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鏟落地
可能就挖到奇蹟!
剛剛過去的2023年
考古工作者在常德地區挖到了啥?
有什麼重要發現?
1月28日至29日,2023年度湖南考古彙報會在長沙召開。會議共遴選20個考古專案參與彙報,時代涵蓋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其中,澧縣雞叫城遺址、鼎城區陽陂庵舊石器遺址和戰國墓群、澧縣李家崗遺址、澧縣戴家屋場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澧縣肖家鋪遺址等6個常德地區的專案上榜。
雞叫城遺址城址內的油子嶺文化墓群。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發現於1978年的雞叫城遺址,幾十年來不斷有新的考古收穫。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研究雞叫城聚落佈局及演變的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兩處大型高等級史前木構建築房址的發現,證明F63的建造工藝在雞叫城並非孤例,也為長江中游史前建築技術的研究積累了材料,對於研究澧陽平原稻作農業發展與文明化程序具有重要價值;大批出土位置明確且可完整修復的陶器為研究石家河文化時期物質文化提供了基礎。特別的是,考古工作者在雞叫城遺址中發現了兩處油子嶺文化時期的墓地:一處在高等級建築區內,這是首次在城址範圍內揭露出墓地,有儲存較好的人骨,在長江中游地區非常少見;另一處在環壕外,沒有發現人骨。這些為南方地區史前體質人類學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細化和深度理解當時社會的組織方式、等級結構提供了新線索。
陽陂庵舊石器遺址航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陽陂庵舊石器遺址本次出土遺物均為石製品,型別豐富、密度大、地層堆積厚、遺址埋藏成因較清楚,是南方較為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曠野石器加工場。石製品面貌上又與太陽山西側澧水流域的烏鴉山、條頭崗、傘頂蓋等遺址相近,填補了太陽山東麓舊石器的空白,為討論“澧水文化類群”的分佈區域及其內部具有的多樣性、該區域舊石器遺址分佈特點、古人類生存策略與技術行為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此外,陽陂庵戰國墓群本次共發掘12座墓葬,其中10座位於山頂,2座位於路邊斷坎。山頂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葬具已不存。隨葬器物多放置在墓內西側,陶器見鼎、敦、壺和罐、豆組合,銅器有劍、矛。墓葬等級明顯,M8、M10為寬坑墓,處於墓地中心,出青銅劍,墓底有較厚的青膏泥。其餘墓葬多為日用陶器組合,分列在M8、M10左右兩側。本次對陽陂庵戰國墓群的發掘有利於進一步瞭解戰國中晚期居於索縣城遺址的中上層人群葬制、葬俗,同時也掌握了索縣城高等級墓群墓葬分佈特點和規律。
李家崗遺址探方中密集分佈的陶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李家崗遺址2023年考古發掘揭露出彭頭山文化晚期階段的多種型別遺蹟,包括房址 14 座、灰坑20個、灰溝4條、鋪墊地面1塊、道路1條、壕溝1條、墓葬17座及古河道,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陶器、石器等遺物,初步表明李家崗遺址是繼八十壋遺址後澧陽平原又一處重要的彭頭山文化時期聚落,為進一步認識早期稻作農業社會階段的聚落形態、生業經濟、人地關係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
戴家屋場遺址出土陶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戴家屋場遺址是在2022年夏季因天氣極端乾旱而被發現。本次考古發掘共揭露各類遺蹟共計70餘處,其中灰溝8條、灰坑62個,另有少量柱洞,揭露出遺址東部的皂市下層文化兩個階段的外圍壕溝遺蹟,遺址內出土遺物基本為皂市文化時期的遺存,碳十四測年結果表明壕溝的年代為距今7800至7400年。該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研究皂市下層文化時期的人群分佈、社會狀況以及湘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
2023年,孫家崗遺址先後揭示出建築遺蹟44組,灰坑等坑類遺蹟165個,各種溝類遺蹟46條,灶坑6處,甕棺墓2座,建築臺基6座。獲取到一大批陶、石器遺物,並採集到少量動物骨骼和一批植物類遺存。該遺址是首次在居址區成系統地揭露出一批早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存,從而延長了孫家崗遺址文化堆積的時間跨度,也為研究洞庭湖地區從石家河文化向肖家屋脊文化演進的過程與機制提供基礎資料。
肖家鋪遺址在2022年夏季因長期乾旱導致水庫庫底大面積東周遺存出露水面,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考古工作者對此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東周時期的遺物,屬於典型的楚文化遺存。根據出土陶器形制,大致推測其年代屬於春秋中晚期至戰國中晚期。該遺址存在長期密集的人類活動,屬於居住遺址。此前湖南地區僅在洞庭湖平原以東的汨羅羅城遺址發現了春秋中晚期典型楚文化遺存,肖家鋪遺址的發現證明洞庭湖平原以西的澧陽平原也存在春秋中期楚文化遺存,或為楚文化經由江漢平原西部南下入湘的西側線路上的據點之一,將為“楚人入湘”等學術課題提供時間和路線上的材料支撐。
記者:李紫瑩 通訊員:肖頂 劉志博
編輯:黃藝璇
二審:遊 濤
三審:王維凱
【宣告: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尚一網公眾微訊號,經同意授權後,方可轉載並請標明出處。】
新聞爆料熱線:0736-7716930、189073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