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今年的國慶節的出行,竟然走了一段絲綢之路。
本來單純的就是想避開人流,找個地方閒轉,結果從西安出發,過西固海,就到了甘肅,走向西北,就走上了絲綢之路。
說起來從西安的漢長安城出發,真是有意義,這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絲綢之路北段
絲綢之路分為三段:東段關隴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國境外段。
東段關隴河西道又分為南、中、北三道,我們這次基本上把北道走完了。絲綢之路在我國境內1700公里多,這次走了三分之一。
當然,從西安沿著涇河走,過彬州長武涇川涇源平涼,我們一路沒有停,以前走過這些地方,我們的第一站是隆德縣。
到隆德縣倒不是為了吃暖鍋,而是去上六盤山。
一般來說,六盤山是隴山的北段。
隴山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南段甘肅華亭至陝西隴縣約一百公里,歷史上被稱之為關山,也稱隴頭、隴阪。北段稱大隴山,也稱六盤山,山嶺高大,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主峰是位於寧夏固原、隆德兩縣境內的六盤山,海拔2928米。
六盤山這裡是一個分岔口。
如果從涇源過瓦亭關(蕭關)北上固原、海原、抵達靖遠、景泰,直抵河西武威(涼州)。這是一條線路;從涇源翻越六盤山到德隆往靜寧會寧蘭州又是一條線。
我以前走過固原到蕭關的這段路,所以選擇從涇源直接到隆德,但是沒有選擇往靜寧方向走,而是從隆德又往西北方向,往海原、靖遠、景泰方向走,等於和固原的那條線接上了。
隆德縣
從西安到隆德也就是五個小時,到縣城吃了飯後,就去六盤山紅軍長征旅遊區,景區免費,景交車收費,當然可以徒步,我們選擇坐20元車上徒步下,2,5公里的路還是比較長。
當年紅軍長征途經隆德翻越六盤山,毛澤東寫下著名詩篇《清平樂·六盤山》:“不大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頂上海拔2600,溫度低,但是景色還是很美的,這裡值得推薦。
傍晚回來的時候,在縣城邊上逛了紅崖村老巷子,號稱“六盤山第一村”,沒有過度商業化,也是推薦的。
晚上當然是吃暖鍋了。隆德縣縣城海拔也在2000米,晚上比較冷,吃這個很合適。
德隆縣有"關隴鎖鑰"之稱,屬於固原市,得名於羊牧隆城及德順軍兩名之尾首二字。古為戎狄部落遊牧地, 秦屬北地郡, 隋屬平涼郡, 宋始有行政建置,屬渭州,隸秦鳳路。明設隆德縣,屬陝西平涼府。
隆德縣到海原縣沿途
第二天我們前往火石寨景區,途經將臺堡。
將臺堡也叫“西瓦亭”,可見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戰國時秦長城在這裡向東轉折。1936年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這裡會師。
這裡的城堡保持很完整,西海固一帶像這樣的古城堡很多,我們在這裡吃了生汆面,很不錯。
火石寨是個丹霞地貌景區,門票48,通勤車35。我們進去轉轉看看用了三四個小時(主要是裡面有一段1.5公里的徒步),其實這一帶都是這樣的地貌,如果不是特別喜歡,可以沿途看看就行了。
比如我們前往須彌山石窟的路上,就是從這個景區旁邊經過,這樣的景色挺多的。
因為在火石寨耽擱的時間比較長,須彌山景區我們沒有進去,在路邊看看大佛就離開了。
說實話,這一帶的石窟挺多,除了須彌山這個收費的,還有幾個不收費的,如果有時間是可以探訪一下的。
石窟多,就說明這裡曾經是交通要道,只有交通要道才有財力開鑿洞窟。不過,大部分洞窟都損毀嚴重,包括這個須彌山石窟。
我們是過了黃鐸堡後上高速的,但是因為功課沒有做足,雖然在黃鐸堡還休息了一會兒,卻錯過了黃鐸堡古城,這裡被當地人稱為固原的“紫禁城”,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節點。
黃鐸堡唐朝的時候稱為石門鎮,到了宋代叫做平夏城,“剷平西夏”。據說這個古城儲存還是比較完整的。
海原縣
我們在五點多趕到了海原縣的震柳遺址。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是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造成27萬人死亡。
