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古代諸多名人中,織田信長的人氣度一直都是最高的,沒有之一;織田信長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人氣度,與其所處的特殊時代及自身的努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本和中國不一樣,中國歷史上鮮有和平時期,不是忙著改朝換代就是與周邊強敵競爭,所以湧現出來的名人極多;但日本歷史上卻是鮮有亂世,說得上的強敵也就蝦夷而已。
因為歷史上大多很平和,少有動盪,所以名人自然少了;好不容易有個戰國之亂,自然是備受追捧。不過話說回來,這個織田信長在日本歷史上的確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他繼任家督時,雖然織田氏已經是尾張國數一數二的大豪族,但尾張國名義上的掌控者仍是斯波氏。但是誰也沒料到,織田信長這個“尾張大傻瓜”比他的父親織田信秀更狠。
織田信長在陸續打敗多個尾張國的豪強勢力之後,一統尾張國,並且還把斯波氏給放逐了,成功掌控尾張國。但是織田信長並沒有因此而止步,他在擊敗霸主級強敵今川義元后與德川家康結盟,從而穩固了後方,接著又從大舅子手中奪取了美濃國,至此,算是有資本參與群雄爭霸了;但命運卻和他開了個小玩笑,因為足利義昭逃到了美濃國。
織田信長自然不肯放過這麼一個好機會,於是在和足利義昭達成結盟協議後,與強大的武田信玄結為姻親之盟,只為了能全身心投入“上洛”計劃中。幸運的是織田信長成功了,在擊敗三好氏後,成功“上洛”,入主富饒繁華的京畿地區;但是想成為“霸主”,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畢竟其他有野心的大名不會讓一個“新人”就這麼輕易成為“霸主”。
所以在足利義昭的組織下,大名鼎鼎的“織田包圍網”逐漸形成,這“織田包圍網”的主要成員有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比睿山延歷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等勢力;其實這些勢力中,最讓織田信長頭疼的就是這寺廟勢力,畢竟武田信玄雖然很強,但在武田信玄去世後,甲斐武田氏勢力迅速衰弱。
但是寺院宗教勢力卻是極為難纏,整個日本戰國時期,不論是哪位大名,只要聽到自己地方出現“一向一揆”,都會頭疼半天。所謂“一向一揆”,其實就是日本的淨土真宗(一向宗)號召信徒發動的“聖戰”,這些信徒打起仗來,不僅向心力極強,而且悍不畏死,比那些大名麾下尋常的軍隊戰鬥力都要強。
關鍵是還有成功的案例,1488年時,加賀國大名富政親死於“一向一揆”之亂,自此加賀國成為了日本戰國時代唯一一個由“一向一揆”控制的百姓持有之國,是一個以金澤御坊為政治中心的本願寺王國。而且一向宗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鄰近的越前國和能登國;可以說,如果讓“一向一揆”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日本遲早會成為由一向宗控制的王國。
所以,一直以來,這各方大名對一向宗都是十分敵視的,但卻不敢像中國古代的“三武一宗”那般直接打壓佛教勢力,只要他們不發動“一揆”之亂就相安無事。但是這種感覺就像吃了一隻蒼蠅一般難受,到織田信長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這些寺院宗教勢力又出來搗亂;其實自織田信長成為大名以來,就沒少和一向宗“友好切磋”,這次可算是真的惹怒了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梟雄。
在1570年時,就在織田信長四方征戰的時候,石山本願寺、比睿山延歷寺等宗教勢力的阻攔讓織田信長損失不小,不僅損兵折將不少,還有兩個弟弟也死於戰爭中;織田信長大怒之下,決心徹底剷除這一向宗勢力,他請正親町天皇出面,與淺井長政、朝倉義景達成和解,之後開始對寺院宗教勢力出手,先是進攻比睿山,火燒延歷寺。
織田信長火燒延歷寺的行為也算是惹怒了一向宗,畢竟當初一向宗不管怎麼作亂,還沒誰敢火燒寺院的,這是直接挑戰宗教的權威啊;於是一向宗的第十一代法主顯如光佐發出了總動員令,號召全國的本願寺信徒與織田信長作戰;這場戰爭足足持續了十年之久,最終本願寺因實力消耗殆盡,求和而退出了石山而結束。
但就事實而言,織田信長也不好受,這“一向一揆”很難控制,不像攻打其他大名那樣,只要攻破主城,逼對方降服或直接滅掉掌權者就行,有明確的目標;這場持續十年的戰爭,讓織田信長也是精疲力竭,如果不是本願寺作亂的話,可能織田信長早就一統日本了;但織田信長的結局卻也是有些微妙,1580年,本願寺求和,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遭到明智光秀背叛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