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素有“東方佛國”之稱,佛教文化濃厚源長,從晉代起,各種寺院就星羅棋佈,晨鐘暮鼓傳遍城池內外,而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更是在這些名川寺廟之中留下了諸多墨寶和造像。過年期間,我在杭州筧橋還發現並打卡了一座福濟寺,其根源甚至可以追溯至西晉初年,如果屬實,那麼距今足足有1700多年,貌似比靈隱寺、法華寺還早。
不過大部分資料都顯示:“杭州福濟寺始建於五代,毀於元末,後在明洪武初年由高僧釋德祥重建……”相信這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就算如此,謙遜點說,它也已經是座不折不扣的千年古剎。又據復建碑文記載,福濟寺曾毀於日侵華之際,現寺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復建。
很難想象哦,這座福濟寺在香火最旺盛的時候,曾擁有300餘名僧侶和數百間房屋,規模和編制可謂真不小。而杭州筧橋這塊區域,在我印象裡始終只能算是杭州的邊角旮旯,是城東最偏僻的地方,能吸引方圓百里的香客前來朝拜,肯定有其靈驗或受老百姓推崇的一面。
因為正值春節,我在寺裡參觀的時候,一側的通道已經被自覺過來幫忙的村民堵住,仔細一看,原來是在拆封和安裝電子蠟燭。大概是出於安全考慮的行業規定吧,現在確實有很多寺廟都不允許用明火,燒香也僅限於戶外,看到他們其樂融融地邊聊天邊幹活,我自然是不好意思再去打擾的。
聽說寺內庭柱上刻有“淨瓶水滴滴滴出清平世界;白鸚鵡叫叫叫來國泰民安”等楹聯,牆上有宋理宗御書的“無量壽佛閣”匾額。本想仔細找一找看一看,結果被幾位來回穿梭的沙彌和尚吸引注意力,不知不覺就分了神。
或許福濟寺的輝煌已經不再,但寺廟裡各個殿宇仍然一絲不苟地“分工明確”,無論建築還是佛龕,外觀莊嚴肅穆依舊,香火也依然旺盛。
其中最讓我駐足流連的還是這間“五觀堂”,一度猶豫了五秒鐘:“是不是可以進去祭一下自己的五臟廟。”當然,最後還是因為怕生,埋下了這個念頭。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影片素材可約,謝謝。)
“寺內含廟”大概是筧橋一帶的特色(比如我前面走訪的磁石古社也是如此),在福濟寺一側,有座貌似簡陋的抱風廟靜靜佇立,據相關碑文記述,抱風氏乃橫塘鎮之先祖,因遲到治水而被大禹所誅,後人為紀念先祖而建抱風廟。在當地,至今還有著“先有抱風廟之根基,方有福濟寺之巍峨”的說法。
進福濟寺無需門票,我來的時候遇見不少大人小孩在一路之隔的門前廣場上玩耍,目測環境都剛被整治修繕過,所以陳色較新,而池水清澈見底,大概還沒來得及放生烏龜和魚下去,因此略顯單調。
關於交通:它的具體地址是“杭州市上城區同協路52號附近”,自駕前往為佳,最近的車站是“俞家兜”,乘坐304路 ; 335路 ; 335路大站快線公交車可達,下車後需走430多米;其次為“橫塘站”,乘坐81路 ; 94路 ; 285路 ; 345路 ; 398路公交車可達,下車後需走510多米。至於傳說中的地鐵,從“筧橋老街”站走過來得800多米,其實是有點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