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內外戰爭,一向是以弱擊強,以弱勢裝備對抗敵人的優勢裝備。然而有一場戰爭卻是例外,那就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這是新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嘗試到科技、裝備壓制的感覺。
當我軍繳獲大量印軍裝備,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便一直奉行著對外擴張的政策,妄圖建立南亞大陸的霸權。為此,印度還不斷北進,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為基礎,不斷蠶食我西藏的領土。印度“國父”尼赫魯將這個政策,稱為所謂的“前進政策”。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新中國可謂強敵環伺。蔣介石不斷在東南沿海尋釁生事,美國在越南發動侵略戰爭,威脅我國的南大門。而中國與蘇聯的關係也由意識形態的分歧轉向了國家層面的全面決裂。可以說,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被國際反華勢力包圍的時代。
在這個背景下,印度趁火打劫,不斷向北推進,能佔多少便宜就佔多少便宜。尼赫魯聲稱,新中國絕不敢把印度怎麼樣,更不可能動手甚至開火。
印度一再挑釁,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領導原本不想生事。但是印度卻將我方的退讓當成了軟弱。在1962年,毛澤東終於拍板,決定對印度展開一場疾風驟雨般的打擊。為此,我軍組建了藏字“419”部隊,共1萬人,秘密向敵人前線突擊。在張國華的將軍的指揮下,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全殲了印度王牌第7旅。
印軍戰敗之慘烈,讓印度朝野震驚,因為他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強大”的印度軍隊竟會輸給“孱弱”的中國人。在我們現在看來,印度人的自信非常可笑,可以用“迷之自信”來形容。但在當時印度人心目中,中印軍力之對比確實如此。
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也是英國最大的兵源徵集地。二戰期間,曾有150萬印度軍人為大英帝國作戰,可以說是打遍了歐亞非三大洲。無論是日軍還是德軍,印軍都有交手,戰鬥經驗非常豐富。
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印軍就曾跟隨英軍殺到了中國首都北京,以極少的兵力擊敗了人數佔優勢的清軍。因此在他們看來,自己對中國人是有優勢的,特別是武器裝備。
印度軍方曾有一份檔案,以武器裝備精良程度來判斷,對比各國的軍力。這個檔案宣稱,中國軍隊是最不行的,印度士兵足以以一當十,甚至更多。
後來他們的軍事代表團參加了朝鮮停戰監督,對這種估計做了修正,認為中國士兵吃苦耐勞,但即使加上這種因素,他們仍然認為印軍的單兵戰鬥力仍是一個能抵擋五到六個解放軍戰士。這種無端的自大,正是印度敢於一再挑戰我軍底線的原因。
當印度第七旅被全殲,旅長被俘後,印軍依然轉變不了自己的囂張的態度。印度普遍認為,自己的軍隊依然是一支強大的部隊,只是因為政府過分的“怯懦”和“撇腳”才攔阻他們去攻打蹩腳的中國軍隊,最終反而讓中國人先聲奪人。
因此,第七旅的全殲不僅沒有打消印軍的囂張氣焰,反而將這種駭然化為斷然的決心,最終竟還產生了樂觀情緒。無論是政客、軍隊還是民眾,都將戰爭看作是印度的偉大時刻,並認為這場戰爭的結果只能是國家的統一和最後的勝利。
最終,印度集結大量兵力,準備和我軍來個決一雌雄。不僅如此,印軍還將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力旅——11旅派往我軍駐守的瓦弄地區。按照計劃,印軍將於1962年11月13日發起進攻,一天後就能將中國軍隊趕到麥克馬洪線。
負責指揮這場戰鬥的,是印軍的考爾中將。在他看來,11月14日是個很值得慶賀的日子,因為那一天是印度總理尼赫魯76歲的生日。因此,考爾準備用一場“對敵人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來給尼赫魯送上一份最好的禮物。
11月14日當天,印軍11旅果然向駐守在瓦弄的54軍130師發動了攻擊。印度各大報紙皆以頭版頭條釋出訊息:
“印軍已經轉入進攻,不日便會將“侵略者”從印度神聖的國土中趕出。”
印軍的狂妄正應了後來戰鬥英雄龐國華的那句話:“敵人非但不投降,反而向我軍發動進攻。”
54軍,是人民解放軍中一支年輕的部隊,同時也是一支精銳的部隊。1952年10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第四野戰軍45軍和44軍各一部合編為第一個軍入朝參戰。這是一次強強聯合的合併。
這兩個軍中的三個師,都是經歷了血與火考驗的老部隊。在合併之前,還曾發生過一段趣事。番號取消,就意味著這支部隊在地球上消失。如果戰爭中,部隊番號被取消,那可是奇恥大辱啊!
