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不同,很多職業發展到現代也已經銷聲匿跡,而最不起眼的更夫一職卻保留到了現在,但其實現代的打更與古代的打更完全不同。
在現代遍地的攝像頭,更夫其實已經可有可無,可是在古代,更夫可以說是民間的必要職位。
其實更不只是說一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那麼簡單,那麼更夫這項工作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
城鎮的“鬧鐘”
在古代,人們的時間觀念完全來自於傳統的“子午卯酉”,也就是太陽落在杆體上的投影方位,用這個方法,可以來斷定當下的時間以調整生活作息。
但是入了夜,這個方法就很難奏效了,百姓很難知道當下是何時辰,忘記時間直接會導致人的生物鐘錯亂,長此以往人民都會生活的渾渾噩噩。
就如同當下很多人廢寢忘食地打遊戲,一個不小心就容易通宵,第二天就很難精神起來,尤其是接下來的幾天都會受到這樣的影響,所以古人以這樣的方式來“敲打”百姓,實在是高明之舉。
更夫會在晚上七點鐘開始執第一班勤,拿上鑼就開始在自己的區域內敲打,晚七點這一班“鍾”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趕大家回家,為街上清人,因為古時候沒有路燈,晚七點鐘已經開始天黑了。
而第二班是為晚九點鐘,這個時間在古代,已經應該到了準備睡覺的階段,古時候沒有夜生活,晚上的時間就是用來睡覺的,這次敲鑼的力度也僅次於晚七點鐘,為了避免打擾百姓休息。
這時候更夫還會提醒,沒有關門窗的百姓,叫他們把門窗鎖好。
而第三次打更同樣是兩個小時以後,第四次也是一樣,直到第五次,也就是再兩個小時以後的凌晨三點,更夫再次敲鑼提醒大家起床。
因此一晚上下來,更夫總共會打五次更,工作時間是從晚七點到凌晨三點。
這也是相當辛苦的,更夫通常在白天才會休息一下,還會提醒家人按時叫醒,方便準備第二天的打更工作。
那麼有人會問,既然老百姓掌握不了時間,那更夫是如何掌握的呢?
按照古籍記載,更夫是一種晚班制度,他們在入夜前都會點上特製的香,等幾炷香燒完,他們也就掌握了晚上的時間。
長此以往人們會精準的晚上九點睡,早上三點起,這樣既保持著精力,又能有一個好的休息,全國百姓的生物鐘統一,才會有更好的勞作效率。
民間“消防宣傳大使”
在我們的印象中,更夫打更時,經常是一句話從頭喊到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通常是更夫在第二次打更,也就是晚上九點的時候喊的話,此時更夫會邊敲鑼邊提醒所有人熄燭。
因為古代沒有燈,入夜了大家都會點起蠟燭,而蠟燭又是明火,古時候的房子又都是木質建築,有些王公貴族家的木料,可能還會刷一些防水阻燃的漆料,尋常百姓就沒這個待遇了。
在民間,一場大火也不是燒一戶那麼簡單,左鄰右舍全都會受到牽連,就如同在乾柴中點火,不需要多大的火把,一個小火星就能讓方圓幾里的百姓傾家蕩產,甚至死於非命。
所以更夫地提醒至關重要,當更夫拿著銅鑼在街上時,他不只會喊出那八個字,還會特別用心提醒一些不按時熄燭的人家,提醒用火安全,這樣直接將火災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
而且如果發生火情,更夫將會第一個發現,並用力敲鑼叫大家起床逃生。
因此九點時更夫就算喊聲再大也沒人有意見,畢竟這是關乎所有人生命的事,他們感謝更夫還來不及。
宣告:文圖均轉載網路,內容未核實,如有侵,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