有專家說這個地震相當於投下1200枚廣島核彈,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的一場地震,也是世界上截止目前最可怕的地震。
但是,地震可以移動一座山,卻不能折斷一棵柳樹。
所以我們來看這幾棵樹齡有五百多年的古柳樹,費了一番周折,還是看到。
不但如此,我們在震柳旁邊,還看到了好幾處“垛子”——就是烽火臺。這裡也曾是邊關,明長城從這裡經過。
在暮色中,我們還潦草地參觀了西安州古城。——時間有些緊張,參觀完,天都黑了。
海原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關塞要道,也是宋夏邊境,境內有宋夏城堡三十多個。
西安州古城位於天都山下,古稱南牟,李元昊把這裡作為夏都,在這裡舉辦過盛大的婚禮,曾經是西夏的政治軍事中心。
我們開車穿城而過,這裡高大的城牆儲存還是挺完整的。
寫本文的時候,我查詢的資料說:
從日本慄棘庵所藏的宋代地理圖刻石拓本上仍能清晰地分辨出這條大道的走向。從長安到固原的道路如前所述,到固原後向北走,至三營折而向西,經黃鐸堡唐石門關,宋平夏城出寺口子,至紅羊房,折而向北,經海原縣的樹臺、西安州,在西安州分為兩路,一路由西安州到興仁,再到靖遠;另一路由西安州到打拉池,入靖遠縣。
你看,我們無意中和絲綢之路北段重合了。
東漢時劉秀親征高平,河西太守竇融與五郡太守駕車會高平,浩浩蕩蕩的大軍與戰車就是走這條道。
前往景泰縣途中
晚上在海原縣休息一晚,第二天我們前往黃河石林景區。
高速路沒有走多久就沒有了,我們走G341國道,一路看到有不少的“垛子”。途經一個看著比較雄偉的建築,原來是寺廟,也是一個紅軍會師的紀念地:打拉池會師。
你看,我們的路線和絲綢之路重合。
打拉池是絲綢古道的一座千年古鎮,唐時這裡因盛產芨芨草,制繩業十分發達,所製造之繩是黃河古渡口渡河必備之物,故當時地名叫“打繩川”。北宋初時西夏佔據置“達囉城”並築起城堡,元波斯人在這裡為元軍放馬,被元軍稱為“達喇赤”,即蒙語“牧場”或“牧馬的地方”。“打拉池”地名是由蒙語“達喇赤”演繹而來的。
我們從白銀市平川區旁邊繞過,這裡原來就屬於甘肅靖遠縣。原來的絲綢之路說從靖遠縣東北的石門附近渡黃河,就是說的這裡。
不過我們從這裡過黃河的時候看見黃河大橋,真沒有注意這個橋並不是很大。
繞過城區後進入山區,我們在近似於戈壁荒漠的山頭裡穿行一段,獨屬於大西北的蒼涼壯美讓人迷醉。
從群山中穿行下來,卻是一條河,高聳的山壁上寫著:紅西路軍尾泉戰役遺址。這裡已經到了景泰縣。
黃河石林位於甘肅白銀市景泰縣東南部,峽谷蜿蜒,峰林聳立,絕壁凌空,以奇、雄、險、古、野、幽見長。
景區門票加交通費108元,購票後我們搭乘中巴車不知道拐了多少個拐(據說是22拐),下到黃河邊的龍灣村,從這裡再換乘電瓶車到飲馬溝。
石林群的高度一般在80至100米,最高的達到200多米。進入峽谷還是很震撼的,一百米左右的石壁壓抑著你,石筍、石人、石鍾、石崖、石窟,峰迴路轉,步移景變。
怎麼說,這裡還是值得看的,要不是那場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賽的悲劇,在遭遇大風、降水、降溫的情況下,有21人遇難。這裡真的可以打造成AAAAA級景區的。
錯過了的景泰索橋古渡
我們此行的最遠處就是景泰縣的永泰古城。
其實我們前往黃河石林景區的時候偏離了絲綢之路,然後走S101是越走越遠。
錯過了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索橋堡驛站索橋古渡遺址,這是絲綢之路黃河邊上一個重要的渡口。
索橋堡渡口是漢武帝時期開通的黃河官渡渡口,當年張騫翻越哈思山,沿索橋古渡過的黃河。
按照當時的說法,修建了索橋後,從西安到河西,相比從蘭州走,要“路捷三日”。
索橋古渡遺址橫跨黃河,黃河以東為靖遠縣石門鄉,黃河以西是景泰縣蘆陽鎮。始建於漢唐,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一個重要黃河渡口,其地河面較寬,水流平緩,兩岸山勢陡峭。東岸通向靖遠的哈思堡,西岸接景泰的蘆陽鎮。
索橋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擺渡。明萬曆年兩岸修建索橋,河面上排24只大船,兩岸四根鐵鑄"將軍柱",用草繩系船成橋,故名索橋。
網上資料
現存索橋堡石城遺址,街道、屋牆、關牆,雖大部殘缺,但還能辨認出院落、店鋪、門樓等。城外殘存有渡口"將軍柱"臺基、瞭望哨所、廟宇、五座旗墩、烽燧等遺址。
