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件林風眠,一百件吳冠中畫作,相遇上海2024,相遇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
澎湃藝術獲悉,作為2024年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的開年大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聯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將於1月27日正式對外展出。
據悉,“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中,觀眾不僅能一睹林風眠、吳冠中兩位大師藝術生涯中不同時期的重要代表作200件( 組),以及兩位藝術家師友、同窗等相關作品,“中國式風景”主旨演講暨“中華藝術大家說”第一季第二講:《先驅者、熔鍊者、大成者》也將於1月27日正式開講,屆時,《澎湃觀展》將進行現場直播。
林風眠《捧白蓮紅衣仕女》
吳冠中《最後的春天》2010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1月25日,吳冠中生前創作的最後一幅作品《最後的春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珍藏)已在中華藝術宮完成布展。
據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2010年春天,吳冠中創作了這幅《最後的春天》。同年4月,吳冠中住進醫院,兩個月之後溘然長逝,他的畫架上留下的就是這幅還未來得及簽名的《最後的春天》。
畫作中充盈著跳躍的節奏律動與迸發的生命活力,吳冠中將春天化作細長柔軟的線條、濃淡相宜的點彩,直觀、恣意地鋪陳於畫面中,使人如沐春風。
吳冠中《最後的春天》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箱點交
因為這件作品的特殊意義,吳冠中家人在捐贈作品時特別強調該作品不做託裱,以保持其既有的筆觸與狀態。因此在本次“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的展陳設計中,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為該作安排了展示臺平鋪展示,觀眾將得以近距離賞析這幅“原生態”的作品,感受大師在生命尾聲時依然沉浸於美的創作中的恣意、自由狀態。
林風眠作品布展現場
林風眠、吳冠中作品布展現場
來自浙江、廣東、北京等地的“重量級”借展作品與珍貴文獻資料已抵達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隨著藏品開箱點交工作的完成,“中國式風景”已做好與觀眾見面的妥善準備,大展即將拉開序幕。
布展現場
據中華藝術宮介紹,本次遠道而來的借展作品也是件件大有來頭:來自廣州藝術博物院的《白鷺》是林風眠早期珍貴的花鳥作品,所採用的水墨技法代表著其探索的重要方向;
《白鷺》林風眠 廣州藝術博物院,布展現場
《風景》林風眠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布展現場
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品《風景》與《仕女》可一窺林風眠在香港創作時期的藝術巔峰;浙江美術館的《女藏民》則是吳冠中嘗試油畫民族化的代表之作;書法作品《江南岸》充滿意趣,為吳冠中探索文字內涵與字型樣式之間構成美的經典作品;廣東美術館的《春秋》呈現吳冠中線上條運用方面的嫻熟,寥寥數筆,就是萬物春秋。
《仕女》林風眠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布展現場
《女藏民》吳冠中 浙江美術館,布展現場
一百多年來,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繪畫去向何處?同為留法藝術家的林風眠、吳冠中師生二人都曾經歷過上下求索的艱辛歷程,並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功樣本。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上海是文化建設的高地,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視窗。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引領下,以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為平臺的“大美術館計劃”,一直在立足中國美術、上海美術的歷史發展脈絡,將研究和策展的目光聚焦於中國畫的現代化轉型、創新性發展。
林風眠《白蓮仕女》
一百多年前,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中國繪畫向何處去”是心繫中華命運的藝術家們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因時代的差異,吳冠中在前輩林風眠的“中國畫去向何處”難題之外,還多了“油畫如何民族化”的審慎思考。兩位藝術家都曾先後留學法國,在學有所成後也都選擇迴歸故土。面對如何處理西方和本土、傳承和創新、傳統和當代的關係這些難題,他們也前後相繼、不約而同地選擇立足中國傳統對接現代藝術,以東方氣韻、中國精神吸納融合西方藝術先進技法,推動實現了傳統國畫的現代化和西方油畫的中國化,開創了中國水墨藝術的新正規化和世界油畫的新圖景。這兩位藝術家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功樣本。而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之時,這兩份樣本已顯示出異常可貴的當下價值,具有重要啟示價值和借鑑意義。
