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數月之久的阿夫迪夫卡戰役最終終於以俄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此戰與之前發生的巴赫穆特戰役、馬裡烏波爾戰役等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就是阿夫迪夫卡烏軍守軍並未堅持到“最後一刻”,而是選擇在俄軍還未完全攻佔全部城區的時候就進行了撤退,這反映了烏軍在戰爭之初和當下的心態變化。不過,烏軍此舉也為自己保留了一定的有生力量,總的來說其撤退行動其實還算漂亮。
進攻阿夫迪夫卡的俄軍實力是相當強的,包括俄軍精銳王牌部隊第90近衛坦克師、第2集團軍第30摩步旅,第41集團軍第35摩步旅以及原瓦格納的部隊等,總人數超過四萬將近五萬人,坦克和各種裝甲車輛一千輛以上。而相比之下,城內烏軍守軍只有國土防禦第110旅,第116旅,第53旅等部,即便是加上後來來此增援的第3亞速突擊旅的部隊,也只有疲卒羸馬不過6000-7000人。並且,俄軍還有武器彈藥的優勢。
如今,阿夫迪夫卡城內烏軍除了被俘的之外,幾乎已經全部撤離。要知道,俄軍在此前已經完成了對阿夫迪夫卡城的三面合圍,僅有的通道也處於俄軍的炮火覆蓋之下,那麼城內烏軍是如何做到大部全身而退的呢?
首先是烏軍撤退安排得法。原本瑟爾斯基是計劃出動精銳的第三亞速突擊旅,前往阿夫迪夫卡進行增援的,但是由於戰局惡化,這些增援部隊結果不得不改為了接應撤退的部隊。正是在戰鬥力強於一般部隊的第三亞速突擊旅的接應下,城內疲憊不堪的烏軍才得以慢慢撤退。另外在撤退組織上,烏軍果斷拋棄了大部分重灌備和物資,以10-15人為小組,冒著俄軍的炮火悄然退去,這是其得以成功逃出生天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烏軍用於掩護殿後的部隊非常給力。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烏軍留下了少量部隊作為掩護,這些掩護部隊戰法得當,意志堅定,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比如烏軍110旅第3連就是如此,該部在俄軍的猛烈進攻下,最終全軍覆沒,不過也成功掩護了烏軍市政廳駐兵2000多人的撤離。
以這個第3連為代表,還有幾支烏軍小部隊也是如此,這些部隊努力為烏軍大部隊撤退爭取了機會。
最後是俄軍在最終突擊之時的反應不佳。雖然俄軍早就完成了三面合圍,但是前期在攻佔阿夫迪夫卡南北兩翼之時,俄軍的裝甲部隊和突擊力量損失過大,尤其是坦克和裝甲車等更是如此,這就導致了俄軍在最終完成包圍圈時,“關門”的速度有點慢,這使得烏軍抓住了逃離的機會。
筆者認為,此次烏軍在沒有被俄軍完全拿下阿夫迪夫卡城區之時就全面撤退,雖然撤退表現不錯,但是有可能開了烏軍“成建制潰退”的先河,俄軍日後再打攻堅戰,也許會比以前輕鬆的多。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