因此,44軍的領導要求,按排序,我們在前,番號應該用我們的;45軍官兵則說,我們過來了一個軍部和兩個師,當然是用45軍的番號。最終,周恩來一錘定音,他招來44軍軍長張才千、45軍代理軍長丁盛。他說:
“你們都說得有道理,希望自己的軍番號保留嘛,無可厚非。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兩個軍的番號都可以保留。”
其後,周恩來從44軍的數字裡選了一個“4”,在45軍的數字裡選了一個“5”,組合起來就成了54軍。
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正式成立,有“丁大膽”之稱的丁盛擔任54軍首任軍長。在1949年的衡寶戰役中,丁盛帶領135師腰斬七軍,以一個師的兵力拖住了桂系“鋼七軍”,最終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全勝。
在入朝作戰前,54軍得到了全面換裝,成為一支完全由蘇式裝備組建的強大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可謂是一支鐵軍。抗美援朝歸國後,54空軍參加了青海、西藏的平叛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
1962年10月,駐紮在四川的54軍130師接到命令,他們應立即入藏,沿著川藏公路向中印邊界開進。
這一次出擊,我軍以機械化行軍的方式,動用了800多輛汽車,克服了西藏複雜的天氣,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開進到瓦弄地區。
此時在瓦弄,印軍11旅3500多人已經到位。敵人在瓦弄河兩岸均修築了戰壕、掩體、地堡群等堅固工事,從正面來看很難突破。
14日,印軍的“進攻”開始了。在此前印度的報告中,印軍在裝備上對解放軍是有優勢的。然而他們的情報顯然過時了。
當時的中印兩軍,裝備都難說先進。在高原作戰,當時落後的飛機和坦克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兩支輕步兵作戰,其勝負不僅取決於雙方的戰略戰術,同時也取決於兩方手上所持的槍支。
我軍的裝備,主要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以及由AK-47改制的五六式衝鋒槍。這兩種槍具有優良的蘇制血統,打得準、火力猛,其中56半能在300米內輕鬆擊穿3mm的鋼板。參戰老兵的回憶錄中說,他們經常利用兩支半自動的射速優勢和高精度壓制印軍的機槍,可見高原上56半表現之優秀。
而印軍的單兵武器呢?則以李恩菲爾德步槍為主,這是一種源自於一戰時期的步槍,雖然準頭不錯,但是射速感人。拉一次槍栓才能打一槍。
當時,我軍解放軍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衝鋒槍、2支56式輕機槍。在火力上,我軍以自動化火力輕鬆壓制印軍。因此我軍用區區數人,便常常可以壓制是自己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敵軍。
因此,印軍11旅對我瓦弄地區進攻,將是一場裝備被碾壓、軍人素質同樣被碾壓的戰鬥。通俗點說,這就是以卵擊石。
14日,印軍首先以第六庫瑪翁營的兩個連向我軍某高地發動進攻。這些來自於喜馬拉雅山山麓的印軍,十分適應高原環境、堅韌不拔。在此前的戰鬥中,他們曾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打退過我軍。然而這一次,他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我軍以逸待勞地守衛著高地,不間斷地向他們發射炮彈。僅僅六個小時後,兩個連的印軍便已精疲力盡。
當天晚上,我軍發動反衝鋒,將敵軍全部趕下了山。回到大本營後,這支部隊的兵力已經不足半數。然而此時的印度報紙,依然在吹噓印軍的“大勝”。
在掩護庫瑪翁營撤退的戰鬥中,印軍炮兵慌了手腳,竟打光了大部分炮彈。因此當130師在16日發動大規模反擊之時,敵軍炮兵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
11月16日,瓦弄作戰全部打響。4點40分,第390團以第3營向“07”高地發動進攻,團指則率第1營、第2營自“06”高地沿“05”高地東南側向瓦弄方向穿插。