吳冠中《嶗山松石》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方世忠表示:“面對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回顧林風眠、吳冠中兩代藝術家的卓越實踐和偉大成就,重新審視他們藝術創造的理論邏輯、實踐途徑以及具有強烈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的藝術抉擇,有利於我們認真思考如何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為中華優秀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建設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式風景。”
林風眠《飛鷺》
林風眠《貓頭鷹》
據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王一川介紹,此次展覽以全新學術脈絡梳理兩位藝術家的探索、成就與影響,200件/組林風眠、吳冠中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呈現了人性的風景和內心的風景,藝術家用生命打造的“中國式風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風光,是充滿人味的社會風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風骨。本次展覽還將展出林風眠吳冠中兩位大師相關的藝術家的作品,如趙無極,朱德群,吳大羽等。
此次展覽精心遴選了兩位藝術大家200件(組)佳作,涵蓋他們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中國畫、油畫、水彩、素描各門類藝術精品,展現他們師生二人融通中西古今的傳統精髓、國際視野與時代經驗。
吳冠中 《土地》
“中國式風景”是這個展覽的主題。同樣是描繪自然景象,西方風景畫和中國山水畫各成體系、大相徑庭。展覽主題用“風景”而非“山水”是為了表明在中西交融的歷史事實中中國藝術借鑑西方成果的史實;“中國式”作為一個立場鮮明的定語,充分表明了中國元素、中國精神對具體藝術實踐的價值定位和文化判斷。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走進兩位大師的藝術人生,此次展覽以其各自獨立的藝術道路為線索展開敘事。據中華藝術宮介紹,兩位藝術家分屬兩大展區,在中庭“主題演繹區”兩邊的展廳對稱展開。一左一右的佈局也呼應了他們在面臨各種選擇時所作的或左或右的探索,觀眾參觀時亦可進行或左或右的自主選擇。兩個展區各自以時間為順序,以林風眠、吳冠中的理論思考為線索,根據題材內容設專題(如林風眠的仕女、風景、靜物、花卉、鳥類等,吳冠中的民居、都市、樹、藤等)相應展示作品、展開藝術家的探索道路。
林風眠《山村花塢》
林風眠《松》
林風眠(1900 -1991)是 20 世紀中國美術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中國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中西融合”思想的開拓者,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其藝術生涯也是 20 世紀中國藝術發展的縮影。他的創作實踐,中西調和的主張,“為藝術戰”的呼籲,引領中國藝術革命的家國情懷,構築了富有民族性、時代性、創造性的藝術,不僅豐富了 20 世紀中國繪畫的理論和創作探索,也給眾多後來者如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以啟蒙,開啟了中國藝術的新時代。英國牛津大學學者蘇立文評價說:“林風眠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認的。”
林風眠《溪流》
林風眠《夏》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可謂林風眠其人其藝的寫照。為人方面,他溫潤謙和,面對學生的調皮搗蛋乃至時人對自己作品的誤解差評能泰然處之,一副畫自己的畫、讓別人說去的態度。主張“老老實實做人,誠誠懇懇畫畫”和德藝兼修:“一個人的價值高低,就建築在道德的基礎上。所以,一個美術家,同時得自勉是個道德家。”藝術方面,他筆耕不輟,反覆打磨技法,強調真情和“人”味,喜歡讀書,注重思想,其創作文質兼優,從形式到內涵都紮實、醇厚、雋永、圓融。
吳冠中 《夜航》
吳冠中(1919 -2010)則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有爭議、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各種發展和矛盾的藝術家”(水天中),“中西融合”思想的堅定實踐者,在繪畫、寫作、藝術評論、教育、市場等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國畫現代化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中,吳冠中創造了水墨藝術的新正規化和中國油畫的新圖景。國際著名藝評家梅利柯恩《開闢通往中國新航道的畫家》一文評價他:“發現一位大師,其作品可能成為繪畫藝術鉅變的標誌,且能開啟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這是一項不平凡的工作,也許為此才促使東方文物部的負責人罕見地打破大英博物館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規例。”
吳冠中 《長日無風》
吳冠中 《照壁》
20世紀的中國畫學經歷了多次形態轉換和變革。在遭遇外來文化之時,存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是因妄自尊大或害怕喪失民族性選擇鴕鳥政策,固守傳統,還是乾脆頂禮膜拜,全盤接受?是紮根中國文化借鑑西方語彙,還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國元素?
