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週藝術界人物,在上海,曾飾演《甄嬛傳》裡敬妃的藝術家楊紫嫣在上海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展出繪畫作品,用細膩的筆觸詮釋“花”語;上海中心朵雲書院展出藝術家周燕中國畫作品,呈現藝術家對家鄉自然風光和鄉土人情的深情表達和對自然的熱愛;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塵與鏡”——方勇山水畫作品展,其筆下山水包含著明晰而深刻的中國畫筆墨邏輯和鮮明的中國氣息;藝術家陳澈在外灘111藝術空間帶來了“自生長”作品展。
在江西南昌,畫家陳玉興以“鞠禮虹廬”山水畫展表達對賓翁的敬意;在雲南,昆明當代美術館舉辦了雙個展——曾孝濂個展“雨林來信”與厲檳源個展“夜火藍山”,畫筆記錄的自然與行為藝術中的自然。
上海|跨界藝術家楊紫嫣
用細膩筆觸詮釋“花”語
11月16日,“紫嫣天空 | 楊紫嫣繪畫藝術展”在地處上海茂名南路的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對外展出。跨界藝術家楊紫嫣以在《甄嬛傳》飾演敬妃而知名,此次在滬展覽帶來全新創作的水彩、油畫作品近40件,與上海觀眾近距離交流分享。
楊紫嫣出生於北京,自幼學習繪畫。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曾擔任廣東衛視節目主持人。她參與拍攝和演出的影視作品眾多,特別是她在《甄嬛傳》裡扮演的敬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一直從事影視劇和戲劇舞臺的表演,無論是古裝劇、現代劇,還是舞臺劇,她都以紮實的演技和對角色的精準把握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在從事演藝工作之餘,她一直堅持繪畫。她的藝術信仰,深深植根於其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也養育了她對世界的認識和個人視野。每一幅畫都是對生命以及歲月時光的理解和感悟,她用細膩的筆觸去詮釋、讀解“花”的語言,與心靈對話。
楊紫嫣(中)與策展人劉晨雅(右)、湯惟傑(左)在展覽現場
《古猗園》紙上水彩 26x26cm 2024
“當創作這些畫的時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我覺得對生命有了一些感悟,就用畫筆畫出來。一草一木,在這個宇宙當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生命,無論璀璨豔麗,或者是小如苔草,都有著自己的精彩。我畫的花沒有那麼的完美,有的甚至凋零了、殘破了,就永遠凝固在那裡。但是其實我想天與地當中,我們的靈魂都是獨立而美好的,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唯一的。作為演員,我可以演100個不一樣的人,體驗不同的人生;作為藝術家,我可以畫100張不一樣的畫,去記錄不同的生命的精彩。”楊紫嫣在開幕式上說。
展覽現場
展覽策展人劉晨雅說,“紫嫣天空”不僅是一個展覽的名稱,更是楊紫嫣藝術世界的寫照,“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浮華的世界裡,她用藝術和信仰塑造了自己的世界,用畫筆和心靈讓我們相信,只要堅守內心,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紫嫣所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紫嫣的花卉畫作此次集束式的呈現,令每一個觀者獲得了長焦鏡頭般的視野,將其帶入繪者更早先的歲月。”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湯惟傑在其展覽序文《花之靈》中寫道。
上海|畫家方勇
“塵與鏡”山水畫作品展
11月15日,“塵與鏡”方勇山水畫作品展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方勇是中國山水畫壇“七零後”代表人物之一。其出身桐城方氏,血脈自承書香;求學於杭城中國美院,執教津門,得以融合今古,深刻變法,這些都是構成其作品內在豐富性的基礎。