《清史稿》記載:明代"邊牆自索橋起"。在索橋堡黃河下游300米處,是明代長城的起始之處。
網上資料
索橋渡地處黃河隘口,自漢開河西后,這裡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們從固原出發,走靖遠哈思堡,經索橋渡,過黃河抵蘆陽鎮,直抵大靖、土門,然後進入河西走廊第一大城武威。
就是在這裡,見證了大明王朝的迴光返照:修建了橫跨黃河的鐵索橋,修建了最後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甘肅新邊"。
網上資料
“甘肅新邊”則是指萬曆二十七年後,修建的從景泰索橋到古浪泗水一帶的邊牆(長城)。這條長200公里的邊牆,是明政府最後的一座大型防禦工事。直接把原來明長城防守的是1400裡收縮為400裡,使防線更加緊湊。
而修建索橋其實和我要去的永泰古城有關係。在古城西邊的天祝縣,當時發生了一場戰役——松山戰役。
網上資料
天祝縣是一個十字路口,西可走河西,東可抵達蘭州,南則能去青海,北則連通寧夏河套一線。明初河套蒙古阿兔赤部佔據了松山,明朝發動松山之戰獲勝,後來明政府發現在景泰索橋渡一線有一條長城殘跡,詢問父老後才知這是漢長城遺蹟,於是奏請朝廷修築甘肅新邊。
甘肅新邊以大靖營、永泰營為防守要點,各設參將一員,又在甘肅新邊沿線新建了大量的防禦設施。到永泰營完工時已是萬曆三十六年了,距離明朝滅亡只有36年了。
你看,永泰古城就是那個時候建設的。
《清史稿》中寫的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張勇中"河西四將",就是曾駐防甘肅(包括寧夏)長城沿線,在金庸《鹿鼎記》中,他們也出場鎮壓吳三桂,秀了一把肌肉。
當然要是加上曾經駐防在永泰營的嶽鍾麒,就更有說頭了。
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是我們此行最遠的地方,被稱為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也是“康雍乾”時候有名的“兩代父子四提督”的故鄉。
永泰古城又叫做“永泰龜城”,從高處俯視,整座城確實狀若一隻巨龜伏在戈壁灘上,惟妙惟肖。龜城首尾足爪俱全,將其每個部位在軍事上的應用都發揮到了極致。
前面已經說過永泰古城的來歷, 是因為松山戰役後的“甘肅新邊”,永泰古城不在河西走廊上,卻緊鄰河西走廊,拱衛河西走廊。
取名“永泰”就是希望能夠“永絕虜念,康泰安寧”。古城周長約1.7公里,牆高平均約12米,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護城河。城外還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臺。
說到永泰古城,就要說“兩代父子四提督”的岳家,分別就是岳家的嶽升龍、嶽鍾琪父子和嶽超龍、嶽鍾璜父子。
最有名的就是嶽鍾琪了,看過《鹿鼎記》的大概都知道這個人物。一生戰功顯赫,在平定青海叛亂、逐準安藏及討平大小金川的過程中屢建大功,被乾隆帝譽為“三朝武臣巨擘”。
嶽鍾琪就是出生在永泰古城 。
現在的古城沒有古建築,即使很多的民居也變成了羊圈,永泰村的村民一大早把羊趕出去,晚上把羊趕回來,古城裡的羊比人多。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多,其實正是拍照夕陽的好時間,我們在古城轉悠了一個多小時,後來卻改變主意,因為我們想看草原上的那些烽火臺了。
景泰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裡沙漠過渡地帶,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是絲綢之路北線溝通河西與隴右之間交通路線的重要一環。
從這裡到涼州(現在的武威市涼州區)只有170多公里了,我們卻要返回,這次絲綢之路的北段,就告一階段。
甘谷縣
晚上住在景泰縣城,這裡的羊羔肉就不說了,酸辣白菜和酸辣粉條味道真是好。
第二天返回,用了半天時間到了甘谷縣,準備在這裡轉半天,晚上住在這裡第二天返回西安。
於是,就有了拜訪姜維墓,攀登大象山。
甘谷天水一條線也算是絲綢之路的另外一條線,和我們前幾天走的北段不一樣,這裡就不說了,我們回來純粹是閒轉,晚上在甘谷縣住,第二天返回西安。
算算行程,這次出行來回基本上有兩千公里四五天時間,算是比較輕鬆的,遊客也比較少,輕輕鬆鬆。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