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日本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慶長十九年(1614年),江戶幕府以豐臣家鑄造的方廣寺鐘銘“詛咒”德川家為藉口發動了滅亡豐臣家的“大阪之陣”。大家熟悉的藉口是銘文中的“國家安康”和“君臣豐樂”。但江戶幕府找到的“罪證”還有“前徵夷大將軍從一位右僕射源朝臣家康公”。
按照江戶幕府的“欲加之辭”,“右僕射源朝臣家康公”的意思是“僕(日語的意思為‘我’)射(動詞)源朝臣家康公(德川家康)”,即豐臣家詛咒德川家康。不過日本確實是沒有名為“右僕射”的官位。那麼方廣寺鐘銘為什麼將德川家康稱為“右僕射”呢?本鬼接下來說說一家之言。
大寶元年(701年),日本大和王朝正式建立了“律令制”,而“律令制”設定的官位被稱為“律令官”。到了天皇和朝廷全都淪為擺設的幕府時代,“律令官”也都成了沒有任何實權的榮譽稱號。不過幕府將軍和武士領主名義上還是天皇之臣,需要一個“律令官”來讓統治“名正言順”。
正因如此,有實力的大名一般都有兩個頭銜:一個是表明實際權力,比如執權、管領、守護、城主等等;另一個是表明榮譽地位的律令官位,就連徵夷大將軍也不例外。江戶幕府建立的時候,德川家康在被天皇任命為徵夷大將軍的同時也得到了朝廷的律令官位“右大臣”。
慶長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將徵夷大將軍之位讓給了兒子德川秀忠。可能為了讓德川秀忠的將軍之位在名義上更為穩固,德川家康不僅把徵夷大將軍讓給了兒子,還辭去了“右大臣”的律令官位。與此同時,當上江戶幕府二代將軍的德川秀忠還得到了律令官位“內大臣”。
有意思的是,天皇朝廷可能是想平衡德川家與豐臣家的關係。就在德川家康辭去“右大臣”和德川秀忠出任“內大臣”的當年,豐臣秀賴得到了律令官位“右大臣”。再加上“右大臣”位階比“內大臣”要高,日本當時名義地位最高的武士不是幕府將軍德川秀忠,而是大坂城主豐臣秀賴。
豐臣秀賴此後一直稱右大臣,方廣寺鐘銘的署名也是如此。但在寫方廣寺鐘銘時,豐臣秀賴面對一個問題:如何稱呼德川家康?豐臣秀賴一方面不想與江戶幕府開戰,另一方面豐臣秀賴的正室是德川家康的孫女。因此豐臣秀賴不能只寫德川家康的姓名,必須要寫律令官位。
但豐臣秀賴又出於兩點不能將德川家康稱為“右大臣”:第一,德川家康此時已經辭去“右大臣”之位,而且現任“右大臣”是豐臣秀賴;第二,如果德川家康和豐臣秀賴一樣被稱為“右大臣”而德川家康又是豐臣秀賴的長輩,那麼豐臣秀賴在名義上壓了江戶幕府一頭的成果就沒有了。
於是豐臣家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律令官一般都有非正式的“唐名”,比如太政大臣的唐名叫“相國”、中納言的唐名叫“黃門”、參議的唐名叫“宰相”等等,而“右大臣”的唐名之一就是“右僕射”。正因如此,豐臣家稽核決定的方廣寺鐘銘最後將德川家康稱為“右僕射源朝臣家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