方勇
山水作為中國畫最具代表性的畫種,傳統深厚,出新不易。繼承與創造,往往是一體兩面。方勇的可貴在於,他能辯證,整體地看待新古關係,所以一畫之間,古意今情俱足,包含著明晰而深刻的中國畫筆墨邏輯和鮮明的中國氣息。
方勇 《秋風散海曲》 180 x500 cm 紙本水墨 2023年
方勇作品
方勇大部分作品都呈現出一種安靜且悠悠發光的視覺感,帶著古人推崇的隱逸之氣和清高之氣。在方勇的《弘仁詩意系列》《扶搖》等作品中,似乎與古詩中雪景的意境相呼應,在靜謐中透露出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壯美。方勇擅行草,能以書入畫,常自屬文,作長題,有古文人畫之風,此當今畫家少見者。除傳統山水作品外,方勇較為抽象的水墨實踐和由山水意向衍生出的霓虹燈裝置,呈現了他更多的探索。
方勇是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山水畫工作室負責人。展覽將持續至11月21日。
上海|藝術家陳澈
“自生長——陳澈作品展”
抽象藝術展覽“自生長——陳澈作品展”近日在上海外灘111藝術空間開展,呈現了藝術家陳澈自2015年至今的20餘件抽象繪畫作品。本次展覽由上海信託外灘111藝術空間·華僑大樓分館主辦,鄭果擔任策展人。
陳澈
陳澈1972年出生於河北,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碩士。近年來,陳澈的作品脈絡也經歷了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展覽展出了包括《未知生長系列》《內生長系列》《夢幻叢林系列》《藍色生長系列》《紅色生長系列》等在內的多個系列作品。
展覽現場
“生長、變化”是自然規律,是宇宙亙古不變的主題。植物是最初帶給陳澈靈感的物件,對於在鄉間長大,自小就喜愛擺弄花草的他來說,這一切來得都很自然。透過觀察樹葉的紋理,凝視湖面的漣漪和樹木在水中的倒影。陳澈以他寫實技術將樹蔭在水中顫慄的瞬間轉譯成置於畫布上的永恆。他的畫面所見多是一些冷色調綴以色點細節的樹木水塘、原野荒徑,直至近年,出現了氣泡、斑點、孔洞、圓隙、細環、微沫此類的視覺語言。
陳澈作品
“希望大家透過觀看這些作品,充分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相連結,給大家帶來一次不一樣的視覺與心靈體驗,因為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個自我的自然或者叫做自然的烏托邦,期待每個人透過觀看作品生長出自己獨特視角的解讀,這也是我作為背後的藝術創作者最希望看到的。”陳澈在展覽上說。
本次展覽也是上海信託外灘111藝術空間·華僑大樓分館的首個藝術展覽。此次展覽所處的藝術空間,位於華僑大樓二樓。這一空間也是上海信託外灘111藝術空間開闢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場館。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月9日。
上海|藝術家周燕
畫筆描繪的鄉土人情
11月16日,“真水無香——周燕中國畫作品展”在上海中心朵雲書院開幕,呈現周燕近期作品,展現其對繪畫的理解。
周燕
周燕,浙江杭州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專業,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周燕繪畫作品
周燕的繪畫作品,繼承了傳統,並從自然中提煉藝術語言,用以理解山水精神,探索新的繪畫語言表現力。她說:“繪畫於我而言,是表達是修行。20多年來,對我來說,是自己與自然、與內心的對話,是用敬意之心對山水詩之慾盡的看學,是一名女性畫家對這個世界萬物的真情流露。”她注重寫生,並試圖透過對‘物象的生動’表現‘物象的意似’來追求意切情深、理達而隱的畫外境界。”其畫作《寒色千尺玉》、《疏映》、《一剪雲霞》等,都是她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已故知名評論家邵大箴曾表示:“周燕的新作畫風雅緻、清新,筆墨精妙和富於變化,有古意,也有來自客觀自然的生氣……”
