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區4個石窟景區將免費開放5個月,歡迎各地的遊客朋友來安嶽旅遊。”這是10月31日記者從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獲得的訊息。
據介紹,為進一步展現安嶽石窟的魅力,提升文旅消費,更好地落實惠民政策,安嶽縣決定從今年1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連續5個月面向全國遊客免費開放安嶽石刻·圓覺洞景區、安嶽石窟·臥佛院景區、毗盧洞、華嚴洞等4個石窟景區。
據瞭解,安嶽古稱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設州置縣,距今1400多年曆史,文化璀璨,文旅資源豐富。早在東漢時期,當地境內便出現了以崖墓壁刻為代表的石刻藝術形式。自隋唐以來,出現了規模宏大、技藝精湛的以石窟寺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安嶽石窟”藝術,具有上承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現存唐宋摩崖造像10萬餘尊、石刻經文40餘萬字,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有中國最精美的觀音經變像、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石窟群,是中國中晚期石窟的最後遺存和中國南方石窟的代表。
安嶽石刻主題公園。(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供圖)
其中,安嶽石刻·圓覺洞景區位於安嶽縣城東南1公里處的雲居山上,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窟龕103個,造像1933軀,唐、五代、宋時期作品居多,以釋迦、淨瓶觀音、蓮花手觀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為壯觀。圓覺洞景區內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聖”石像,在其他地方,西方三聖是合龕為一,而這裡卻是分龕雕刻,這是安嶽石窟的獨特之處。圓覺洞景區目前為集石刻文化、自然景觀、科普教育、研學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安嶽石窟·臥佛院景區位於安嶽縣臥佛鎮臥佛村,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佛摩崖石刻造像,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臥佛院在長約一公里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米的崖壁上,存留著大批刻造於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經,現有文物編號126個,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經15窟,現可辨清40餘萬字。碑刻、題記、經幢、珍禽異獸數十處。造像題材多達57種,其中尤以構圖奇特、立意新穎、雕工精絕的“全國最大左側臥佛”聞名於世。
位於安嶽石窟·臥佛院景區的“臥佛”。(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供圖)
毗盧洞,位於安嶽縣石羊鎮油坪村的塔子山上,是一處集歷史、藝術、宗教於一體的文化瑰寶。宋代匠師們以精湛的技藝,在崖壁上開鑿了眾多摩崖石刻造像,共計465尊,形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造像群。其中,紫竹觀音以優雅的姿態、慈祥的面容,成為了毗盧洞的標誌性造像,被譽為“全國最美紫竹觀音”。此外,柳本尊行化圖、西方三聖等造像也各具特色,展現了古代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深厚文化底蘊。
位於毗盧洞內的“紫竹觀音”。(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供圖)
華嚴洞,位於安嶽縣石羊鎮,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稱。該洞窟開鑿於北宋年間,窟內造像以《華嚴經》為主要題材,展現了佛教華嚴宗的深厚教義。洞內造像數量眾多,形態各異,其中尤以“華嚴三聖”最為壯觀,主尊毗盧遮那佛端坐於蓮臺之上,左右兩側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尊造像均高達數米,氣勢恢宏,栩栩如生。此外,洞窟內的壁畫和浮雕也極具藝術價值,細膩地描繪了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進一步加大了旅遊品牌建立、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推動安嶽旅遊業態創新、品牌打造、市場管理等體系建設。”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安嶽縣已入列第六批天府旅遊命名縣名單,全縣共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6個(其中,4A級旅遊景區2個,3A級旅遊景區4個),星級飯店6家(其中四星級2家、三星級2家、二星級酒店2家),天府旅遊名鎮1個(圓覺洞文旅鎮),天府旅遊名村1個(臥佛村),四川省鄉村旅遊重點村4個(燕橋村、臥佛村、隆恩村、油坪村),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1個(圓覺洞—千佛寨生態旅遊區)。
全媒體記者 黃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