僅僅半個小時時間,我軍便攻佔了07高地的前沿陣地。就在這個時候,印軍突然用強勁火力壓制了我軍,子彈像暴雨一樣傾瀉而來,一時間我軍攻擊受阻。連長王傳斌率領分隊、傷員進行了10多次衝擊,副連長、一排排長等先後犧牲,“政指”劉貽武亦負傷。
情況十分危急,2排機槍班班長譚政貴,率機槍組3人勇敢地搶佔了有利地形,用56式輕機槍猛烈壓制敵人的火力。隨後,分隊與印軍短兵相接,展開了機槍對機槍,手榴彈對手榴彈的硬拼。
之後,第6連的團75炮連第5班副班長方純德急中生智,他見灌木稠密不適合架炮,於是他用揹包帶將一門75炮綁在了一棵樹上。方純德上樹一看,發現敵人十幾個地堡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他命下面的人將炮彈遞上來,然後一發接一發,將敵人的地堡送上天。
一個印度軍官發現樹上有解放軍的火炮,大叫了起來,於是馬上指揮機槍射擊。然而方純德的炮正好位於其機槍的死角,根本打不中。
一個印軍機槍手抱著機槍跑出了地堡,一位拿著56半的戰士立即開了一槍,爆了他的頭。在樹上火炮的支援下,印軍全線崩潰,其中包括該聯隊的中校營長,高地上的300多名印軍全軍覆沒。戰後,方純德榮立一等功。
在80高地,我軍也巧妙地利用了火炮。當時我軍攻擊西山樑分隊,編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由九班和輕機槍組等 14 人組成, 由七連三排長周天喜負責指揮;第二梯隊由三營副營長盧興鋒率八班配輕武器隱蔽緊跟在一梯隊之後前進。
當他們接近敵人時,就甩開膀子扔手榴彈,炸得敵人血肉橫飛。然而印軍在察隅河西岸佔據了五個高地,他們利用這些制高點不斷向我軍發射炮彈。此戰中,戰鬥英雄周天喜英勇犧牲。
為了攻佔80陣地,我軍調來了一個炮兵排。負責指揮的炮兵連長李凡武從望遠鏡彙總看到了印軍的火炮,全部都架在一個叫“老虎嘴”的山崖上,山崖邊是永久工事,一溜排開10多門炮。
於是李凡武冒險命令戰士們在灌木叢的掩護下,將大炮往前推,一直推到距離敵人500米處。隨後李凡武一聲令下,用“拼刺刀”的方式,將老虎嘴的五個地堡全部摧毀。
之後,我軍炮兵不斷在原始森林中來回轉移,打一炮換個地方,炸得印軍血肉橫飛。印軍指揮官暴跳如雷,曾組織炮兵試圖反擊。然而除了原始森林裡冒出的一股股青煙,別的什麼都看不到。而此時,我軍早就移動到敵人炮兵的側翼,然後又是一輪炮擊,打得印軍毫無還手之力。
印度杜格中校一看,再這麼打下去,自己的炮兵就要全部報銷了。於是他停止了炮戰,準備集中大炮對付我軍步兵。然而為時已晚,我軍炮兵攢射80高地,全殲高地上的敵軍。隨後我軍突擊部隊攻上高地,將紅旗插在了山頂。
杜格中校一看,於是命令士兵點燃松柏和灌木,試圖用火牆擋住我軍的攻勢。然而我軍不畏艱險,高喊著革命口號,衝入熊熊烈火,然後帶著火焰和敵人展開肉搏戰。
看著這些帶火計程車兵,曾經擊敗過隆美爾的印軍11旅官兵終於支撐不住了,他們的防線瞬間瓦解。
我軍對07高地和80高地攻佔,徹底打垮了11旅。短短10個多小時的戰鬥,印軍全線潰敗,丟下了數百具屍體,沒命地向深山老林裡逃竄。
此時的考爾中將也在瓦弄,他見自己指揮的軍隊潰敗,於是趕緊乘坐水獺式運輸機向後方逃竄。在逃跑之前,驚魂未定的他還寫了一封驚魂未定的電報:
“由於敵人來勢十分兇猛,兵力十分強大,我有義務敦促你請求最高當局爭取願意幫助我們的外國軍隊支援,否則,我過去已經再重申,我國的武裝力量將無力阻擋銳不可當的中國軍隊,敵人已經集中並繼續集中優勢兵力來對付我們,使我們處於不利地位。這個意見不是出於惶恐,而是正視現實的殘酷現實。”
曾經驕橫的考爾中將這次徹底慫了,他終於知道自己的軍隊,根本不是解放軍的對手。逃到後方後,考爾中將認為自己不能就這麼走了,於是他又乘坐直升機回到瓦弄,試圖收攏自己的殘部。而這一決定,差點讓他做了我軍的俘虜。
戰鬥結束後,我軍清理戰場,發現陣地上除了幾百具屍體和傷兵外,其他2000多人不見了蹤影。丁盛了解情況後立即做出判斷,我們要打的是殲滅戰,絕不是擊潰戰。瓦弄地區到處是森林,敵人一定躲在山林藏了起來,因此現在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搜山抓俘虜的時候了。
丁盛命令,部隊還不能休息,立即進山搜捕敵人,我軍要做到嚴密封鎖各個山口、溝口、道口、河谷,控制水源、糧源,沿察隅河兩岸的高山、密林、灌木、草叢,用追、堵、伏、喊等方式進行大範圍所部,絕不給印軍任何喘息的機會。