此次展覽由世紀朵雲、美術報主辦。展覽將展至11月29日。(整理/陸林漢)
南昌|陳玉興
“鞠禮虹廬”山水畫展表達對賓翁敬意
“鞠禮虹廬”陳玉興山水畫品鑑展近日在江西日報傳媒大廈一樓江報藝術館對外展出。
陳玉興,1957年生於上海,別署老騮、拾遺樓,師從吳頤人、張大衛,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浦東篆刻研究會會員,山水畫家。此次共展出其國畫山水48幅,一幅書法作品,以及陶瓷瓷瓶10件。其中,一巨幅國畫《畫廬山》480x160cm,前後花費數年完成。此次展覽是畫家從藝幾十年來的總結。
陳玉興
《畫廬山》
畫家的寫意山水,寫實寫意,強調筆墨情趣,作者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情有獨鍾,深學悟透,特別理解其追求筆墨情趣的內美思想,曾發表多篇學習黃賓虹心得見諸報刊,為表達對黃賓虹最崇高的敬意,此次展覽採用黃賓虹的別號“虹廬”,表達對一代大師最虔誠的敬意。“我作畫不注重結果,主要享受過程”陳玉興說,自己天生酷愛黃賓虹山水藝術,他幾十年來努力學習不斷探索,在學習和實踐中總結經驗,先後學習陸儼少和黃賓虹兩大家,滿足自己的內心追求。他說,黃賓虹的內美思想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要讀懂黃賓虹要從中國文化入手,他筆墨中蘊含的文化氣息,用儒釋道的思想都能一一闡述,要改善文化氛圍朝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向發展,要讓黃賓虹藝術思想繼續發揚光大。他認為,學藝要有傳承借鑑,但更要有自己的見解,要多思多動手,思想獨立,才能創作出體現自己性情和追求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希望更多的人交流和讀懂黃賓虹。展覽由江西日報社(江西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大江網、資訊日報社、傳媒論壇承辦;景德鎮御瓷功陶瓷有限公司協辦。
昆明|曾孝濂&厲檳源
畫筆記錄的自然與行為藝術中的自然
11月16日,昆明當代美術館舉辦了雙個展——曾孝濂個展“雨林來信”與厲檳源個展“夜火藍山”。前者呈現了曾孝濂近年最新的以生態水墨為媒介的二十餘幅雨林系列作品,以及三十餘幅植物博物畫作品,和三本1967-1972年間編繪的軍醫民用的熱區植物圖譜文獻,後者呈現了厲檳源在雲南進行的駐地創作,以及過往30餘件與“自然、地域、能量”相關的影像作品。
曾孝濂
曾孝濂作品《秘境》
曾孝濂,1939年生於雲南,1958年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現生活於雲南昆明。從1959年起,作為編纂工作的其中一員參與《中國植物誌》的編纂工作,從此之後,曾孝濂以藝術家的表達、以科學家的眼光觀察,一筆一劃認真描繪。1990年代起,曾孝濂在為科學研究的同時,又一直堅持個人藝術風格的思考和創作,每天猶如修行一般的繪畫,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創作並發表了2000餘幅動植物圖譜,設計了10餘套郵票。
與用畫筆描繪自然的曾孝濂不同,1985年生於湖南永州的行為藝術家厲檳源則是透過自己的身體及行動來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地點、環境與自然的轉變,一直以來是厲檳源創作動因中最為重要的靈感,它決定了一個“行為”或是某個“事件”最初的情動。展覽以此為線索,選擇了厲檳源與夜火、藍山的河流、雲南的遊歷有關的作品。
厲檳源作品《火把 54′51″ 行為圖片與錄影》
策展人崔燦燦說,曾孝濂在體驗大自然時,逃脫現實,獲得短暫的“寧靜”與“專注”。曾經的那片“雨林”,成了曾孝濂的某種意義上的“避世”,它既是早已埋下的“種子”,又是一封遲到的“信件”。而厲檳源透過他個人的情感故事,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共時”與“共情”: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城市化的擴張,千篇一律的現代性塑造,加劇了我們和自然、土地的緊張關係。雙個展將展至2025年2月16日。(整理/陸林漢)