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惠靈頓許多公寓的業主都發現,自家的保險費漲得非常離譜,有人的漲幅甚至高達30%。
惠靈頓市中心居民協會發言人Geraldine Murphy住在一套130平的惠靈頓公寓,其中包括一個儲存室和停車位。
公寓估值為86萬紐幣,已經加固至新建築標準(New Building Standard)的70%,一年保費是8,796紐幣,相當於Murphy家業委會費用(body corprate)的56%。
Murphy說,她家保費和其他地區獨棟別墅的保費形成鮮明對比——有人在惠靈頓Brooklyn的家是164平,估值150萬紐幣,但去年保費僅需3,310紐幣,只比她家的1/3多一點點。
Murphy說,對一些人而言保險費用已經變得無法承受,尤其是那些收入固定,或者剛剛揹負了鉅額房貸的人。
公寓保費為何飆升?
事實上,惠靈頓公寓的保險費用近幾年來一直在穩步上漲,部分是與持有易發地震風險建築物(earthquake-prone building)有關,部分是與更高的新建築標準(NBS)評級有關。
NBS評分低於67%的建築被視為容易被地震損壞(earthquake risk),低於34%者意味著該建築容易被地震嚴重損壞(earthquake prone)。
保險理事會執行長Tim Grafton表示,由於公寓更大、更復雜、業主數量更多,風險更高,所以保費不可避免地會相對較高。
他說:“由於2016年凱庫拉地震、建築市場通脹、還有保險成本和近期索賠成本的增加,所以保費有所上漲。”
但作為公寓業主,Murphy他們認為保險公司應該更透明,提供更多選擇,政府方面也應該進行更具體的監管。
根據《單位所有權法(Unit Titles Act)》,業委會(body corporate)必須確保建築物得到足夠的保險覆蓋,但如果市場上沒有全額替換保險(full replacement cover,指根據財產的全新替換成本在發生損失或損害時提供賠償),可以考慮適用補償保險(indemnity cover,指根據財產的實際價值在發生損失或損害時提供賠償)。
Murphy認為,法規的言辭不夠清晰,而且可負擔性也應該考慮進去,而非只需考慮市場上是否有全保。
例如她家所在的公寓,目前選擇的是補償保險(8,796紐幣/年),但要是換成全額替換保險,每年保費則需要13,175紐幣。
她說,實際情況和法規規定的可能會有些出入——如果大地震導致建築物倒塌,許多人未必希望重建的。
“突然讓業主們變成開發商,然後等五年或者更長時間等重建,這是不切實際的。而且這還是假設20~30個業主都一致同意的情況下。”
她希望政府能夠審視業主的期待和考慮其可行性。
財政部:存在“認知落差”
對於這個問題,財政部日前承認,他們對公寓業主保險市場的運作的瞭解僅限於部分個案,目前正進行一項全國性調查來“填補這一空白”。
財政部經濟體系主任Tim Hampton表示,該調查已透過業主委員會和惠靈頓市中心居民協會發送。
他表示,目前財政部檢測住宅保險價格可用性的方式,是透過線上報價來獲取保費資訊,然而公寓保費沒有線上報價,所以目前希望透過調查來彌補政府對此的認知空白。
Hampton說,這項調查時財政部在內閣授權的責任範圍內,就保險市場運作提供建議的例行工作,期間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會提請政府部長關注。
財政部長Nicola Willis表示,預計會在3月初收到有關調查結果的簡報。
“自2022年10月地震賠償委員會(EQC)補貼上限提高後,財政部一直在進行住宅保險價格和可供性檢測,最近還擴大至包括公寓樓。”
而住房和城市發展部(Te Tūāpapa Kura Kāinga)確認,已經對這些擔憂有所瞭解,但目前並未對此問題進行調查。
他們在宣告中表示:“多單元住宅的保險覆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對這個法律領域的一切變更都需要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