林風眠《繡球花》
林風眠和吳冠中皆以其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他們先後留學法國,首先在是否回國這一問題上,他們都選擇了回到故土,並熱切地以國外所學服務祖國。相比紮根海外並早早聲名卓著的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家,他們的道路更為崎嶇,成功來得更晚,但也對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發展做了更深入的探索且影響深遠。在融合中西藝術的應對上,林風眠和吳冠中的最終取向極不合時宜,既不同於符合現實主義潮流的徐悲鴻 (古典寫實),也不同於將東方意韻融入西方藝術的趙無極 (現代抽象)。
吳冠中 《霜葉》
美術評論家劉驍純曾概括,林風眠與吳冠中的水墨探索可視為同一個系統,其最大特徵是由西方近現代藝術的寫意性入手加以中西融合。從徐悲鴻的新寫實型,到林風眠的新寫意型,再到吳冠中的東方抽象型,可視為中國畫借鑑西方藝術進行現代轉型的三個階段。徐悲鴻是第一階段新寫實型水墨系統的開拓者,林風眠是第二階段新寫意型的開拓者,吳冠中接續林風眠的寫意型探索加以發展,併到晚年完成了第三階段即抽象型的探索。
吳冠中 《世紀新雪》
對於“中國式風景”這一展覽的主題,展覽策展人表示,眾所周知,同樣是描繪自然景象,西方風景畫和中國山水畫各成體系、大相徑庭。展覽主題用“風景”而非“山水”是為了表明在中西交融的歷史事實中中國藝術借鑑西方成果的史實,“但是我們同樣要強調的是,‘中國式’作為一個立場鮮明的定語,充分表明了中國元素、中國精神對具體藝術實踐的價值定位和文化判斷。”
據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介紹,因為是性格迥異的獨立個體,展覽特闢主題演繹區對二人藝術探索的共性加以梳理。林風眠曾憑藉院長之職以社會化的藝術運動提升民眾,改造社會,挽救中國,但最終轉向了個人化、內向化的藝術探索,並最終以其個人藝術成就反哺社會。吳冠中先是在時運不濟時長期堅持不懈地孤獨探索,在時機成熟後則一鳴驚人,無論20世紀80年代對形式問題的發難,還是90年代對筆墨問題的率直之言,皆帶動了社會性的、對藝術問題的持續關注和廣泛討論。
吳冠中 《青島雪松》
主題演繹區提煉了“中西之調和”(橫向空間維度)、“筆墨的轉向”(縱向時間維度)、“為人而藝術”(內外精神維度)三個話題,展現林風眠和吳冠中在各自歷史時空下的種種困惑、困難、奮鬥和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將他們拉向了現實的骨感,但也因其堅持最終煉就了藝術的高度和深度。擁抱外來文化,還是固守純粹的民族性?隨順時代創新,還是恪守舊有筆墨套路?迎合時流時風,還是表達自我自立門戶?三個話題分別從中西文化的橫向對照,古今筆墨的縱向拉鋸,藝術的外在形態及其內在本質的關係來探討兩位藝術家的藝術道路,從民族、時代、個性等角度,由外而內深入到藝術本體問題的思考。
林風眠《蘆蕩》
此次展覽還開闢了“流風餘韻”展區。1928年,林風眠提出“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辦學目標,在吳大羽等好友的共同努力下,營造了自由開放、富於活力的學院氛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從業者,桃李遍佈大江南北,乃至歐洲各國。其教學成就和影響力如國際著名美術史家、文化史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方聞所評價:“他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如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等,他們創作出了新的時代中最傑出的畫作。”
吳冠中 《白鷺》
而吳冠中尤其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足跡和展覽遍及世界各地,曾於1992年在大英博物館舉辦個展,罕見地打破大英博物館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規例。為呈現兩位藝術家的藝術影響力和思想輻射力,“流風餘韻”展區,呈現了國內外著名學者、藝術家對他們的高度評價,同時展示了部分朋友的相關藝術思想,與兩位藝術家的交集、交往和交情等文獻資料,以及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館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