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斷交”是我國古代的著名典故,它出自於《世說新語·德行》,講述的是曾互為好友的華歆、管寧二人因理念不同分道揚鑣的故事。東漢末年,年紀相仿、出生地又相近的華、管二人原本關係友善,常一同四處遊學。某天,二人在菜園中勞作時,管寧挖到一片金子,但他不以為意,照常揮動鋤頭。然而,一旁的華歆卻急忙將金子撿了起來,端詳一番後才丟棄。
又有一次,華歆、管寧一同在屋裡讀書,外面路過了達官顯貴的車駕。管寧絲毫不受影響,照常讀書學習,但華歆卻把書丟下跑出去觀看。等到華歆回來,發現管寧已經將二人同坐的草蓆割開,以示與其決裂。顯然,管寧淡泊名利,而華歆則更在乎身外之物,似乎不及前者高尚。那麼,斷交之後的他們分別走上了怎樣的道路,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華歆生於平原郡高唐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高唐縣一帶。據《太平御覽》記載,華歆曾拜太尉陳球為師,與著名的盧植、鄭玄,以及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管寧都是同學。後來,他在縣上擔任小吏,每當工作結束,他便閉門不出,《三國志》記載為:“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
此後,華歆曾被推舉為孝廉,受封郎中,但他很快因病離職。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徵召華歆到洛陽,並將其任命為了尚書郎。沒過多久,董卓率軍進京,華歆為避禍前往南陽,又因袁術不願聽從其勸諫而輾轉投奔到了太傅馬日磾麾下,被漢獻帝下詔封為豫章太守。在豫章任職期間,華歆施政有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小霸王”孫策攻略江東,華歆深知不是其對手,於是不與之對抗,被前者以上賓之禮對待。僅過了數月,孫策遇刺身亡,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召華歆前往許昌,本就有意投奔曹操的華歆於是辭別孫權北上。臨行之時,華歆的友人們紛紛慷慨解囊,累計贈送了數百金財物,華歆一面全部收下,一面都做好記號,等到出發時又全部還了回去。
來到許昌後,華歆先後擔任過尚書、侍中、尚書令等要職,甚至還於曹操征討孫權時擔任過軍師。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進位魏王,華歆被封為御史大夫,地位非同一般。曹操去世後,華歆被曹丕封為相國、安樂鄉侯,在主持完曹丕的受禪儀式及登基大典後,他又被改封為司徒。按照文章最初的記載,華歆應該對榮華富貴很有興趣,但實際上,他儘管身居高位,但生活清貧,俸祿基本都用來接濟親友。
黃初七年(226),曹丕駕崩,其子曹叡繼位,華歆進位博平侯,後又改太尉。太和四年(230),華歆面見曹叡,認為應該重視民生,大力發展文化,而戰爭則應當迫不得已時才發動。太和五年(231),七十五歲的華歆去世,朝廷賜諡“敬侯”。
相比於華歆,管寧的官運並沒有那般亨通,他生於北海郡朱虛縣,也就是如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南一帶。據《傅子》記載,管寧乃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他“長八尺,美鬚眉”,外貌算是比較出眾。漢末天下大亂,管寧前往遼東避禍,在那裡用禮儀教化百姓,同樣受到了一方百姓的愛戴。
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迎奉天子至許昌後自封司空,隨後愛惜人才的他主動徵辟管寧,但書信卻被割據遼東的公孫康瞞下。黃初四年(223),曹丕下詔要求眾臣推舉民間特立獨行的人才,華歆當即推薦了管寧。然而,管寧卻堅決地推辭掉了曹丕的任命。黃初七年(226),已是太尉的華歆稱病請辭,表示願將太尉之職讓給管寧。
曹叡雖然並沒有同意華歆的請求,但也能感覺到管寧絕非凡人,於是下詔封其為光祿勳。這一次,曹叡儘管派出了車駕、隨從,以極高規格邀請,管寧還是不願出山。此後十餘年裡,朝廷多次徵召管寧,但倔強的管寧始終置若罔聞。正始二年(241),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下詔徵辟管寧,而管寧恰好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綜上所述,如果從身份、地位、影響等方面來看,華歆無疑是更加成功的一個,他身居高位、頗受恩寵,足以令無數人豔羨。然而,管寧卻用一生貫徹自己的信念,即使曹魏歷代君主以高官厚祿相邀也絕不出山。從華歆多次推薦管寧可以看出,他對於昔日情誼還是十分重視的,而這對曾經的好友其實並沒有誰對誰錯,他們身上各自存在著值得尊重和學習的地方,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