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古羅馬軍團在甘肅?
蘭州大學DNA檢測後,結論令人吃驚
位於河西走廊的千年古城——甘肅永昌縣。這些年,在旅遊上,一直在主推古羅馬文化。甚至於,他們參加一些節慶演出節目都融入古羅馬戰士的魚鱗陣形式,更是打造了“者來寨”等景點。還在博物館內裝扮“羅馬戰士”在向遊客展示。
他們為何熱衷於古羅馬文化呢?
原來,國內一些專家認為,永昌縣就是漢代安置古羅馬軍團戰俘的地方,曾在此設定“驪靬縣”,同時,還有安置歸降人的“者來寨”。
一支古羅馬軍團,為何會出現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呢?他們真的吧,茫茫祁連山下,當做自己的家鄉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件事說來話長,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正處在劇烈的變革時期。古羅馬帝國的三大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向東擴張勢力,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古安息)的侵略戰爭。
結果羅馬軍團慘遭失敗,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僥倖逃脫,後來神秘失蹤。
歷史學家研究認為,普布利烏斯率領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在中亞流浪數十年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于所收容。
而郅支單于對大漢王朝敵視,甚至劫殺漢使節,搶奪漢商財物。而時任西域都護的鄭吉年老體弱,要求退休。朝廷迅速調整了西域都護的人選。甘延壽出任西域都護、騎都尉,陳湯任西域副校尉,陳湯字子公,山陽瑕兵人。
公元前36年(漢元帝,建昭三年),甘延壽陳湯抵達西域就任。一路上,他們詳細瞭解了各地地理山川,準備幹一番大事。尤其是陳湯,為人沉勇有大局觀,善於出謀劃策,嚮往著建立奇功。
陳湯一門心思幹大事。他認為,郅支單于所處的康居國,雖然距離很遠,但城池不堅固,沒有強弩,如果出動在西域屯田的漢軍士卒,動員烏孫的部眾,長途奔襲,可一朝而成。對這個看法和謀略。
甘延壽也很贊同,但他認為不能,私自行動,必須奏請批准。陳湯則認為要先斬後奏,如果奏請,未必會透過。甘延壽有些吃不準。誰知,陳湯卻自己矯制動員,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使士。甘延壽聽了吃了一驚,想制止,陳湯卻按劍呵斥甘延壽了。
《漢書》記載“延壽聞之,驚起,欲止焉。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延壽遂從之。陳湯氣勢逼人,大有一言不合,拔劍相逼的架勢。甘延壽只能從之。
於是,他們開始行動了,揚威、白虎、合騎之校騎兵,漢兵,胡兵合計四萬餘人,出發了。隨後,甘延壽、陳湯上疏自劾奏矯制,說了出兵的情形。
大軍出動,兵分兩路,走南北二道,陳湯率三校從南道逾蔥嶺到大宛,都護甘延壽三校,發溫宿國,從北道入赤谷,過烏孫,涉康居界,至闐池西。
不過,進入了康居境內,漢軍就穩紮穩打。第一天進入抵達邊境。第二天,大軍緊逼到距離康居城三十里的地方紮營。
這時,郅支單于有些慌了,趕緊派使者來詢問,漢軍到此有何貴幹啊。他們回到,專門接單于夫妻到長安定居啊。這話回答的精彩。
第三天,繼續緊逼,漢軍在距離康居城三里的地方紮營。此時,康居城也被改為了郅支城。
眼看,後退無路,郅支單于只能負隅頑抗,最後一搏。此時,郅支單于的部屬中,還有兩種特點的作戰方式。一是魚鱗陣,一是重木城,所謂魚鱗陣,就是步兵向前突擊中,為防止敵軍弓箭,將盾牌豎起、頂起,相互疊壓,如同魚鱗或者龜甲一樣,減少傷亡。重木城就是用兩重木頭修建城堡,木頭分為高低兩層,高的一層木頭向外,低的在裡。中間或填土,或空心,上有棧道供人行走。
這兩種作戰方式,為東西方軍隊所常用,古羅馬軍團因影視劇的傳播,人們知道的多一點。近百年來,有人由此附會演繹,當時在郅支城應該有一支古羅馬軍團的殘餘。後來,進而演繹為一支古羅馬軍團在中國。