我軍進山後,立即對敵軍展開了追擊。11旅不愧是一支“老牌部隊”,部隊裡計程車兵都很“老”,大多是“蓄長鬚,扎銀色頭巾”的“鬍子兵”,而我軍戰士則都是20多歲的小夥子。敵人在前面跑,我軍精壯的小夥子跑幾步就追上了敵人。敵人見跑又跑不過,打又打不過,於是只好獻出武器投降。
截至26日,我軍設伏打死、俘虜了敵人千餘人。曾有一個連,就抓了一百多個俘虜,連長也因此立下了特等功。
在搜山的過程中,印度軍方還不知道部隊已經潰逃,仍不斷用飛機扔下物資,地面上到處都是白色降落傘。我軍本來就追餓了,敵人正好給了我們食物。開啟包裹一看,裡面盡是豌豆、土豆,看不到一點兒葷腥。印度自己本來就不富裕,還那麼窮兵黷武,簡直是自取其辱。
值得一提的是,考爾中將還差點被我軍抓獲。當時,他正乘坐直升機到處搜尋傷兵,結果正好碰到了我軍的追擊部隊。考爾剛準備逃跑,他所乘坐的米—8直升機便被我軍打了下來。但他溜得快,他鑽進樹叢後甩開了追兵,然後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逃回了印度本土。此戰中,號稱二戰勁旅的11旅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在其他戰線,我軍也全力出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共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068人。
其中,丁盛的54軍給印軍留下了極深的陰影。瓦弄之戰,是對印反擊戰中關鍵也是最後一戰,而對陣的印軍也是印度的精英王牌。網上曾有人說,現在印度軍校裡,模擬假想敵的番號仍是“54”,由此可見敵軍被打得多慘。
在新德里,尼赫魯等人還樂觀地等著瓦弄前線的戰報。結果等來的,卻是另一場慘敗的訊息。此時我軍在東西兩線皆大獲全勝,前鋒距新德里僅有300公里。如果我軍繼續攻擊,印度恐怕就有滅國之危。
當時,新德里一片混亂,民眾成群地向鄉村逃跑。當時駐新德里的美國大使曾說:“我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
就在印度朝野一片恐慌之時,毛澤東卻下令我軍撤回曾經的實際控制線。更令人驚訝的,是我軍竟然將自己繳獲的裝備,全部還給了印軍。
在這場戰鬥中,我軍繳獲印軍飛機 5架,繳獲 51 毫米口徑以上火炮 234 門, 51 毫米以下迫擊炮 144 門,輕、重機槍 631 挺,長、短槍5772 支,炮彈 7 萬餘發,及槍彈、手榴彈、地雷等作戰物資若干。
但戰鬥結束後,我軍卻將這些武器全部歸還了印軍。在槍械方面,我軍每二十支槍一捆,擺放得整整齊齊;汽車和坦克,則加滿了油甚至填上了炮彈。每件武器,我軍都給它們擦拭得乾乾淨淨。
剛開始,很多戰士對此很不理解。但是經過政委的解釋,戰士們才心服口服。我們為何要歸還這些武器?
政委們說,印軍武器很爛,這些繳獲來的武器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留下的老武器,都老掉牙了,對我軍沒有任何價值。
戰士們一想:“確實啊!”我軍戰士除非打光了子彈,才會選擇撿起印軍的槍。敵人的槍,真的太落後了。
而政委們還從國際主義的角度分析:“如果我們不還這些武器,印度反動派還會花更多錢從國外購買更新式的武器。”將心比心,將士們終於被說通了,歸還武器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我軍歸還了武器,印軍是否感恩戴德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澳洲學者內維爾《印度對華戰爭》的記載:
“印度方面雖然按照中國通知正式接收了交還的軍用物資,但是他們卻感到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分外恥辱,對此他們經常哀嘆。因此滿懷怨恨,並指責中國的舉動是個宣傳伎倆。”
恨歸恨,恥辱歸恥辱。但印軍卻只能打斷牙齒和血吞。他們明白,中國之所以敢於歸還武器,正是因為中國軍隊裝備更先進,而且更有餘力。我軍撤軍並非打不下去了,而是不想再打。如果印軍還敢來犯,我軍不吝惜進行下一輪的猛烈打擊。因此印軍雖然在邊境屢次挑釁,但直到今天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