。他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與士兵同甘共苦,結交了許多王。有回軍中的糧草不濟,允禔主動請纓深入敵境解決後勤。不僅糧草得到及時補給,他還生擒了數名敵軍頭目,為清軍開啟戰場局勢。康熙得報大喜過望,連續賞賜允禔金銀珠寶並封他為郡王,這在庶子中可謂破格。
允禔加入軍隊出征,一方面是為了鍛鍊自己,另一方面也在積蓄軍功。他心中早已盤算,要在軍事上立下汗馬功勞,為日後奪嫡鋪路搭橋。允禔表面謙遜有禮,背後卻心機深沉。
二、與太子相爭失去父愛
允禔將戰場上的功績視為登基的墊腳石,心中對皇位虎視眈眈。他結交面總順直內詳明珠等權傾一時的顧命大臣,暗中扶持自己人馬擴大勢力,是一個心思縝密、野心勃勃的政客。
允禔渴望證明自己在國事軍務各方面都比太子更加優秀才華橫溢,從而在康熙心中奪得更高地位。然而這種積極表現的背後是對太子地位的覬覦與,使得康熙內心對允禔日漸生疑。
一次西征之中,允禔率先攻下了幾座小城池,還活捉了敵軍主力。他迫不及待地派飛騎傳信報告皇上,誇誇其談地將戰績渲染為自己的功勞,隻字不提其他將領。
然而這顯然違背了軍令,康熙這才察覺允禔在私自加冕,意欲據為己有。一番好景被他惹是生非的越俎代庖玷汙了去。康熙憤慨不已,公開責備允禔不遵軍令,擅自行動。此事讓允禔聲名狼藉,被按在軍營中反省檢討。
三年後,允禔終於重返戰場。他倍感羞恥,恨不得一鼓作氣再建奇功。這一次允禔聽從統帥調遣,義無反顧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生路。戰後他立即給康熙呈上戰報,毫不猶豫地把功勞歸於總司令明珠。康熙這才化解了部分怒火,但內心依然有所戒備。
允禔性情驕縱,多有得罪太子的舉動。有次皇室圍獵,允禔一箭射中獵物要害,太子卻射偏了。允禔當眾譏笑太子是毫無本事的墊腳石,如果這樣都打不中,將來如何以弓箭之術服天下蒙古?
康熙得知後,暴跳如雷,大罵允禔無禮,此後更加嚴苛地要求檢討。允禔雖表面謝罪,內心卻無法平靜。太子之位近在眼前,他如何甘心就此放棄。
三、被廢黜軟禁至死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對太子深感失望,決定廢黜其皇太子之位。允禔正策劃著下一步行動,突然得聞這個大好訊息。他連夜起草奏疏,極力渲染太子種種不是,企圖在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推波助瀾,一舉登上皇儲之位。
然而悲劇的輪迴再次來襲。察覺其心思的康熙大怒,下詔將允禔軟禁在郡王府第。對此允禔萬萬沒有想到,險些暈倒在地。
這對允禔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他從小備受寵愛,一朝落得這等田地,更是懸崖式的跌落。允禔整日鬱鬱寡歡,神情恍惚。平日打扮講究的他這時候衣冠不整,蓬頭垢面。即便生活上衣食無憂,他的心卻像困獸一樣在豪華卻空蕩的囚籠中不甘地怒吼。
之後的日日夜夜,允禔在懊喪自責與遺憾中度過。他反覆地思考自己為何走上歧途誤人子弟,又是哪一步開始離經叛道。
允禔多次上書向康熙哀告,懺悔自己莽撞魯莽,懇請寬恕。他在獨處時也常自我檢討,默默落淚。他開始明白平步青雲的野心代價之大,然而為時已晚。
允禔幾度請求面見康熙,想要當面認錯懺悔,但康熙置之不理。允禔心中絕望透頂,只得依靠王妃們加以慰籍。
四、11位妃子29皇子的悲劇人生
軟禁中的日子枯燥乏味,允禔唯一的安慰就是11位王妃們了。她們個個明媚動人、溫文儒雅,從未改變對允禔的深深愛戀。即使允禔失意被監,她們也推心置腹,竭力取悅他的心志。
王妃們溫柔疼愛,允禔哀婉雋永,兩情相悅,關係漸生溫暖。在這些妃嬪身上,允禔找到了久違的安全感。這些年來,他與眾妃的感情日益依戀,生活中的折磨似乎也沒那麼難熬。
只是他們的兒女要揹負“軟禁父親”的惡名。康熙不獲準11位妃子進宮探視兒女,更不許這些皇孫隨侍左右。29位皇子活在父母的光環下卻得不到關愛,群體中也沒人理睬與結交。
他們不被視為英明神武的康熙真傳,反倒有罪之身,深受委屈。這些皇子們徘徊於皇城尋覓溫情,可遇人便遭冷眼相待。他們只有在彼此間尋得慰藉,但又實在難以傾訴兒女情長。
這29個從小深受冷落的孩子,大多數早夭或病歿。活到成年的,終身在宮廷不得抬頭,只有8人奇蹟般苟延殘喘。他們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悲慘命運,似乎也成為允禔家族衰敗的序曲。
五、康熙的隱忍與不捨
朝臣們議論,這是上天的警示,康熙對長子已經絕望。其實他內心對允禔仍念念不忘。每逢允禔上書,康熙都會親自檢視信函。
他眼中透著惆悵和悲哀,似乎想要一個訊號,一個契機再次相信允禔。只是畫龍點睛之際,康熙還是忍痛放下,沒有寫下半個字的回信。他生怕一走神入,就要動了惻隱之心開恩釋放。那樣的話,太子之位又會引發紛爭,他曾經的疼愛與無奈又要從頭再來。
結語
26年的軟禁生涯讓允禔身心俱損。他明白大限將至,再次請求見父皇一面,語氣哀傷而篤定。康熙這次沒有拒絕。他來到允禔跟前,默默注視垂死的兒子。那張如出一轍的嘴角和眉眼透著憐愛之情,又隱含無奈和悲哀。許久,康熙伏在允禔身上,眼淚不住地落下,哭得撕心裂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