漢軍燒城,摧毀重木城 ,攻破城池。 漢軍找到了被抓的兩位漢使節,以及谷吉等書信。此戰,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
戰後,甘延壽、陳湯上疏,其中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據說,幫助郅支單于守康居城,善於使用魚鱗陣,能修建重木城的古羅馬軍團殘部千餘人,在此戰中被俘。後被安置在今天甘肅永昌境內。
一些史學家認為,當時只有羅馬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有重木城。為了安置歸降的古羅馬軍團殘部,漢政府在祁連山麓始置了“驪靬縣”。還設有“者來寨”。者來,含有他們來自外地之意。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國內外史學家先後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研究。前些年,甚至將當地一些高鼻樑、深眼窩的村民,認為是羅馬人的“後裔”。
但是支援此觀點的學者,卻拿不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那支失蹤的古羅馬軍團就在甘肅的永昌。相反,人們卻從漢簡中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驪靬和古羅馬軍團無關,而此前所有關於這一方面的研究都是推測和附會。
據專家研究,在出土的金關簡中有關神爵二年的紀年簡中,明確記載了驪靬一名的出現和設縣時間。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前就已出現驪靬苑。而驪靬苑是設在驪靬縣境,這說明驪靬苑的存在是以驪靬縣的設立為前提的。
漢簡的記載證實當時的驪靬縣不足萬人。它既早於公元前36年陳湯伐郅支,也早於公元前53年的卡爾萊戰役。所有關於驪靬就是安置為羅馬軍團而設的結論,是子無須有的。這一個觀點已經得到國內主流史學界的認可。
實際上,關於古羅馬軍團在甘肅的觀點一直沒有得到主流史學界和考古界的認可。、
臺灣研究羅馬史的著名學者邢義田,也從歷史學的角度證明,驪靬與羅馬戰俘無關,全國很多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都否定了驪靬與羅馬戰俘有關。此前,還有人說在永昌者來寨挖掘出與羅馬軍團有關的遺物,後來被考古學者否定,證明這些遺物是宋代留下來的。
多年前,蘭州大學、中科院等研究機構,用現代DAN技術研究,以此來證明甘肅境內到底有沒有出現過一支羅馬軍團?
科研人員從甘肅永昌縣者來寨的91名志願者身上,採集了全血樣本,正在進行預備實驗。人體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穩定的世代遺傳,隨著DNA分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域確定的遺傳標記,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解讀人群起源、遷徙、演化的有力證據。因此,從群體遺傳學角度,利用DNA技術,是很有希望證明羅馬軍團是否來過甘肅的。
不過,半年多後,DNA檢測結果,證實永昌者來寨的白色人種血統的居民,祖上可能來自中亞的阿富汗。
其實,在河西走廊,經常能見到白色人種血統的居民,他們黃頭髮、高鼻樑、身眼窩、藍眼睛,鷹鉤鼻子……一看就與眾不同。儘管他們生活,早已完全漢化,但外貌還是告訴人們,他們來自遙遠的西方。
另一方面,克拉蘇的羅馬第一軍團是純正的羅馬人組成的。實際上,純正的羅馬人長著黑頭髮,而不是黃頭髮,他們的相貌也並非是黃頭髮、高鼻樑、身眼窩、藍眼睛,鷹鉤鼻子。
我沒有去過義大利。這是我從一些資訊上所得。在描寫古羅馬的電影《角鬥士》《千夫長》等,就能看出一二。也能明白重木城、魚鱗陣為何物。
有興趣師友們了留言說說。
原創不易,謝謝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